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用“生長”來描繪課堂愿景,意圖從一種全新的角度探究開放理念下的課堂文化,表達了對生命課堂的美好向往。“生長課堂”必然是生本課堂、生成課堂、生態課堂和生命課堂,積極關注知識生長、教學生長和學生生長。
【關鍵詞】生長課堂;小學數學教學;意趣;意旨;意向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08-03
【作者簡介】嚴育洪,江蘇省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江蘇無錫,214196)培訓部副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一、“生長課堂”的意趣:美好的教育隱喻
“生長”并不是教育術語,它只是一種生活現象,這里把它借用到教育之中,其實是使用了隱喻手法。
隱喻的基本詞義就是把一個對象的諸方面“傳送”或“轉換”到另一個對象上去,以便第二個對象似乎可以被“說”成第一個對象。
教育隱喻常常被“傳送”或“轉換”到生活中來解釋。教育與隱喻分不開,也分不得,教育是一種隱喻行為。當我們要理解“教育是什么”的時候,有一種解讀方式就是思考“教育像什么”,對此,筆者出版了《從生活中悟教育智慧——教育隱喻啟示錄》一書。
這里,我們用“生長”來描繪課堂愿景,正是意圖從一種全新的角度探究開放理念下的課堂文化,表達對生命課堂的美好向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盧梭、杜威等人主張的“教育即生長”。在我國,與“教育即生長”相類似的教育隱喻比較著名的有葉圣陶所說的“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這一隱喻把教育的生命色彩凸現出來了,與“教育即塑造”“教育即雕刻”等提法相比無疑是一大進步。在教育歷史上,教育隱喻還有夸美紐斯的“種子”、懷特海的“樹”“林”等,我認為,它們都可以歸結到“教育即生長”之中。
二、“生長課堂”的意旨:生本·生成·生態·生命
在杜威那里,“朝著后來結果的行動的累積運動,就是生長的涵義”。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生長課堂必然會呈現出如下課堂面貌:
1.生長課堂必然是生本課堂。
生長的行動主體是學生,生長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知識如種莊稼,學生自身有著本能力量,教師所能做的只是引導與影響,從而促進其生長。
2.生長課堂必然是生成課堂。
生長的向前發展很多時候不可預測且不可規定,每個學生生長的步伐和步驟、方向和方式不盡相同。
3.生長課堂必然是生態課堂。
生長的累積運動需要自然、和諧的外部環境,生長課堂首先是“生活”化的,杜威提出:“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
4.生長課堂必然是生命課堂。
生長課堂其次是生“活”化的:一是學生能活躍起來,不沉默;二是學生能活動起來,不沉沒。因為生長的后來結果煥發著旺盛的生命活力,朱永新認為:“教室與生命聯系在一起,教室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生命課堂以促進人的生命發展為教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皈依。
三、“生長課堂”的意向:知識生長·教學生長·學生生長
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創造繼續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生長課堂為學生的自然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是知識層面的生長——順知識之芯,完善生長材料;二是教學層面的生長——順教學之性,優化生長環境;三是學生層面的生長——順學生之心,尊重生長主體。
(一)知識生長
知識以知識元、知識點、知識塊、知識區、知識類、知識群等知識單元形式生長著。相對于文科知識而言,理科知識的生長性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1.抓住知識的生長原理。
例如:“時”是時間單位,“度”是角度單位,它們似乎兩不相干。然而,它們都可以分成“分”“秒”,這是巧合嗎?它們都用六十進位制,又是巧合嗎?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它們都源于地球自轉所涉的角度和時間。至于它們都用六十進位制,是因為“在100以內,60的因數最多”。
2.抓住知識的生長基因。
正確地找到知識的生長基因,才能正確地表達知識,控制知識的性狀表現。例如:許多教師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會用生活中的CCTV、KFC引入,找到“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基因——音節縮寫水平只是表面形式,符號概括水平才是本質內容,CCTV、KFC與數學上的“用字母表示數”的基因不一樣。
3.抓住知識的生長脈絡。
