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言語智慧;揣摩;復述;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60-02
《恐龍》是蘇教版三下的一篇說明文,課文內容條理分明,用列數據、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了恐龍的種類與形態、食性、繁殖、消失,課文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淺顯易懂,說明文的語言形式、表達方法暗含其中。筆者沒有按照常規逐段教學,而是把著力點放在重點段落、典型句式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方式中學習運用語言,習得言語表達方法,破解言語智慧的密碼。
一、在揣摩中提取言語經驗
“經驗”作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的情感、意志、價值觀等主觀的東西。“言語經驗”又有其特殊品性,集中于“言語知覺”,不是簡單的語言知識的記憶和運用,而是對語言體驗的自覺提取,正是這樣的基礎作用于言語積累、言語實踐,學生的言語智慧才得以提升。葉圣陶先生說:“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我們的教材中很多文章是語言典范,細細揣摩,潛心會文,就能從作品中得到詞匯、句段表達的密碼,提取言語表達的經驗。
【教學片段一】
師: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恐龍,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第2~5自然段,特別要注意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學生讀課文,教師出示第2~5自然段第一句話。)
師:再讀讀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抓住關鍵詞,想想每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恐龍。
生:第二自然段介紹的是恐龍的“種類”。
生:我不同意,雖然前半句話是說“恐龍的種類很多”,但后半句話說“形態更是千奇百怪”,所以我認為是說恐龍的“形態”。
師:如果把你們倆的發言結合起來就更好了,這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和形態”。(板書:種類和形態)
生:第三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親戚。
生:第四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食物。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吃”。
生:第五自然段介紹了恐龍是怎樣出生的,“卵生”這個詞可以告訴我們。
師:同學們真聰明,我們抓住每個自然段中關鍵句子、關鍵詞就找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句子我們把它叫作——
生:中心句。
(教師板書:中心句)
圍繞中心句構段是這篇說明文最顯著的言語表達形式。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過程中,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關注每段話的第一句。通過中心句學生很快抓住了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恐龍的,不但厘清了文路,也發現了說明文言語表達的特點,為后面的運用與實踐埋下了伏筆。
二、在復述中內化言語積累
言語智慧其實是一種言語表達的靈氣,而這種靈氣來源于豐富的言語積累。教學中組織學生用復述的形式對語言材料反復識記,從而獲得言語的滋養與積淀。但是,言語積累不是簡單的機械累加,而是融入觀察、思考的積極重構,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實現有效的言語積累。
【教學片段二】
師:接下來我們就走進恐龍園,四人小組合作,對照畫面介紹恐龍。要求:要有分工合作,要把每一種恐龍的特點介紹清楚,課文中好的句子可以學習借鑒。
(小組合作學習)
師:請一個小組帶領我們游覽恐龍園。
生:我來介紹雷龍——它的身體非常重,每踏下一步都會發出轟隆聲,就像地震一樣。誰來和我交流?
生:課文中有一句話你沒有借用——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
師:你為什么一定要借用這句話呢?
生:因為這樣一比較就能讓我們感覺到雷龍真的很重,比六頭大象還重。
師:提醒得非常好,后面同學介紹時也要學會借用這樣有用的句子哦。
生:我覺得她介紹雷龍時說“每踏下一步就像地震一樣”特別好,這個比方形象地說出了雷龍的特點。
師:她說得好,你的耳朵也很靈,捕捉到了這個細節。
…………
課文第三自然段是說明文語言材料的典范,運用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形象地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和形態。清朝的顏元說得好:“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不需要生硬地講解說明方法的作用,而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復述課文,并積極推進師生、生生對話,反復學習、識記語言材料。學生不僅能感悟到說明方法的妙處,更能充分內化文本語言,充實自身的言語積累。
三、在運用中生成言語智慧
言語智慧是一種實踐性智慧,它基于言語經驗、言語積累,是在運用中生成的言語能力,而且這種智慧是在無數次運用中得到發展的。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開掘教材、超越教材,恰當地生成言語實踐的契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言語實踐活動,提升言語能力,形成言語智慧。
【教學片段三】
師:吳老師還想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看你的心中會產生什么疑問?
生:恐龍為什么會這么神秘地消失呢?
師: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找到一篇介紹恐龍消失的文章,請同學們讀一讀,注意剛才我們學習的抓中心句的方法。
生:一個原因是地球上變得十分寒冷。
生:地球上的哺乳動物越來越多,恐龍蛋被吃掉了。
生:地球上流行傳染病。
師:抓住中心句,我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恐龍消失的各種原因。如果我們要把這幾種可能連成一段話來說,用一個恰當的中心句來說,你會怎么說?
生:恐龍為什么會消失呢?
師:用設問句引起大家的興趣,關鍵詞是“消失”。如果不用問句可以怎么說?
生:恐龍神奇地消失有這樣幾種原因。
生:恐龍到底是怎么消失的,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很久,也有人做出了種種大膽的猜測。
師:這個“種種大膽的猜測”概括得非常好,把后面的幾種原因都包括進去了。回去后請同學們再好好讀讀課文第3~5自然段,你們對恐龍的親戚、繁殖、食物這些話題一定會產生新的疑問,圍繞問題去搜集資料。讀讀老師推薦的這些文章,或者是電影,也試著用中心句的方法來介紹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下節課來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對前面“中心句”這一語言形式的學習延續,利用拓展閱讀材料為學生設計了三重實踐與運用:一是借助中心句快速捕捉關鍵信息和主要內容;二是練習寫中心句來提煉段落主要內容;三是把中心句的表達方法延伸到課外對恐龍的研究學習中。在這樣多重的學習與實踐中,學生才能充分悟得言語表達的智慧。
言語智慧從哪里來?于永正老師說:“留下了語言,就留下了智慧。”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獲得言語經驗,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內化言語積累,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經歷言語實踐,這樣,學生言語智慧的獲得才能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