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師培養;專業發展;階梯式晉級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3-0068-02
有沒有教育家,教育家是不是培養的,培養一個教育專家需要多長時間,等等,這些結論性的糊涂卻因為我們過程性的糊涂,而愈加顯得困惑。
我們需要探討方向的問題,路如果偏了,目的自然就難以到達,至少是要拐彎抹角,但曲徑不一定通幽,曲折不一定光明。所以許多名家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多嘆道,轉變時不一定能轉型,拐彎處不一定是拐點。目前,我們的困頓在于我們努力做的卻可能正是需要我們努力改進的。比如:
要求名家均衡化發展,實際是一種“龔自珍似”的束縛??纯疵麕煹臉藴?,都是要成為全能斗士,而且都是要全面頂級發展的人。不能否定,全面均衡發展是必要的,也有利于推動區域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但標準化,勢必帶來限制效應。我們現在培養選拔名師,從教師專業發展的所有方面都提出了幾乎是最高的要求,少一個方面都會被否定。這種拒絕短板效應的選拔標準,誤傷了很多有特色的教師。有的老師課堂教學走遍大江南北,卻因缺少一篇所謂的核心論文,或者個性發展非常突出卻因為少了一項榮譽等而被否定。專業的個性發展是名師的重要標志,培養名師不是年終考核,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求名家在所有方面都有頂尖的表現,帶來的只能是老師們為了達到標準,而抑制自己的特長,千方百計去彌補自己的所謂不足。結果,滿足了均衡化,卻失去了個性化,最終像“病梅”,走向了束縛。
嚴格的階梯式晉級,實際上是職稱化模式的重復和照搬。許多地方名師培養,是拾級而上,論資排輩的。想獲得高端榮譽,必須是步步腳印。從教學新秀到教學能手到學科帶頭人到教學名師,其中實現階梯跨越非常困難。這種遞進方式公正公平,注重了基礎和鋪墊,便于整體化推進。但實際上教師成長很多不是這樣的循規蹈矩,也不是等距離等刻度地規律性發展。許多教師的成長有階段性和結構性,但更有爆發期,多數情況下需要快速通道,需要脫穎而出。教師中厚積薄發、后來先到、集中爆發現象,時有發生。有人少小聰慧,有人大器晚成,絕不能排排坐,更不能剪頭去尾。如果步步為營,勢必成了另一種版本的職稱評審,而名師培養本來就是要解決職稱杠桿的約束與不足。名師培養要強調半路上“殺”出程咬金,要突出撲面而來的人物。面對矛盾與困惑,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處理層進與脫穎、共性與個性、過程與結論關系。一個教師如果按部就班,走完了所有的成長驛站,成了名師后,要么不會上課了,要么也上不動課了。所以,我們會質疑,名師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培養一個名師究竟需要多長時間。
堅持所謂的客觀性標準,實際上是一種工業化的養殖行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劃分教師類別,習慣上是按照性別、年齡、學段、學科、地域進行劃分,并且還給貼上標簽。男教師怎樣、女教師怎樣,城里教師如何、鄉村教師又如何,老教師什么特點、年輕教師又有什么情形,等等。這是一種畫地為牢,是一種武斷的客觀。人,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體,絕不可以簡單分類。老教師照樣老當益壯,年輕教師也照樣會老氣橫秋。語文教師可以冷靜到骨子里,數學老師可以飛揚到九天外??陀^標準下教師的分類有一些規律性,但更漠視了精彩的自我呈現。教師培養,可以嘗試打破客觀分類的界限,眼下許多地方開展的名師工作室、科研共同體就是很好的做法。名教師的成長,學段性和學科性標志相對較弱,要從教師專業標準出發,找到教師發展的水平線,依據教師專業發展成長的特點和路徑來規劃。
名師的行政化傾向,實際體現的是一種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學而優則仕,研而優則仕。我們一直提倡培育一線教師,但在實際名師培養中,一線教師一直處于弱勢。教育管理者有著廣泛的人脈,豐富的資源,寬闊的途徑,面對各種評審如魚得水,又近水樓臺。由于某種行政行為,使一些人榮譽過于集中,甚至不堪重負。許多地方努力通過不同的渠道來區分教師和管理者,規劃不同的成長通道,但具體到某一個人,其身份和角色又很難確認,其發展軌跡又很難取舍。名師都在管理者中,或者名師都成了管理者。成了名師就離開了課堂,或者學生的課堂也不需要所謂的名師了。名師越是級別上升,越是遠離課堂,不是教師,而是教“官”了。我們只有在培養、選拔和考核名師中,更加注重教學實際,提高課堂教學份額,減少管理成分指標,名師才名副其實。
我們在培育名師工作中,還面臨很多策略性問題。諸如:追逐終端式結論,熱衷標簽化行為;培養方式簡單化,評比材料依賴癥顯著;滿足于健全機制,得意于數量膨脹;少數人把持著話語權,多數人做著無根栽培,等等。 " " "還是看看那些已經成為教育家的人吧,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蘇霍姆林斯基,一直堅持在農村學校,給教師的建議,不是靠行政的威權,而是靠實踐的魅力。葉圣陶沒有一本系統的專著,他說了句“教材無非是例子”,吸引著我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真目標。陶行知也沒有不時地拋出新概念,他借鑒改造了杜威的主要觀點,就足以使他既前有先輩,又后有來者。
如果我們需要名義上的名家,那么完全可以立等可取。但教育不是“過家家”,說成家就成家,培養真的名家,“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