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名師成長;專業(yè)素養(yǎng);內(nèi)在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3-0062-02
不可否認,一個教師要成長為名師,影響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他“想成為名師”。就像決定葡萄藤結(jié)出葡萄的,不是陽光和雨露,而是種子本身。因此在名師成長過程中,其自身擁有的學養(yǎng)、與日俱進的專業(yè)素養(yǎng)、永不停止的前進動力等因素所構(gòu)成的內(nèi)在機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愛學生
著名教育人商友敬先生在他臨終前不久的一個演講中說道: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所有的老師都愛他的學生,我夢想所有的學生都愛他的老師,不是奉承、迎合,而是單純的愛……老先生畢生追求與呼喚的教育境界,是每一個教師都可以追求的,也是應該追求的。而“愛學生”恰恰是教師自身成長必須修煉的內(nèi)功,只有真誠地去愛學生,才會收獲學生發(fā)自肺腑的、純凈的愛。
斯霞老師的教育思想猶如青松蒼翠挺拔,就是因為她始終努力踐行“童心母愛”教育;李吉林老師走上教師崗位后總是想方設法地把課上得讓學生喜歡,于是“當好老師,當孩子喜歡的老師”就成為她明確的教育追求。從這些名師成長的軌跡中,我們完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愛學生是做教師的基本準則,也是名師成長的第一要素。因為,愛學生就決定著他的教育觀是“學生立場”,就會敦促他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是否“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直至“是否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央”,就會不斷地考量是否在為“學生的生長”而教……
二、擁有理想
人生數(shù)十年,稍縱即逝。如果一個教師下決心要成長的話,他必須自我定義“我要飛得更高”。這不完全是功利,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甚至是服務于其他教師,這是一種職業(yè)的信仰。
如果教師擁有這樣的理想,那么他每天的工作與生活都是新的,他就有上好每一堂課的使命,他就有不放棄每個學生的責任,他就有拔節(jié)生長的愿望,他就有解決教學難題的沖動……于是,在繁忙瑣碎的日子里,他就會用心經(jīng)營班級,樂于承擔公開教學,敢于投身課題研究,愿意利用睡前兩小時讀讀書、寫寫文章……即使當他偶遇挫折,也會“坐看云卷云舒,靜聽花開花落”,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該干什么,明確自己須改進什么……
三、學習反思
對于名師的成長來說,學習與反思是必須要形成的一種力。所謂“問學靠勤,能者為師”,學習力與反思力決定著教師能否突破簡單重復的“濤聲依舊”,能否通過借鑒、內(nèi)省而持續(xù)精進,最終形成一種習慣而不自覺地加速成長。所謂“一年入門、兩年過關、三年五年成骨干”,教師如果能夠堅守十年,將學習與反思貫徹始終的話,其成績肯定是明顯的。
名師成長要學習與反思什么?首先要思考“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中國現(xiàn)代教育不缺“高大上”的理論,教育技術(shù)水平先進,物質(zhì)條件近乎過剩,但要出現(xiàn)有如民國時期“教育大師星羅棋布”的局面還須什么呢?這是教師成長為名師乃至大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其次要思考“地區(qū)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區(qū)域小環(huán)境可以造就名師,反之名師亦可影響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只有尋求到自身與區(qū)域的融合點才能更好地成長。再次,當然要落實到思考“我可以做什么樣的教育”,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自己的學生,才會明確“我還缺什么”,就會不斷地去學習與完善,去趕赴又一段征途。
四、突破節(jié)點
體制內(nèi)培養(yǎng)教師是設置節(jié)點的,如諸多地區(qū)教育部門組織評選“新秀、能手、帶頭人、名師、特級教師”等。教師成長可以抓住這些節(jié)點,迎難而上,逐個擊破。教師也可以為自己設置節(jié)點,如新任教師可以先做“教書匠”,通過學習模仿讓自己“站穩(wěn)講臺”、增長“技術(shù)”;進而“教而知困”,找到提高與進步的方向;再則不斷攀援,進入理想探究階段;進而在遇到“瓶頸期”時尋求突破的方法,最終進入“破繭成蝶”的通透自如境界。
在突破節(jié)點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不會一帆風順,教師要學會“知不足”,而不是經(jīng)受暫時的挫折而氣餒不振,應該思考自己還有哪里需要改進,收拾行囊、甩開臂膀,勇敢地踏上下一段旅程。
五、學會合作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能力再強的人也需要別人的幫忙,名師成長的過程中要珍惜貴人、不恥求人,善于學人。在其棲息的團隊土壤上,必然有著獨特的文化,更或有著有利的師承,如多地建有“名師工作室”。那么,教師就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將自己的專業(yè)成長細化成各個要素,如每學期上一節(jié)地區(qū)級公開課、發(fā)表一篇省級以上論文、參與研究一個課題等。在完成過程中,尋求導師的指引、同伴的分享、團隊的支撐,讓自己站位于團隊思考、立足于團隊言說,“要想走得遠,那就一起走”。
六、追求主張
成為名師,或者保持“名聲”,甚或成為“大師”,都取決于其是否有教育主張,其主張的火候如何。名師成長應該有著明確的教育自覺,通過自己的實踐不斷地追求主張,完善主張,并產(chǎn)生持續(xù)的影響力,最終成為教育思想。
教育主張來自教育實踐。只有懷著對教育的熱愛與敏感,只有懷揣對課堂的癡迷,也只有醉心于對學科和教學特質(zhì)的深度開發(fā),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特質(zhì)與教育規(guī)律,才能對實踐經(jīng)驗開展理性的概括與提煉。筆者基于實踐提出小學語文“聊讀”教學主張,通過課堂來不斷嘗試、印證、完善,并將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
當主張形成之后,教師要善于通過課題研究來凝練主張,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來完善主張,用案例與論文說話來物化主張,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來放大主張、最終形成風格。
當然,成為名師不是目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像名師一樣做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八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