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音樂元素;意境美;結構美;韻律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58-02
音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讓音樂元素有效介入,充分發揮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與滲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魅力四射。《二泉映月》是蘇教版五下的一篇課文,生動地敘述了盲人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以及他敢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結合薛法根老師利用音樂執教這一課的相關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一、在音樂中感受語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音樂有助于創設意境,意境之美將在音樂獨特的音色中華麗綻放。每一種樂器的音色都有特殊的意味,表達著特定的情感。薛老師在《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中,巧妙選擇二胡這種具有獨特的柔和與恬美音色的樂器進行輔助教學,使音樂與課文內容相得益彰。
薛老師的第一個教學板塊著眼于文本的環境描寫。上課伊始,薛老師開門見山,揭題導入:今天學習的課文叫《二泉映月》。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薛老師在黑板上出示五個關于描寫月亮美景的四字詞語: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這五個詞語生動形象、美如詩畫,將意境渲染得美不勝收,但學生的理解似乎并不理想,從第一遍生疏平淡的詞語朗讀中便可推測學生對這些詞語似懂非懂。薛老師從字詞本身著手,以“月亮美在哪里”為切入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到“月光如銀,月亮美在顏色,是銀白色的”“月亮美在清,如水般清澈靈動,所以說月光似水”……薛老師循循善誘,在引導學生對詞語理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朗讀指導。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不時提醒學生要把詞語“讀得柔美些”。學生若有所悟時,薛老師插入一小段輕柔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要求學生把詞語再讀一遍。即使學生在詞語朗讀的過程中還未形成清晰可感的畫面,但結合柔美的二胡聲,對課文中的詞語所營造出的獨特的意境美早已盡在不言中了。
二、在音樂中感受語文的結構美
無論是鴻篇巨制,還是短小精悍的小令,都得講究結構藝術。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文本內容起伏較大,選用節奏感平平且一貫而終的音樂,往往給人平鋪直敘、乏味無質之感,若在段落間恰到好處地運用音樂,則可以增加文本內容結構的層次感。
薛老師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以阿炳的處境與心境的結合為著眼點。《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結構清晰,阿炳兩次來到泉邊,泉水叮咚,明月依舊,只是阿炳的處境與心境早已截然不同。薛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后,出示五個關于阿炳處境的四字詞語:師父離世、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生活窮困、疾病折磨。學生快速瀏覽這五個陌生而不具溫度的詞語,讀懂詞意不難,但當下這些詞語對他們來說只是外在于生命體驗的理性的語言文字。薛老師是這樣以環境襯托處境,把抽象轉為具象,引導學生進行強烈的情感體驗的:
師:此時的阿炳已經雙目失明。當他再次來到二泉邊,月光依然如銀,月光依舊似水,可阿炳雙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當阿炳再次來到二泉邊,依然靜影沉璧,可——
生:可阿炳雙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師:阿炳再次來到二泉邊,月光依然照水,水波仍然映月,可——
生:可阿炳雙目失明,再也看不到了。
師: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再也看不見二泉映月的美景,留給他的是什么?
生:疾病的折磨。
師:留給他的只有疾病的折磨帶來的痛苦。
師:留給他的只有——
生:雙目失明。
師:留給他的只有雙目失明帶來的黑暗。
師:留給他的只有——
生:師父離世。
師:留給他的只有師父離世帶來的哀痛。
師:留給他的還有——
生:賣藝度日。
師:留給他的只有賣藝度日的艱辛。
此時此刻,學生的心似乎也與阿炳的辛酸經歷同呼吸、共命運,對于阿炳的痛苦、不平、憤恨、抗爭等心理會有更深入的體驗與思考。薛老師在這份情感的基礎上,沒有過多的語言綴飾,而是把對生命的感性理解與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輕輕播放《二泉映樂》中精選的兩小段節奏懸殊的音樂,讓學生用心傾聽。伴著第一段悠揚、舒緩、綿長的音樂,學生微閉雙眼,盡情聯想……聽著聽著,學生的表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心也隨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們漸漸體會到文本兩次敘寫阿炳來到二泉的深意。此刻,學生對結構之美的領悟盡在意會之中了。語文的結構美,其內涵是豐富的。選擇與文本內容格調相同、節奏相當的音樂輔助教學,對于領略文本的結構、體驗文本的情感、領悟文本的意蘊必將事半功倍。
三、在音樂中感受語文的韻律美
語文之美,美在韻律。學生體會語文韻律美的主要方式莫過于配樂朗讀,在或舒緩恬靜,或鏗鏘激蕩的旋律中,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
薛老師的第三個教學板塊著力于琴聲與心聲的相融。播放整首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靜靜地傾聽在這番處境與心境下的阿炳把月光、流水變成了怎樣的音符。在音樂的感染與滲透下,學生基本上都能按薛老師的要求迅速從課文中找到并劃出描述《二泉映月》琴聲旋律的句子,薛老師隨即出示這樣一組詞語:委婉連綿、升騰跌宕、步步高昂、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指名朗讀,學生讀得很生硬,薛老師指出要美讀,讀出“旋律的變化”,并引入“聲音的延續”這個概念,如“舒緩而又起伏”,讀完“舒緩”要延續一下再讀。在薛老師有效的朗讀指導下,學生再次朗讀表示旋律的詞串,讀得有板有眼且富有層次感,猶如一串音符在跳動,陣陣琴聲在飄揚。薛老師始終“文不離曲,曲不離文”,引導學生讀好描繪旋律的詞串后指名讀,或者師生合作讀,這樣反反復復讀表示樂曲“開始”“高潮”“尾聲”的句子,其實就是在欣賞樂曲,使抽象的音樂旋律變得更加形象可觸。邊讀邊感,邊感邊悟,在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樂曲中,阿炳用琴聲傾吐著心聲,訴說著他坎坷的人生路以及堅定不移的美好信念。
當琴聲與心聲相融,融進這茫茫月色中時,薛老師提問:“課文描寫琴聲的詞簡短有力,那么表達阿炳心聲的句子是否也能用上四字詞語,述說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想告訴人們的內容?”于是,學生把文本中“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這句話改成“阿炳用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音樂,他愛家鄉,他愛清泉,他愛月光……”句子順利改完了,但反復朗讀修改后的句子,學生眉頭微鎖,總覺得讀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了之前讀詞讀句時的連綿起伏之感,薛老師當即點出琴聲有旋律美,而這就是語言的韻律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及其規律,薛老師把用旋律表達情感的音樂引進文本進行配樂范讀。薛老師的范讀呈現出一種語言的生動美,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的震撼與享受,激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反復誦讀這段話,讀出文本的“無邊風景”,讀出那抑揚頓挫的韻律美,讀出語言文字的深刻用意。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音樂是通往思維和記憶系統的高速公路,當高雅的音樂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的時候,語言就會通過音樂這個媒體開啟學生獲取信息的通道,讓他們愉快地步入課文所營造的那座無比神圣的殿堂。”把音樂引入語文課堂,讓音樂潤物無聲地詮釋語文言語之外的博大精深,在音樂中不斷催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獲得發展與超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