【摘 要】教師的專業發展一般有兩種范式:一種是外促式發展,一種是內生式發展。內生式發展范式即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動機、行為表現與激勵評價不是由個體本人以外的組織促生的,而是教師個體本身內在的自覺性發展。它發端于教師個體內心信念的覺醒,外顯于終身學習的堅持;它植根于課堂教學的研究土壤,卻又泛化為學校發展生命成長場域的建構。
【關鍵詞】專業發展;內生式;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3-0076-04
【作者簡介】劉瑋,江蘇省無錫市立人小學(江蘇無錫,214161)校長。
教師專業發展大體存在兩種主要的范式:一種是外促式發展,一種是內生式發展。外促式發展范式,意味著教師專業成長的動機、行為及肯定激勵等發展要素不是來自教師個體本人,而是由外在的環境所賦予的一種強制性、他予性的非自覺的獲取。而內生式發展范式即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動機、行為表現與激勵評價不是由個體本人以外的組織促生的,而是教師個體本身內在的自覺性發展。它發端于教師個體內心信念的覺醒,外顯于終身學習的堅持;它植根于課堂教學的研究土壤,卻又泛化為學校發展生命成長場域的建構。
外促式發展范式已經積累了很多可行的經驗,其由外而內的動力轉化、由上而下的行政推動、講求成效的工具理性都是一定組織中合規律性的實然選擇。但外促式發展的工具性目標、功利性激勵等缺陷也正遮蔽或削弱教師個體的真實性學習需要。回顧自己26年的教師經歷,我從一個青年教師成長為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從一個中師畢業生到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我深深地感悟到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外在的引領,更需要專業發展自我內心意識的喚醒。內生式的專業發展,它表現著生命成長的另一種姿態。
不忘初心: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羨慕教師這個職業,憧憬著有一天成為一名孩子們喜歡的教師。1986年中考前夕,我在沒有和父母商量的情況下,毅然在“志愿校”一欄內填上了“師范”類別,我以優異的成績被江蘇省沭陽師范學校錄取。當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滿足與幸福。在讀師范期間,我刻苦學習,埋頭讀書。學習專業知識,鉆研教育理論。我用豐富的文化基礎知識給生命打底,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為自己的學業增色。
1989年師范畢業,我帶著迫切與興奮,懷揣著激情與夢想來到了地處偏遠的灌南縣北陳集中心小學。面對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暗下決心,一定要使自己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向往的地方。工作的第一個學期,我接手的便是五年級畢業班語文教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從頭開始,我深深地愛著這個職業,在摸索中前行。白天上三四節課,晚上備課至深夜,工作充實而忙碌。我不覺得苦,也不覺得累。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我知道,我在用知識的甘霖哺育鄉村的幼苗,我在用智慧的火花點燃生命的火把,我必須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最難以忘懷的,是1993年我代表北陳集鎮參加全縣小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的經歷。在這之前,北陳集鎮還沒有一個人在全縣的教師優質課評選或基本功競賽中獲獎,學校領導對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開始深入地鉆研教材教法,廣泛地研究教學案例,努力地練習基本技能。早晨五點鐘,我起床誦讀教學大綱;白天,我的課在不同的班級一遍又一遍地試上;夜深,我則躲在封閉的小屋中吹笛練琴、習字繪畫。比賽結束,我獲得全縣一等獎。那時是沒有特等獎項設置的,那時候獲獎的人也不像現在那么多。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知道教師專業發展的那扇門是虛掩著的,只要我們愿意去推。1993年秋天,學校缺了一個數學教師,我又成了畢業班數學教師。此后的工作中,我立足課堂,研習教育理論,砥礪教學技藝,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1994年至1997年,我連續四次獲得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一等獎;1999年、2005年、2009年我三獲縣校長優質課評選數學組第一名;2008年我獲得江蘇省小學數學優質課比賽一等獎;2014年我又獲得江蘇省“杏壇杯”青年教師優質課展評一等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今,我的數學課堂教學經歷了或正經歷著從幼稚到漸趨成熟的過程,相繼在湖北、貴州、江西、安徽、浙江等十一個省市進行過教學展示。不論是在什么地方,每次課上完以后,我總是抓住時機,靜靜地看完其他老師的教學展示,汲取他們獨到的教學設計思路,以此改進自身的課堂教學。我總在思索,對課堂教學的熱愛與堅守源自什么地方的力量?我思忖過,那就是發端于個人內心的覺醒。唯其如此,我才可以這樣安靜從容地一直前行。
終身學習:像孔子一樣做老師
