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緊扣求真文化,努力構建本真課程教學體系,通過變革教學管理、強化課程建設、改進課堂教學、深化教學研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學校的生態式發展。
【關鍵詞】求真文化;本真課程;新常態;生態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3-0057-03
【作者簡介】唐玉輝,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校長。
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區域教育現代化初步實現的背景下,學校辦學使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從片面追求升學率向立德樹人轉變,二是學校的教育場域從相對封閉的校園內部向社會轉變,三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四是學校的發展方式從關注學生的成績向提升師生綜合素質轉變,五是學校的管理方式從單一的領導管理向師生共同參與的學校治理轉變。這一系列的轉變正逐步成為許多中小學管理的新常態。
圍繞新常態建設,近年來我們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緊扣求真文化,努力構建本真課程教學體系,通過變革教學管理、強化課程建設、改進課堂教學、深化教學研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學校的生態式發展。
一、構建本真課程體系,奠基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課程決定學生素質。我校在傳承求真文化的同時,深刻分析教育及社會發展的走向,確立了“以人為本,滋養生命”的辦學理念,以及“中國情懷、全球視野、厚德博學、躬身健行、健康向上、勇于擔當”的學生發展目標,構建本真課程體系,引領學生主動健康發展。
本真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板塊:一是本真課程,即以基礎、規范、科學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性課程;二是純真課程,即以發展、研究、游戲為特征的發展性課程;三是率真課程,即以個性、合作、創造為特征的個性化課程。本真課程主要是國家課程,以開足上好為主要目標,是學校的主干課程。純真課程是以閱讀課程、思維課程、體藝課程、綜合課程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必修課程。率真課程是以專題研究、興趣特長、專業技能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發展個性為主要目標的選修課程。本真課程、純真課程以國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為內容,納入課表,定時定人,保證教學質量。率真課程主要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長、專題研究、興趣愛好等開設,結合學生社團活動,要求每位教師均要承擔一定的課時數量。率真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師生共同成長搭建了新的平臺。
二、強化本真課堂實踐,提升課堂教學品質
常規工作賦予新內涵。教學常規是一所學校基本的教學規范,也是正常教學的基本保證。傳統的教學常規大多是“按時上課”“按課表上課”以及“教學六認真”等要求,許多要求或浮于表面,或過于籠統,很難真正觸及課堂的靈魂。近年來,我們變革教學常規,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融入其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課堂學習的“聽說讀思議寫”幾個方面,提出明確的學習策略、方法和要求,使學生逐步實現從認知到實踐再到養成習慣,自覺地學習;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基本思想融入其中,構建了課堂教學新常規。新常規體現了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年段要求體現能級區分。比如課堂發言,低年級要求是“聲音亮,說完整,有條理”,中年級是“先思考,后發言,再補充,有新意”,高年級則是“會質疑,表見解”,要求逐步提升。二是關注學習策略與方法。比如低年級的“上課時,仔細聽,用心想,聽明白”,“寫字時,姿勢正,辨字形,筆到位”;中年級的“寫話時,現生活,語句順,表真情”;高年級的課前預習“讀課文,理文脈,解新知,做批注,問疑難,試解答”。三是注重習慣養成。比如低年級的“鈴聲響,進教室,書放好,坐端正”,高年級的“寫作業,講美觀,行款齊,速度中”等等。新常規的推行,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課堂面貌。
日常研究創造新節點。為了將日常研究落到實處,我們根據學校同軌班級多的特點,創造性地構建了“1+3”課堂研究范式,聚焦課后重建,著力提升行為轉化的能力,保障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開展專題性研究,將學科所有內容進行梳理分類,編排進一個個專題,分層分類開展研究。每個專題都從文本特點、教學定位、教學策略、難點突破、學力轉化、拓展延伸等方面明確要求,進行深入探討,并以具體事例進行闡述,形成經驗以備共享。抓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充分利用好省市教學平臺,集中力量進行重點攻關,力爭多出精品力作。分年齡段進行開放式教學競賽活動,培育精品課、成型課,分層次做好節點式研究。
強化精品提升新品質。我們把打造精品課作為構建本真課堂的重要抓手,通過學習研討,讓全體教師初步明確精品課的主要特征:有較為充裕的自主學習、討論質疑的時間。努力打造以“五還”“教結構、用結構”等為主要特征的自主課堂,以課程資源的科學合理轉化與運用為主要特征的靈動課堂,以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為主要目標的高效課堂。通過教研組日常研究、全校性分層次分年段評比、開展“我最滿意的一節課”評選活動等,推動本真課堂研究的持續深化,努力實現“科科都有精品課,組組都有精品課,人人都有精品課”的目標。
三、變革學校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育人水平
