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習科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72-01
學習科學作為一門研究學習本質的跨學科科學,近些年對南京市江寧區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基于學習科學,思考并理解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習者更主動地尋求、獲取語文知識,從而建構自己的語文知識網絡,并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1.增強目標意識,讓語文學習有的放矢。
有效學習始于學習目標,學習主體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才能增強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如:某教師在執教蘇教版六上《詹天佑》時,將學習目標定位為:(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團隊學習方式品讀詹天佑修筑鐵路的事例,體會詹天佑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愛國精神;(2)通過音樂、思維導圖等友善用腦教學策略,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3)領會文章通過心理、典型事例、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精神的方法,并勇于嘗試文章的寫法。這樣的目標以學生的已有知識與能力為基礎,貼近學生實際,增強了學生目標意識,為其語文學習指明了方向。
2.樹立問題意識,讓語文學習有路可循。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質疑狀態下學生的求知欲強,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習有效性會大大提高。如:某教師教學蘇教版五上《伊索寓言》時提出要求:搜集關于伊索的信息,讀讀你感興趣的伊索寓言,記下你的疑問。學生在“我的疑問”一欄寫了諸多問題,教學中圍繞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最終找到最為適宜的語文學習方法。
3.提高主體意識,讓語文學習有“我”有“你”。
學習科學理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的幫助以及他們所提供的新信息不斷復雜化有利于創設兒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并通過引導兒童的注意力、支持他們的學習意圖,維持兒童的好奇心和堅持性,使兒童在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形成與更新自己的認知結構。如:蘇教版二上《識字5》,12個詞語描繪了這樣的畫面:冬天雖然有寒流、大雪、北風,可“歲寒三友”——蠟梅、翠竹、蒼松卻一點也不怕冷,有些小動物——蟒蛇、螞蟻、刺猬躲進了洞里過冬,小朋友們多勇敢啊,他們迎著風雪在鍛煉身體呢——滑雪、溜冰、跳繩。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同學們,其實剛才我們學習的這些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精美的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趣味十足地朗讀起來。然后,教師又提出:你能用動作表達出小朋友滑雪、跑步、跳繩時的開心嗎?學生熱情洋溢地開始了自己的體驗。字、詞本是抽象的,但當教師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時,這些便變得鮮活起來,學習活動中自然有“我”也有“你”了。
4.加強合作意識,讓語文學習有法可得。
學生與他人的合作,對學習共同體的參與不僅有助于他們認知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他們的社會化。通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小組中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獲得知識,從而取得更大進步。仍以蘇教版六上《詹天佑》為例,教學中,某位教師安排了兩次小組合作活動:第一次,通過自主閱讀理解——團隊交流——全班感悟,感受詹天佑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愛國情懷;第二次,通過自主閱讀——畫圖表達——團隊交流,領悟詹天佑的創新精神和愛國情懷。在兩次活動中,學生基于自己的基礎水平,適時感悟語言,同伴給予評價,在積極探究中形成結論,習得方法,從而讓學習真正發生。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