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質量監控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關鍵在于必須基于課程標準。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質量監控不是“一卷定高下”,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監控”手段確保“課程標準”轉化為“學生素養”,這一系列的手段包括:編制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期綱要,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探索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嘗試基于課程標準的質量調研。
【關鍵詞】基于課程標準;教學質量監控;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3-0055-02
【作者簡介】周建國,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00)副校長。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這是一個共識。因此,關于教學質量的監控就自然地成為學校工作的頭等大事。但是,關于什么是教學質量,如何去監控教學質量,各校的認識與做法卻大相徑庭。于是,就出現了極端卻司空見慣的“怪現象”:“月考”甚至“周考”以及無數的排名貫穿整個學期,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僅與試卷為伍。筆者認為,這是狹隘的質量觀、錯誤的評價觀引起的,我們要建立正確的質量觀,這個質量觀必須建立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不隨意降低,不隨意拔高;我們要建立正確的評價觀,質量監控既要有結果性評價,更要重過程性評價,即“促進學習的評價”,從“事后諸葛亮”式的結果排名向“導航跟進”式的過程促進轉型,而這個“導航跟進”的前提是“基于課程標準”。
一、編制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期綱要
教學質量監控應該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統一的評判標準。在課改之前,我們依據的是學科教學大綱;課改之后,我們依據的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需要我們分階段落實,而且形成體系,這就是每個學期的課程綱要,即整體設計一學期的課程。
課程綱要以提綱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現一門課程一個學期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個基本要素。這四個要素要回答的問題分別是:經過一學期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會學會些什么(即學習目標)?他們憑借哪些學習內容達成學習目標(即課程內容)?他們將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學習(即課程實施)?我如何清楚地知道,我的學生這學期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即課程評價)?課程綱要的核心是“學習目標”,而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即課程標準。因此,我們可以形象地說,課程綱要是課程標準在某一學期的“代言”,課程綱要統一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的認識,讓教師的教學不再是基于個人經驗的教學,不再是基于教材的教學,而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課程綱要區別于我們傳統的“教學進度表”,不僅有進度,還有教學;不僅有教學,還有評價;不僅有教師,還有學生。課程綱要是教師與學校之間的一份教學合同,也是教師給予學生的一份承諾,是質量監測的主要依據。
目前,我校已完成了所有年級、所有學科、所有學期的課程綱要編制,并在每個學期期末由任課教師修訂,再在新學期由新任課教師進行審議與補充,以使課程綱要更適合具體的學生。
從某種意義來說,編制學期課程綱要是教學質量監測的起點,沒有學期課程綱要,質量就沒有標準,質量監測也就無從談起。
二、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
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區別于傳統的課堂,要求教師對課堂進行“逆向設計”,即按照“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的線路來設計,而非“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的線路來設計,也即“評價任務的設計先于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將評價任務嵌入其中,以此來保證質量監測在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的全程跟進。
從逆向設計的思路中我們不難看出,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過程,一是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學習目標。只有將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準確,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到位,我們課程標準規定的大目標才能得以保證,教學質量才能得以保證。二是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教學質量監控換種說法其實是教學質量評價,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任務實則就是對學習目標的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學習目標完成的情況決定了教學質量。我們只是將一節課后、一個單元后、一個學期后的教學質量監控嵌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而已,這種過程中的教學質量監控優于最后的考試監控,它能在第一時間讓教師清楚地知道教學的實際情況,以便教師在過程中進行調控。三是教學活動設計。在這里,因為教學活動中嵌入了評價任務,所以教學與評價是整合的,“教學評”是一體化的。
為了能更好地落實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我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設計樣式,這種設計與傳統的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是堅持課程視角,即完整呈現“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過程”三個模塊,尤其是將“評價任務”的設計作為一個獨立的、必需的模塊;二是強調目標的核心意義,不僅僅寫明目標的內容,還要求寫明“出處”,即分析三個來源——課程標準、教材解讀、學情分析,因為只有目標正確了、清晰了,質量監測才可能執行;三是要求教學活動與評價活動一體化設計。
三、探索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
作業是教學質量監控最日常、最“過程”、最“生態”,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就是把作業納入課程的范疇,就是要我們明確作業設計的目的是檢測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最終達成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目標。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是從“對教學質量監控”轉向“為教學質量提升”,是要我們從作業中引發對目標、評價、教學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從而改進我們的教學。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是一面鏡子,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
目前,我校嚴格執行江蘇省教育廳的“一科一本”要求,不再另外增加其他教輔資料。我們允許教師針對每課學習目標,對現有的“一科一本”習題進行選做。也允許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補充,如果認為有必要的,鼓勵教師根據目標達成情況自編作業,以“每周一練”的方式進行鞏固與提高。基于課程標準的作業是一項專業活動,絕不會很容易地掌握,為此,我們沒有對布置哪些作業作硬性規定,但是對“作業研究”作了硬性規定:我們硬性規定每個教研組每周必須進行作業研究,在教研組開始活動前10分鐘進行一套作業展評,相互查閱,并記錄作業中的各類情況,必要時再進行專題研討,而研究的方向即是如何使作業設計與課程標準實現深度對接。
四、嘗試基于課程標準的質量調研
我們把基于課程標準的、旨在學業提升的考試稱為質量調研。這里,更加強調考試之于課程“研究”的性質。
基于課程標準的質量調研首先要實行科學制卷方式,需要制卷人整體把握一學期的課程目標,不是簡單地根據教材。基于標準的質量調研,強調的是“一致性”,即“學期目標”“學期評價”“學期教學”的一致性,這就要求我們的制卷人能基于課程標準,實現試題結構、試題與課程標準的一致實現。
我們的質量調研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單元教學質量調研,主要由任課教師自行完成制卷,由各教研組組長審閱后,即可進行。在完成單元教學質量調研后由任課教師自行進行分析,將結果報教研組長匯總,并由學校教導處留存。對于教學質量出現異常的,則由各教研組組長組織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與改進教學方法。二是學校進行階段性教學質量調研,主要是由教導處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完成制卷,著重監控的是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如語文的閱讀、英語的語篇、數學的計算等。在完成階段性教學質量監控后由學校骨干教師進行分析,并由學校
教導處留存。如教學質量出現異常,則由學校教導處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召開分析會,并提出建議與改進教學方法。三是由學校組織期末質量調研。主要邀請學科專家或由學校各科核心成員進行制卷,嚴格組考、閱卷流程,最終匯總各科成績,進行系統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組織質量調研,從不排名,我們看重的是制卷、測試、分析的專業性,重心落在質量調研的“研”,向“研”要質量:收集學習信息以過程性地監控學業質量,保證國家課程標準在學校的落實,保證國家課程標準的終端實現——轉化為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崔允漷,夏雪梅,王少非.基于標準的學生學業成就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自點自籌課題“分布式課程領導:一項合作與賦權的學校變革行動研究”(立項編號:B-b/2011/02/06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發展研究”(項目號:14Y JC880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