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本作為課程改革新生事物的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實踐的熟面孔,對于許多熱衷于開拓新領域的人來說早已失去了吸引力,關于它的討論也不再成為高度關注的話題,但是,對于校本課程的理性認知并沒有達到較為完善的理想狀態,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誤區和問題,通過不同維度的多重關系思考,可以形成對校本課程更為確切的把握,真正推動校本課程的深入展開,發揮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育人價值和成長功能。
【關鍵詞】校本課程;價值澄清;豐富內容;發展兒童;親近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022-03
【作者簡介】張曉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中心(江蘇南京,210013)副主任,博士、研究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改革中的新鮮事物已經成為常態化的實踐,校本課程就是這樣一張“熟面孔”。對于許多熱衷于開拓新領域的人來說早已失去了吸引力,關于它的討論也不再成為高度關注的話題,但是,對于校本課程的理性認知并沒有達到較為完善的理想狀態,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誤區和問題,通過不同維度的多重關系思考,可以形成對校本課程更為確切的把握,真正推動校本課程的深入展開,發揮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育人價值和成長功能。
一、豐富內容:現實考量與合理超越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根據學生需求自主開發的課程,相對于統一性很強的國家課程來說,它的出現是為了改善原有課程過于單一化的弊端,給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平臺,增強課程對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適切性,拓寬學生的課程成長空間,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表達就是“私人定制”。因此,如果說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校本課程應該有和它們不一樣的鮮明特征,那么這個特征對于課程本身來說則意味著豐富性,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意味著選擇性。無論是豐富性還是選擇性都要求開設校本課程要有一定的數量,數量太少選擇性太弱,則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課程選擇需求,達不到校本課程的應有教育價值。現實中一些學校由于種種內外部條件所限,沒有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而是從教師和學校現有資源的角度進行思考,校本課程開發的數量遠遠不足(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課程的內容就會顯得比較狹窄和單薄,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畢竟向理想狀態的逼近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而且就算是數量不多的校本課程也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我們絲毫不輕視務實的現實操作路徑,還要為他們在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課程實踐給以熱烈的掌聲。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人過多地強調從現實條件出發,變成了缺乏進取的遷就現實,只開發幾門為數不多的校本課程,因為向理想邁進是要付出辛勤勞動的,需要改變已經習慣了的教育生活。采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只能承認校本課程只能這樣了,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他們忘記了盡管我們要經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終極目標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對社會主義的等待與召喚,也正是因為有了共產主義的召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也就具有了更加寶貴的意義與價值。正如席勒所言“誰若不敢超越現實,誰就永遠得不到真理”,我們可能暫時不能做到理想狀態,或者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達不到理想狀態,但是,這決不能成為我們不追求理想的借口,更不能成為我們不努力改變現實的原因。作為一個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以這樣的借口主動放棄可能實現的理想,不能以此譏笑充滿理想的其他探索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向理想逼近,哪怕是一點點都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
二、發展兒童:特色追求與成長支持
在功利化思想作祟之下,學校特色建設已經成為一股熱潮,讓許多人失去了應有的清醒頭腦,甚至到一種病態的程度,為了特色而特色,為了不同而不同,為了個性而個性,一窩蜂地鉆到“特色”的大旗下,好像與眾不同的才是好的教育,與眾相同的就一定不是好的教育。筆者不反對學校的特色建設,但是,希望這種特色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催生的不同。課程作為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許多人的“青睞”,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就是“來自上面的課程”,本身具有比較強的統一性,要做出學校的特色(與眾不同)難度相對較大,而且在比較激烈的應試環境下,變革的風險也相對來說大得多。而由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滿足了特色建設愛好者們的“需求”和“口味”,即使萬一達不到預期目標,付出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正好是一塊可以顯示他們“創造”與“才華”的空間,他們可以在此“大展身手”,其中的不少幸運者還可能被塑造成課程改革的典型人物,何樂而不為呢?于是順理成章,校本課程成了特色建設的重要試驗田。