早在春秋時期,萬世師表孔子就闡明了終身學習的理念。《論語·為政》曾有記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學會生存》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我們每一個人必須終身持續不斷地學習。”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說:“終身學習是打開21世紀光明之門的鑰匙。”進入新世紀的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布《邁向學習化社會》報告,其中再次指出:“學習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終身學習是我們工作生活的一個方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深深地知道單憑師范學校學到的知識已遠遠跟不上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我必須要像先師孔子那樣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一個好教師既要悉心揣摩獲取更多的課堂教學直接經驗,更要鉆研課堂教學后面的理論支撐。于是,我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學習。不同版本的《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古籍中《學記》《論語》《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李吉林的《情境教學課堂實錄》、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吳正憲的《我與小學數學》,盧梭的《愛彌爾》、洛克的《教育漫話》、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弗賴登塔爾《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我沉浸在教育理論書籍的海洋之中。在書中,我認識了布魯姆、贊可夫、夸美紐斯,知曉了魏書生“六步教學法”、顧泠沅“青浦實驗”和劉京海的“成功教育”等。氤氳其中,我汲取大家的教育思想,模仿名師的教學風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斷地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我不停地為自己注入源頭活水。爭取每一次學習機會,珍惜每一次教師培訓活動。從工作起,我先后參加了全國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教師培訓、江蘇省小學生數學報知識培訓、江蘇省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教練員培訓、江蘇省新課程培訓等多次單項培訓學習。為了夯實自己的理論素養,我決心開始系統學習。1993年,我參加自學考試,1996年獲得小學教育大專文憑。大專畢業后的1997年,我又參加全國成人高考,以531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江蘇教育學院本科函授學習。在函授學習過程中,我始終把書本知識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文化知識漸趨系統的同時,專業水平又得到了飛躍。2006年,我高分通過全國研究生聯考,成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一名教育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一年后,我又參加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博士招生考試。筆試、面試,最后我以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成為2011年216名報考者中八名幸運兒之一。回想自己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過程,雖然身體很苦,但心中常充滿甜蜜的感覺。無論是在蘇州大學,還是在南京師范大學,我如饑似渴地扎進了教育理論的書海,像久旱的莊稼貪婪地吮吸著天賜的甘霖。每天晚上,我都泡在圖書館,讀書、寫作。每天清晨,我依然保留著初中時代晨讀的習慣。不論是在蘇州大學的姑蘇河畔,還是在南師隨園山坡林中,我如癡如醉地閱讀教育理論書籍。節假日,我一個人來到空蕩蕩的教室,用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觀照反思以往的教學實踐,用新的眼光琢磨好些心存已久的教育教學問題,并將反思和研究的心得一頁頁地記錄下來。在撰寫博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我查閱文獻1000余篇,精讀專業書籍130多本,多次往返于圖書館與檔案館之間,去鄉村調查,去機關發放問卷,去學校訪談。身體是忙碌的,而內心卻是自由的。除了工作時間,我的心沉浸在論文撰寫的世界中。質化研究,我力求呈現最為真實的田野記錄,并在紛繁復雜的言語及現象中分析出問題的本質,用質性分析去尋找解釋的因素;量化研究,我不放棄任何真實數據的收集,通過量性的分析去證實分析得出的結論。
