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強化直觀;順應思維;舉一反三;數學思考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62-02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的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安排了思考題,與實驗版在中、高年級才安排思考題相比,這次修訂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發展空間,也給了教師較大的教學研究空間。數學思考題是彈性教學內容,它有利于鞏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從而促進他們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才能,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思維水平有限,思考題的教學常常不能達到編者的預期目標。
蘇教版二下“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練習六”中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后來又買來30只雞和45只鴨。現在是雞多還是鴨多,多多少只?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參的要求,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有兩種思路:一是抵消,二是假設。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錯誤率非常高,有的學生即便知道了結果,也說不出所以然。
這道思考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但仔細分析教材,這道題在這個單元教學并非沒有可能。
本冊教材安排了豐富的解決問題的內容,但都沒有安排獨立的教學單元。在這一單元教學加法和減法時,安排了兩步計算的加減法實際問題。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因為其數量關系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只要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聯系加減法的含義,就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二是因為結合計算教學適當安排一些實際問題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受計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逐步體會到學習計算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進而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材結合基礎知識的教學相機安排了一些思考題。在此之前,教材已經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學生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思考題的經驗和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學生思維實際的基礎上,我開展了一次教學嘗試,以下為主要教學片段:
1.借助直觀,形成數量關系的表象。
師:我們怎樣用線段圖來表示雞和鴨原來的只數呢?
生:先畫出雞和鴨同樣多的部分,再畫出雞比鴨多的部分。
師:這時雞比鴨怎樣?
生:雞比鴨多30只。
師:那又買來30只雞怎么用線段圖來表示呢?
生:再畫一小段表示雞比鴨多30只。
師:這時雞比鴨多多少只了?
生:60只。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
生:原來多30只,現在又多30只,一共多了60只。
師:鴨的只數有沒有變化?怎樣表示呢?
生:鴨買來了45只,在鴨的后面畫一小段表示鴨增加的只數。
師:這時雞多還是鴨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雞多,因為雞兩次多了60只,鴨只多了45只。
師:雞比鴨多多少只?
生:15只。
師:怎么計算的?
生:60-45=15(只)。
2.分步呈現,順應學生的思維促進理解。
首先呈現: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
師:根據這個信息,誰能說一說趙強家的雞可能有多少只?鴨可能有多少只?
生:雞可能有40只,鴨有10只。
其次呈現:又買來30只雞。
師:好,現在又買來30只雞,那么現在一共有多少只雞?
生:一共有40+30=70(只)。
最后呈現:又買來45只鴨。
師:現在一共有多少只鴨?
生:一共有10+45=55(只)。
師:現在雞和鴨的只數都知道了,你能知道雞比鴨多多少只嗎?
生:多70-55=15(只)。
師:同學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數據試一試,看最后所得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的。
生:是一樣的,雞比鴨多15只。
3.變換數據,在舉一反三中理解數量關系。
出示第一個信息: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三個問題:如果買來10只雞和10只鴨,雞比鴨多多少只?如果買來10只雞和5只鴨,雞比鴨多多少只呢?如果買來5只雞和10只鴨,雞又比鴨多多少只?
生:買來10只雞和10只鴨,雞就比鴨還多30只。
師:什么只數變了?什么只數沒變?
生:雞和鴨的只數變了,雞比鴨多的只數沒變,還是多30只。
師:也就是說,雞和鴨買來的同樣多,雞就還比鴨多30只。
師:如果買來10只雞和5只鴨,又是怎樣的?
生:雞更比鴨多了。
師:多多少只?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35只。原來多30只,現在又多了5只,一共多了35只。
師:買來5只雞和10只鴨,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生:雞比鴨不是多30只了,而是多25只。
師:為什么呢?
生:原來多30只,后來鴨比雞多了5只,去掉5只就只多25只了。
師:這樣一多一少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雞比鴨多的只數了。
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次的教學實踐使我再次認識到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學生創造性地學。立足于學,我們的教才會彰顯色彩。立足于學,就要做到學生在哪里,課堂就在哪里;學生的思維在哪里,教學就從哪里起步。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抽象的知識必須建立在直觀的感知和理解基礎之上,線段圖對于理解兩個量的變化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則是最合適的方法。
所以,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以線段圖開路,借助直觀的線段圖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既理清了雞和鴨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也體會到了數量之間的變化,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說第一個環節畫線段圖的方法是針對抵消法而言的,那么分步呈現則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假設法。前者關注數量的變化,后者則注重由已知到未知,順應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發展數學思考。這樣通過三個層次的呈現,學生的思路很清晰,普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即便計算步驟達到了三步,學生也是能夠接受的,而且數字是他們自己設計的,理解起來自然就比較容易。
如果說前兩個環節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第三個環節通過變換數據,使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走向深入。在變式中,學生不僅知道了如何算,也知道了這樣算的道理。從一個數量變化到另一個數量變化,再到兩個數量同時變化,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現實和已有水平,“腳手架”的搭建,使學生理清了思路,對于“抵消”這一數學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