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間萬物要能夠更好地生長,離不開開放的環境。教師應注重給學生提供開放的課堂環境,關注學生的拔節生長。可以從下面三個角度引導學生經歷發現的“生長”過程:發現的路徑、發現的過程和發現的反思。
【關鍵詞】發現;生長;表面積的變化;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15-02
【作者簡介】黃芳,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05)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數學學科帶頭人,無錫市教科研帶頭人,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杰出水手”。
2010年,我在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活動中執教蘇教版六上《表面積的變化》,點評專家語重心長地說:“這課上得難了些。”為什么會讓人有“難”的感覺呢?課堂中缺少讓學生自主生長的時空,嚴謹縝密的成人思維壟斷了學生的自我生長。
“世間萬物要能夠更好地生長,離不開開放的環境”,秉承這樣的生長理念,2014年,我執教蘇教版五上《釘子板上的多邊形》,它與《表面積的變化》都是“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我想借此反思自己的點滴改變。
一、發現的路徑:“給”VS“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在回答“培養一個杰出的科學人才的關鍵是什么?”這個問題時說:“我認為關鍵在于讓年輕人停止當學生,使他們開始成為物理學研究者。”這正解釋了人才需要和課堂習慣之間的矛盾和出路。
課堂上,教師給學生的路徑一般是能找到答案的路徑。而在現實世界中,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也不知道能否解決,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決。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個轉變,我們就要突破“被動式吸收”,相信學生是與生俱來的“探究者”,引導他們自己創“生”發現的路徑。
【表面積的變化】
1.我準備把這10盒磁帶包裝成一包,接頭處不計,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
2.求這個問題就是求什么?你能把它轉化為數學問題嗎?
3.像這樣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我們可以怎樣解決呢?從簡單的問題入手,找到表面積變化的規律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
【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1.喚醒經驗。
(1)每個人在釘子板上圍一個面積為4平方厘米的多邊形,盡量圍得和別人不一樣。
(2)求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面積除了用公式算、數格子,還有其他方法嗎?大膽猜想一下。
2.提出問題。
(1)面積都是4平方厘米,你能找到它們的不同之處嗎?你圍的多邊形邊上和里面分別有多少枚釘子?
(2)你能變一變,圍出一個比4平方厘米大的多邊形嗎?
(3)通過圍一圍、變一變,現在,你有感覺了嗎?你覺得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老師也來變一變,面積變大,邊長變長,邊上的釘子數呢?里面的釘子數呢?
3.明確路徑。
(1)多邊形里面的釘子數、邊上的釘子數和多邊形的面積,這三個數量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你覺得可以從哪里開始研究?
(2)先固定多邊形里面的釘子數,變化多邊形的面積和邊上的釘子數,看看這兩個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再進一步發現這三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由易到難的策略。
發現的路徑由誰說了算?是想培養學生“被動式吸收”還是想“引爆”隱藏著的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潛質?著眼于學生潛質的發展,學會確定發現的路徑一定比發現的規律更重要。
前者的發現路徑是教師說了算,后者用了比前者多三倍的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創“生”發現的路徑,他們經歷了基于經驗的胡思亂想、基于感悟的提出問題和基于思辨的明確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基于認知基礎、規律和差異而展開自主思考,教師基于學生的自主思考而發揮導學、助學、診學的作用。
二、發現的過程:“牽”VS“長”
與第一學段由教師設計方案、組織實施相比,《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綜合與實踐”要引導學生“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參與自主分工、自我設計、完善研究方案的過程。因此,在學生自己創“生”發現的路徑后,教師還要繼續引導學生自己“長”成發現的過程。
【表面積的變化】
1.先后給出一個正方體和一個用若干個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通過認一認、拼一拼、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動發現:每重合1次,就減少原來2個面的面積。
2.先后給出一個用2個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和一個用4個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通過活動發現:減少的面積越大,表面積就越小。
【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1.提問:先固定多邊形里面有幾枚釘子?
2.指讀:下面多邊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個多邊形邊上的釘子各有多少枚?先數一數,再算一算,將結果填入表中。
3.理解:讀了題目要求,你覺得要注意什么?
4.小組合作:小組合作時要注意什么?
5.發現: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6.舉例:現在能下結論——多邊形里只有1枚釘子時,面積大小就一定是邊上釘子數的一半嗎?為什么?每人圍一個多邊形,看看你舉的例子是不是符合這個發現。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
這兩節課的發現都是由具體到抽象,著眼于學生潛質的發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分工、自主設計,完善研究方案的過程一定比發現的規律更重要。
前者的發現由教師牽著走,后者關注到了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發現的方法,比如問學生“先固定多邊形里面有幾枚釘子”“讀了題目要求,你覺得要注意什么”“小組合作時要注意什么”,等等。這些提問的著力點在于使學生自己“長”成發現的過程,讓學生逐漸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要注意什么,還可以怎樣做。教師的教,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生長的天性,就能更好地轉“知”為“智”。
三、發現的反思:“知”VS“元”
教學應該以生為本,并進一步落地于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通過反思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以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加工知識”走向“駕馭知識”,從“學會數學”走向“會學數學”,最終走向“人的終身發展”。
【表面積的變化】
“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學生的回答顯然是生澀的,最終只能由教師代為總結。
【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數學發現有趣嗎?”課后,學生繼續反思:
“我覺得數學無處不在,它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如一顆小小的釘子一樣。”
“太牛了,玩著玩著,竟然玩出了數學中的皮克定理!”
“我學到了許多,結合起來就是——‘發現’。”
“黃老師帶領我們上了一節耐人尋味又趣味十足的數學課,直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我們經歷了‘猜想關系—選擇策略—思考實驗—發現結論—舉一反三—明白規律’的發現過程……”
學生是教學的鏡子,教師關注什么,學生就得到什么。真正的智慧,就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萬次的思想,但要使它真正成為自己的,就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再三思考,直至它在個人經驗中生根。《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的反思環節經歷了從知識走向智慧、從智慧走向情感的過程,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學生正在從“發現”走向“會發現”“愛發現”呢?
這樣的悄然改變,源于“教”給予了“學”充分開放的環境。由此,學生自己創“生”了發現的路徑,自己“長”成了發現的過程,也自己歸“元”了學習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