學校特色絕不是教育發展的終極目的,特色永遠只能是工具而已,特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但是,特色建設的愛好者們也許正是因為走得太遠了,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反而把特色建設這一手段上升為目的,將兒童遠遠地拋在了腦后,以單一的工具化思維打造校本課程。實際上,幫助兒童成長才是校本課程的第一屬性,特色只能是附著在幫助兒童成長之上。忘記了學生發展的課程特色只能是課程的表面繁榮,是沒有生命活力的特色,是一種消費式的充滿時尚的課程營銷,筆者更愿意將其稱為“貼金式”的課程技巧和課程花樣,無法掩蓋其根本上的貧乏和虛偽,對學生成長和課程變革帶來的更多是無意義的泡沫,還會讓一些旁觀者看透了所謂的“課程變革”,原來不過如此而已,漸漸對課程變革失去了興趣。校本課程建設一定要牢記學生是課程的終極目標,一定要從學生出發進行課程開發,當然這當中并不排斥教師的適時引導,只是這些都必須服從與服務于兒童屬性。
三、親近教師:學術進路與實踐表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專家主導式的課程變革,課程專家在整個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并以他們的話語權指導實踐中的課程重建。為了體現課程變革的專業性,專家們往往要求實踐者的改進都要符合課程規范,否則,會被視為沒有課程素養的變革、沒有課程專業含量的變革,甚至被稱為沒有品質的變革,用通俗的話叫“不上路子”。學術專業研究需要話語體系和規范,但這絕不能成為肢解和切割生動活潑實踐的工具,甚至將其與某些利益進行捆綁,這既是對實踐也是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傷害。一定的課程規范是需要的,它可以保證課程變革的專業內涵,但是,千萬不能讓規范成為束縛實踐者的繁文縟節,課程不能庸俗化,課程也不能神圣化。專家們要求學校在開設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進行環境分析、需求評估、課程審議……這一整套程序對于本來工作量就比較大的中小學教師而言,應該算是一種壓力。筆者不知道大學課程論專業的教授們開課之前要不要對學生進行需求評估,要不要進行幾次正式的課程審議,如果自己不做的事情而要求別人做,無論于理還是于情都好像說不過去,盡管大學課程與中小學課程有差異,但是在本質上一定是相通的。
美好的課程設想最終要通過教師落實到實踐中去,沒有教師群體的積極參與,一切課程都將只是空中樓閣,以“水中花”“鏡中月”的形態供人們欣賞。我們要努力提升教師的課程素養,讓他們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更具有專業的品質,但是,絕不能以僵化的課程理論與概念讓教師害怕課程,甚至對課程建設敬而遠之,曲高和寡,這不是我們的變革初衷,筆者相信這也不是課程論專家們想看到的事情。對于實踐而言,筆者一直強調必須進行復雜思考,但更要強調輔之以簡單操作。中國哲學一直以來都強調“大道至簡”,和西方的“奧卡姆剃刀”異曲同工,簡單不是沒有深刻內涵,而是要在簡中求道,過于復雜的操作注定在實踐中沒有生命力,一定會被實踐所摒棄,或者以走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我們要在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之間形成恰當的張力,課程論專家與課程實踐者進一步對話,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簡單地堅守自我,而是討論在課程理論的指導下,課程實踐如何更加接地氣、更加便于操作、更加貼近教師的經驗,以確保校本課程在實踐中真正煥發活力。
四、明晰邊界:整合視角與獨立地位
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課程組成,我們希望有充裕的時間把這三類課程較好地轉化到實踐中去,但是學校教育的時間卻是有限的,也就是課時總量是一定的,而課程內容從某種角度來說卻是無窮的,三類課程都要實施必然會因為時間而產生矛盾。課時總量不能增加,課程要按照規定實施,如何化解因時間有限而產生的矛盾,便產生了一些創造性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以整合的方式緩解時間緊張的矛盾,簡單來說也就是以一當二,發揮雙重功效。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相對統一的教材,具有強烈多學科性和實踐性,在許多方面與校本課程有相通之處,兩者最容易進行整合,因此,在一些學校里往往把這兩類課程進行統整,有些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之間基本上沒有邊界了,甚至完全地合二為一,已經分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課程了,而且,課程本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劃分得一清二楚。
課程體系具有強烈的整體性,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更要考慮的是,三類課程在課程結構中各自具有獨特的價值,校本課程絕不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它們在課程結構中具有同等的價值,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課程原則;否則,校本課程就失去了在課程結構中的獨特價值,應該發揮的課程功能沒有得到切實發揮,課程體系就不完善了,反而導致課程的整體性出現問題。不同類型課程之間進行整合是可能也是可行的,這對于兒童的完整性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課程整合絕不意味著不同類型課程邊界的消失,現在有一個熱詞比較流行,叫作“跨界”,不過需要引起思考的是,跨界的前提是要有邊界,也就是原有事物必須具有獨立性,這既是跨界的障礙也是跨界的保證,如果沒有邊界就根本不存在跨界之說了,更為重要的是某一事物存在的獨特性就喪失了,而且會影響原有的整體發展生態。不同類型課程整合的最大問題就是:原有課程的獨立性如何保證?如果不能保證則原有課程被消解,而這類課程的應有功能由誰來承擔呢?所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課程整合是可以的,但是,絕不可以因此而取消原有課程的獨特性和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