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中有這樣一段話——種樹的人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這段文字道出了生長的三重特性:個體性——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自主性——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生成性——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種樹是這個理,育人不也一樣嗎?
“教育即生長。”用“生長”來定義教育,不僅因為人具有類生物生長的特征,更在于一種教育觀的改變;不僅是從教育學角度定義教育的本質,探究教育對生長的影響,而且是從人類學角度關注人生長的意義。
從人的生物性層面來看,生長,就是生命體在自然狀態下,通過自我發育,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基礎,用“生長”來定義教育,培養的當然不應該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工具性的、單向度的人,也不應該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應該是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為學生的生長而教,首先要不斷地改造學生的生活經驗。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后來經驗生長的能力。”經驗是學生各方面發展和生長的載體,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品德的養成、職業素質的獲得皆以經驗為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豐富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讓學生感覺到生活的意義。
為學生的生長而教,其次要不時地滿足學生的生長需要。生長既說明了生命的存在,又說明了發展的狀態。人的生命的意義就是實現“生長需要”,沒有生長,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和動植物的成長一樣,無不在展現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和動植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意識、有意志,不斷地向環境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不時地滿足學生的生長需要,而不是阻礙或抑制他們的需要,就成了教育的核心命題。
為學生的生長而教,還要不停息地實現學生的生命意義。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與生命共存。葉瀾說過:“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從這一層面上說,生長更側重在精神層面,即“精神生長”。實現人的生長,尤其是促進人的精神自然地、和諧地生長才是教育的終極意義。因此,面對有著豐富多彩的生命內涵的學生,教育只有回歸到生命,才能展現出它的無窮魅力,也只有不停地在生命中對教育展開理解,才能理解教育,從而實現生命意義的回歸。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錫山區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