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2011年我考上教育博士決意去南京師范大學脫產學習時好多人不解的眼神。我知道他們是在關心我,也是在問我:你現在已經是碩士畢業,又是江蘇省特級教師,還擔任縣實驗小學校長,你去讀書意味著校長的卸任,你圖什么呢?你都四十歲了!我也在想:我圖什么呢?也許有過“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執念,但究其根本,非功、非名、更非利使然。我只是在順從內心的召喚,像先師孔子那樣,做一個終身學習的教育人。
從哲學層面來看,教師內生式發展范式的哲學基礎是主觀主義,它傾向于教師的教育世界包括發展方式是教師基于自己的理解而建構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教師的終身學習,其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我們一直處于“在學習”的過程中。
教學研究:做一棵思想的葦草
帕斯卡爾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一個內生式專業發展的教師,其獨特的成長歷程往往伴有思想的影子。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其終生思索并要用實踐回答的問題就是:“數學教學的方向是什么?我要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數學教學?”我一直以為,數學教學的方向一是讓數學回歸兒童,關注兒童生活;二是讓數學教學回到數學本身。數學教學不僅是一種指向結果的“經驗數學”,還是一種著眼于數學知識獲得過程的“建構數學”。
在數學教學模式的建構中,我從兒童認知的心理規律出發,結合數學學科的特征,初步構建了“小學數學二三五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并逐步豐富形成了“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生活為本、以兒童發展為本”的“童本數學”教學體系。從2005年起,我致力于“小學數學二三五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所謂“二三五”自主課堂,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推行自主預習、自主探究、自主評價的教學方法,“二”是把課堂從時間上劃分為兩個時間段“32+8”,前一段時間用于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后一段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對下節課的知識進行引導式自主預習,兩段時間教學相輔相成。“三”是指學生根據學案的指引開展“自主預習、自主探究、自主評價”的三個自主學習思想;“五”是指在“三自”思想的指導下,針對新的學情,教師采用機智的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歸結為學情調查、目標再現、探究點撥、當堂檢測、延伸拓展等五個具體步驟。“二三五”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走向成熟。2008年4月,連云港市課堂教學效益年現場會在灌南縣實驗小學召開,與會300多名同行、專家觀摩這一課堂教學模式,并給予高度評價。
2009年起,我開始“童本數學”的整體研究。所謂“童本數學”研究,就是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生活為本、以兒童發展為本的兒童數學教育體系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主張小學數學教育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教育本身。力求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力求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獲得數學方法與思想的潤澤。我的數學教育思想可總結為十二個字:生成智慧、感悟文化、獲得思想。在“小學數學二三五自主課堂”模式的實踐基礎上,我逐步拓展豐富其內涵意蘊,漸趨形成“童本數學”的結構體系,構建了“三線、五步”的數學課堂教學范式。“三線”即:以數學問題為明線、以素養發展為暗線、以數學思維為生命線;“五步”即:呈現生活場景、析出數學問題、自主探究學習、應用解決問題、思想文化潤澤。
近十年來,我思想著,實踐著;實踐著,思想著。2008年至2011年,《數學教學呼喚有生命活力的課堂》等30多篇文章發表在《小學教學研究》《江蘇教育》《基礎教育參考》等主流教學期刊上;2012年,近萬字的文章《讓兒童與數學、生活真實地相遇》被人大復印資料《小學數學教與學》作為學科視點全文轉載;2013年至2014年,《數學思想的本質意蘊及建構策略——基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思考》等16篇文章發表在《中國教育學刊》等期刊上。2014年,我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競賽一等獎。
2008年、2011年,我分別出版了專著《小學數學理想課堂的構建》和《小學生多元發展與和諧教育研究》。2011年,我以“小學數學二三五自主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和“童本數學”體系構建為主要內容,撰寫了題為《做一個有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教育人》的文章,被收入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發行的《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小學數學卷》。內生式發展范式的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專業自我,其工作的效能感、職業的幸福感總是彌散在他的思想中。