抓教學,核心在于抓管理。沒有管理的保證,無法提升教學質量。然而,管理工作如何常抓常新,如何抓在實處,如何提高效益,需要每一位管理者變革思維方式,打破傳統觀念,出實招,出新招。
從管理走向治理。以“自治與服務、平等與合作、參與與協商”為主要特征的社會治理結構是現代學校辦學的必然要求。年級自治:我們根據學校規模大、分校區的特點,采取類學校的行走方式,實行分級部管理,每個級部組建級部管委會,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決策權力,自主承擔年級事務,自主策劃師生活動,較好地解決了層級過多,不易管到邊界的問題,提高了管理效益,也提高了廣大教師的積極主動性。成立學科專業委員會,由廣大教師推薦產生各學科管委會,既有校級分管領導,也有學科第一責任人,還包含部分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定期研討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真正把學科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領發展”的權利交給了廣大師生。引導扶持成立教師讀書社,引領教師自我發展、自覺發展;學生崗位建設促進學生自我管理;全面激活學生社團,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從封閉走向開放。一是課程更加開放。課程不是教材,課程是學生所應接受學習的學科的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如果我們“只叮在一處”,必然就“所得非常有限”。二是師資開放。能者為師。校內的、家長中、社會上的各類專業人員都成了學生們的老師,于是,警察來講安全課,醫生來講衛生保健,軍人來講兵器,導游來講“世界各地”……“圣人無常師”,學生走班、教師輪班,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不同教師的風采,受到了來自不同老師的教誨。王老師是個燈謎愛好者,他開設的專題性學習《謎語猜猜猜》,在全年級掀起了熱潮。李老師是個攝影師,他帶領的學生社團,足跡遍布周邊的山山水水,品嘗了光與影的樂趣。三是空間開放,“社會即學校”,廣泛建立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工廠、敬老院、社區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成事成人。四是心態開放。少一些限制與控制,多一些引導與鼓勵,充分尊重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實現師生發展的自主與自覺。
從分數走向素質。我們認為,學校要提供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應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學校要讓學生在校園過一種有意思的學習生活。我們實施三大行動——教學變革行動、崗位實踐行動、節日生活行動,從而保證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所有管理人員及教師從思想到行動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從過分關注學科成績向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轉變,從過多關注紙質書本的學習向關注實踐體驗轉變,從封閉的校園生活向豐富的社會生活轉變,從只關注學生智能發展向關注學生生命成長轉變。
四、錘煉教師業務素養,培植教育教學根基
赫爾巴特在闡述教學的境界時說,教學的特權是掠過草地和沼澤,不能總讓人在舒適的山谷中游蕩,相反卻讓人練習登山,并使人在獲得廣闊的視野中獲得補償。為避免教學成為一種重復、單調、原地打轉似的枯燥行為,提升研究的品質,我們提出:常規領域要出精品,成熟經驗要有新思考,專題研究要有深度,主題研討要有廣度。
重新定義教學基本功。從傳統的“三字一話”到“備上研評”,是從技能走向素質,從外部走向內涵,逐步逼近教育教學的核心,真正實現教育專業素養的綜合提升。開設名師大講堂,圍繞班主任溝通的技巧、崗位建設輔導、培養小干部、關注后進生、建立班級常規、建設班級文化、班級活動設計、完善活動過程等小專題展開。組織教師讀書會,開展主題論文征集、美文薦讀、熱點討論、讀書論壇等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敏銳度。通過舉辦說課、上課、評課等專題性培訓與比賽,推動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開展選擇性調研活動,重點對第三梯隊教師進行指導調研,抬高日常性研究基準,整體提升研究水平。
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將分散的、零散的教學資源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整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經過一學年的努力,學校各學科、各年段初步建成“一課一檔、一冊一包、一科一庫”,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以語文學科為例,每一課的資源包都包括該課全面深入的背景資料、深度教材解讀、名師經典教學案例、優質成型課教學設計、優質課件、作業設計等資料。資源庫初步建成后,隨著實踐的深入和教研組人員的變化,仍然在不斷進行補充和完善。有了這些資源,教師備課、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就有了豐富而具體的內容和載體,少走了彎路,提高了效益。
問題導向深化研究品質。引導教師圍繞教育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提煉課題開展研究。課題研究活動時間,教師帶著問題而來,暢談實踐經驗與體會,同時也帶著新的問題而去,開始新的探索與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強化過程管理,倡導多種形式呈現研究成果,努力增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實行課題團隊建制,由主持人領銜,每個課題設置不同的人員編制,在共同研究中,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強化教師團隊建設,課題組、研究組、項目組都以團隊形式出現,在團隊合作中促進問題解決,增進師生情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