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名師培育;組織培養;示范輻射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3-0061-01
是否可以這樣說,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迫切需要名師!或許是因為今天的教育規模日益龐大而資源日益緊缺,或許是因為大家對優質教育的期盼日益強烈,或許是因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與舊的教育方式、教育實踐矛盾沖突日益激化……總之,我們需要大量的名師來改變現狀,改良教育,以適應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遷。
但古今中外,從孔子、朱熹到蔡元培、陶行知,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盧梭、杜威,沒有哪一個名師是經過組織培養、制度篩選出來的,都是在或開明、或閉塞,或民主、或專制的社會生態中,心無旁騖,孜孜不倦,或以理論的光芒燭照大地,或以實踐的智慧點亮世界,其思想、人格、學術、影響,跨越時空,彪炳千秋。這應該就是自然生長的力量。
然而,“千年等一個”,我們沒有這樣的耐心。我們等不來,等不起,也等不及。所以,我們需要組織培養、人工培育。一如蔬菜和水稻,純天然的好是好,但實在無法滿足我們現在的需求,沒有了科學種植、人工栽培,地球上大多數人就會餓死。
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和土壤,但并不是光照越強越好,灌溉越多越好,把握好“度”是關鍵,何況空氣和土壤還有地域時令及質地優劣之別。名師的培育同樣如此!組織培養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把握好“力度”是不易的。
突然發現,我們現在并不缺少名師!每年從國家到省到市到區,都有各種各樣的名師評選,從教育家培養對象,到特級教師,到學科帶頭人,到教學能手(既然能夠稱得上“能手”,應該就是名師了吧,至少也是準名師)。學校會制定相應的三年、五年或者更長遠的發展規劃,評上多少個教學能手,多少個學科帶頭人,多少個特級教師;教師也會制定相應的成長規劃,經過幾年評上什么,再過幾年評上什么。人都是有惰性的,這樣的意義在于名師的產生過程成了一個有組織、有規模、有目標、有計劃的集體運動,不間斷地給欲求上進的教師以持續的刺激和動力,極大地推動這些教師不斷的戰勝自我,茁壯成長。另一個意義在于,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一個幾千教師規模的區域,每年增加幾十甚至上百個這樣的名師是不成問題的。但成問題的是,這幾十甚至上百個的數據是否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是這些教師都達到了相應的名師的專業標準,還是我們一廂情愿的在用數字為標榜組織培養的成果而自圓其說?
組織培養其實是工程化、批量化生產,集中投入,快速見效,這種方式較之自然生長有著十分明顯的效率優勢。但是,這種方式的弱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用數量代表質量,用標準代替標桿。都說教育是慢的藝術,名師的成長何嘗不需要經歷漫長而靜心的等待。所以,培育的目標可以預定,但方式需要多樣,過程需要豐滿,而且結果無需刻意。我們培土,播種,澆灌,施肥,精心耕耘,為的是靜待花開。但并不是非要百花齊放,我們才會心滿意足,笑逐顏開?;蛟S,那先開的一朵、兩朵,更容易使人魂牽夢繞。或許,那未放的花苞,更容易給人無限的幽思與遐想。
突然又發現,我們現在最缺少的不是名師!想起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告誡世人的一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培養名師到底是為了什么?肯定不是為了讓一部分教師頭戴光環,出人頭地;更絕對不是為了讓一部分教師先富起來,名利兼收。組織培養名師的理想愿景,想必是通過名師的示范、引領,影響帶動全體教師
提高水平,提升素質,從而更好地服務廣大的學生,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然而學者早有斷言:把專家教師所擁有的“特質”“傳遞”給一般教師就可使其獲得專業發展,進而成為優秀教師的假設難以成立。(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我們并不能否認名師具有的示范輻射作用,但我們也不能無限放大名師的引領帶動作用。如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普世真理的話,那“出淤泥”而必染,“濯清漣”就必妖了。
當我們身邊一下子涌現出了那么多名師,或者說涌現出了那么多組織培養認定的持有名師證書的教師時,我們卻還是心存疑慮:什么時候才能真正使得培養“人”比培養“分”更加重要了?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沒有“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所謂區別了?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育人才了?什么時候才能真正使“學生主體”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一句空話、大話了……
所以,名師歸根到底不在于“名”,而在于“師”?!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蔽覀兊拿恳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都有平等的受其道、修其業、釋其惑的基本權利;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發展個體,厚此或者薄彼,都不應該是教育的本義。要使我們的教育像陽光、像雨露一樣公平的灑向每一個學生,唯有使我們的每一個教師都成為真正的教師,無論這樣的教師是“人工培育”而成的,還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只有真正的教師,才能稱得上是“名師”。而真正的教師,就是“名師”!我以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