學校發展:為了生命快樂自由地生長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20年來,我在追求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在追求校長管理的專業發展。一個好校長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喚醒自己內心的發展意識,還要讓學校匯聚美好的事物,真心誠意地關注師生的生命存在,從而喚醒、激勵師生的生命成長。
1995年2月,我擔任北陳集鎮中心小學分管教學副校長。工作中,我從學生素質多元發展出發,實施多元評價,推行“三證”“四卡”的評價制度(品學兼優證、身心健康證、技能特長證;漢字書寫達標卡、普通話達標卡、體育素養達標卡、文明禮儀達標卡),成立吉尼斯評定院,部分年級開設選擇性課程,逐步確立和形成了“讓每一個學生帶著榮耀回家”的激勵性評價理念和評價模式。
2000年8月,我任六塘鄉中心小學校長。面對低下的教學質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確定“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抓手,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辦學思路。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我堅持用教育科研引領教師成長,積極創新工作思路。一是指導青年教師確立個人成長目標,與青年教師簽訂個人成長責任狀,制定職業生涯三年規劃。二是成立教師專業成長ERT團隊(“ERT”是“Education Reaserch Team”的縮寫,即“教育科研團隊”),開展三級梯隊建設(即:青年教師團隊、準高級教師團隊、準特級教師團隊)。根據教師們學科分布與個性特點,分為多個成長共同體,開展教師專業成長主題化研究。兩年時間,我把這所綜合評估原來倒數第一的學校領進全縣前兩名的行列。
2005年7月至2011年8月,我任灌南縣實驗小學校長。面對區域內熱點學校的困境,我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著力塑造學校形象,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即順應學校發展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多元化的趨勢,實施“人文實小、數字實小、綠色實小、和諧實小、雙語實小”的五個品牌打造工程,力推“教育服務、特色支撐、科研興校、開放強校、品牌擴張、區域領航”六個發展戰略。在實踐中,我以課程建設為平臺,以生命教育為載體,搭建師生生命成長的空間,開展和諧教育整體研究,創生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升辦學品位,有效地推動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和諧發展。2007年初,我們利用縣內閑置教育資源原花園中學校址,建設灌南縣實驗小學素質教育基地。開設水上項目、陸上訓練、生活體驗三大類10個系列20多項課程,其中有探究與發現、國防教育與軍事訓練、安全自救自護訓練、陶藝制作、根雕手工、心理引導與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水上訓練、勇敢者高空之路、攀巖訓練、團隊協作拓展訓練等,課程設置集知識性、趣味性、拓展性、科學性、實踐性于一體,素質教育基地悄然成為孩子們憧憬和向往的創新實踐空間。經過六年的努力,灌南縣實驗小學逐步形成了以“關注師生生命成長,為兒童終身發展和教師幸福教育生活奠基”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創造適合所有兒童發展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而有個性的學生”的教育信條,明晰了“培養有教養的學生,打造有素養的教師,創建有涵養的學校”的辦學宗旨。幾年的努力,灌南縣實驗小學已名副其實地成為連云港市小學三所名校之一。
2013年5月,我擔任無錫市立人小學校長。建校兩年,我和同事們以吳地文化為課程主線,相繼開發了吳文化藝術課程、吳文化游戲課程、吳文化實踐課程。吳語、吳詩、吳歌、吳畫、吳樂等課程讓孩子們的靈魂在吳地文化的浸潤中成長。以“中航604”研究所為依托的科技課程基地、以“航模、車模”為核心的近90個社團為孩子們的身心成長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學科課程抓基礎,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活動課程挖潛能,豐富學生生活;選擇性課程建平臺,著力個性特長培養。此外,我們還開發了以“立人啟蒙入學禮、立人啟智成長禮、立人啟航畢業禮”為經,“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為緯的成長系列課程。一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多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漸趨形成。
倏忽之間,我的教師生涯即將進入第二十七個年頭。在這如流水般的過往時光中,我經歷著潛心讀群書、面壁苦求索的寂寞,更多的是體驗著一個教師內生式專業發展的愉悅與滿足。人生也即如此,在承啟轉合的取舍中走向堅實和精彩,走向豐富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