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品德教學;體驗基點;體驗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75-01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辈浑y看出,“體驗”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有效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學中提高“體驗”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1.立德為本——把握體驗的基點。
找“點”,即找準課標中明確要求的教育點。課標中指出的教育點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體驗活動開展的目標導向。因此,體驗活動,既不能為體驗而體驗,也不能認為進行了體驗就能達到德育的目的,應該在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調控下進行。
抓“線”,即抓住一條主線。品德與生活課程呈現給兒童的不是孤立的知識點,也不是支離破碎的經驗,而是彼此聯系的活動和體驗。因此,這條主線可以貫穿一堂課、貫穿一個階段,甚至可以貫穿學生整個成長過程。
立“面”,確立教學對象的基本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水平、家庭情況等,開展適宜的體驗活動。低年級學生的體驗活動應圍繞他們的生活進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從他們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提取和開發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以使學生獲得體驗和感悟。
2.寓教于樂——豐富體驗的形式。
比一比。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競賽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在比賽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明確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如: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下《我是家中小成員》時,我組織學生開展“我會做,我能行”的小競賽,如比賽疊衣服、比賽系鞋帶、比賽整理書包……這樣的體驗活動不僅能讓表現好的學生得到表揚,增強自信,而且能讓做得不好的學生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演一演。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表演活動,既可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又可促進他們在入情入境的參與中獲得體驗。如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二下《我和爸爸去做客》時,在讓學生說說做客的一些基本禮節后,分組提示,進行演練:(1)我去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家。(2)我去了爸爸媽媽同事家。(3)我去了表弟、表妹家。(4)我去了老師、同學家……讓學生在表演中明白做客的禮節,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玩一玩。學生都喜歡玩游戲,愛玩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接受教育,對學生來說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如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二下《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課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在操場上玩風車,當然,“玩”過之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討:風車為什么會轉動?風車轉動與風車的形狀,材料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在“玩”中得趣,在“趣”中探知。
仿一仿。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生動、具體、典型的形象能激起他們情感上的波瀾,并使他們在行動上仿而效之。例如:在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上《坐立走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國旗護衛隊戰士升國旗時颯爽英姿的圖片。接著,我讓學生觀看他們自己出操行走時的錄像,讓他們評評誰“走”得更有精神,為學生樹立榜樣。學生興趣高漲,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觸動非常大。最后我采用競賽的形式進行訓練,反復強化,落到實處。
在品德教學中充分運用“體驗”,可以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躬身實踐、用心體悟,從而讓品德教育“落地”,并開出燦爛之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白馬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