以核心概念為端點,梳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建構概念圖,形成知識網絡,既可以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又可以促進知識生長。例如:蘇教版三上《間隔排列》一課的知識生長脈絡可以通過以下板書(如圖1)把“知識塊”清晰地反映出來,如果繼續生長,就會自然連接到另一個“知識區”——以后要學的“周期規律”:
(二)教學生長
如果把知識生長看作“知識線”,那么要讓這“知識線”成為“智慧線”,就需要通過教學把知識進行轉化。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傳播、知識擴散就涉及教學生長。
1.找到教學生長的土壤。
在教學中,生活是知識的土壤,把知識種在哪一塊土壤中才能開花結果,與學生的熟識程度、認識程度等有著很大的關系。例如:教學“負數”,教師一般有兩種導入方式,一種是用溫度計,一種是用貨運單,這兩種素材都可以成為知識生長的土壤。那么,從教學層面看,哪一塊土壤能更好地種出“莊稼”呢?溫度計和貨運單都是負數在生活中應用的案例,后者更能體現負數的起源——基于實際運算和表征的需要。但前者學生在生活中更為熟悉,能直觀地看到按序排列的正、負數,有利于學生突破“負數比0小”的難點,使他們明白“0”不僅可以表示沒有或起點,還可以表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另外,把溫度計抽象成數軸,可以為后續要學習的“有理數”知識提供生長的土壤。
2.找到教學生長的路徑。
教學生長的路徑不只有一種,選擇何種路徑,需要視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小數的再認識”與“小數的初步認識”都是采用“生活應用→數學發現”的生長路徑。教學“小數的再認識”時,我們不妨采用“數學發現→生活解釋”這樣的生長方向:先讓學生猜想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然后用實例解釋。教學路徑似乎反了,卻順應了學生,使教學變得更為開放。
3.找到教學生長的紐帶。
19.先找出每組中各數的倒數,再看看能發現什么。
(1) " " " (2)
(3) " " " (4)3 9 15
(圖2)
蘇教版六上“分數乘法”單元“練習六”中關于“倒數”的習題(如圖2),我們可以這樣連接:先做題(1),學生發現“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之后,教師追問:“反過來想能得到什么?”當學生想到“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之后做題(2),教師追問:“假分數的倒數一定是真分數嗎?”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最后教師追問:“怎樣的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由此生長出另一個問題——怎樣的真分數的倒數是整數?連接到題(3)。
(三)學生生長
知識的生長、教學的生長最終是為了學生的生長——自己生長、自然生長、自由生長,即知識的開放、教學的開放最終是為了學生心靈的開放。
1.看好學生生長的力量。
人本主義學家羅杰斯說:“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達到自己的目的有關時,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例如:學生喜歡玩“搶30”游戲,我們可以用到“3的倍數”的教學中。除了興趣,信心也很重要。“3的倍數”的知識可以增強學生贏得“搶30”游戲的信心。除了信心,學生生長的力量還體現在強勁的探究力和創造力上,學生知道了“搶30”游戲中的數學奧秘,就可以自己創造出“搶40”“搶50”等游戲規則并尋得取勝的秘訣。
2.看好學生生長的方式。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長方式,在學習中有著各自偏愛或偏重的思維方式,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自然生長。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教師讓學生直接思考“0.3和0.30是否相等”,許多學生直覺認為相等,教師趁機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說明它們相等?”此時,有的學生利用購物或測量的生活情境來解釋,有的學生通過畫圖從小數的意義上來解釋,有的學生把0.3和0.30放入前一節課剛學的數位順序表中來解釋。
3.看好學生生長的個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知識解讀方式。教師應允許學生自由生長,尊重學生的個性。例如:教學“114×21”的豎式計算時,一位學生這樣列式(如圖3)。這樣的豎式依然符合算理114×21=114×20+114×1,所以教師對此首先應該肯定,再去探尋學生原始的思維軌跡,原來這位學生認為計算114×20比計算114×1復雜,于是先算了高位。了解原委之后,教師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提高乘數的復雜程度——讓學生計算114×23、114×86等,引導他們采用計算的通式。
綜上所述,用“生長”的比喻來解說教學理論,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入門;用“生長”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