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成長;個性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68-01
課堂的主體是兒童,當閱讀的視角聚焦在兒童的生活狀態和內在需求時,強調兒童成長的個性化閱讀便成了我們的目標追求。為此,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合文本資源,創設兒童成長的別樣路徑
1.構建框架,為個性化閱讀預留空間。
個性化教學要求必須給予學生足夠的認知渠道和思維空間,所以,課堂教學結構的設置應該為學生構建粗線條式的框架,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展開深入有效對話。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執教蘇教版五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依據小說旨在刻畫人物形象的特質,以“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為抓手統領全文進行教學,讓學生自主閱讀,這就為學生多元化、個性化體驗提供了契機。
2.靈活運用,為個性化閱讀尋找支架。
個性化閱讀在教學策略的構建上,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以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第13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整體感知后得出課文描寫了“自由”,然后引領學生以“作者是以怎樣的方式表現這一特點的”對文本的語言密碼進行探究,學生則嘗試從語段中不同的句式進行感知表達,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在這里得到彰顯。
二、設計個性化訓練,架設兒童成長的自然之梯
1.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生閱讀的個性化。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五下《將相和》中藺相如舉起寶玉就要向柱子上撞這一段時,這樣提問:藺相如會不會真往柱子上撞?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學習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可見,教師的精心設問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開啟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2.聚焦情境性,喚醒學生閱讀的個性化。
語言的訓練唯有與相應的情境交融,才能彰顯出獨有的表達魅力。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當彭德懷無奈之下槍殺了心愛的坐騎之后,他緩緩地摘下了軍帽。此時此刻,彭德懷的內心會想些什么呢?在教學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動筆創作,而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彭德懷與他的坐騎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患難與共的場景,讓學生深刻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然后順勢而導,讓學生對人物的心境進行表達,他們個性化的表達是對文本內涵的深度探究。
三、強化點撥評價,增添兒童成長的智慧動力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曾執教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在指導學生朗讀“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段時,一名學生讀得很流利,但沒有感情。孫老師評價:“讀得真流利,聲音響亮,口齒清晰,而且沒有一個字讀錯。如果你能讀得讓我感到天游峰臺階多,爬起來累那就更好了?!睂O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既準確客觀、具體清楚地指出了學生的長處,又十分得體、清楚地提出了教師的期待和改進的目標。于是,該生再讀,當讀到“一千八百多級”時,孫老師在一旁仰天長望,并倒抽一口冷氣說:“這天游峰可真高??!爬天游峰可真累啊!”孫老師聯系語境的隨機適度評價,是對學生最為直觀的肯定與激勵,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個“爬山”的辦法,掀起了課堂教學高潮。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只有充分把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才能綻放出獨有的魅力,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才會擁有肥沃的土壤。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