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知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也是兒童心理成長和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式。回歸兒童學習的原點,實施感知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應有品質,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感知教育;課程開發;技術支撐;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70-02
【作者簡介】方曉明,江蘇省無錫市新區南豐小學(江蘇無錫,214026)副校長;王婷,江蘇省無錫市新區南豐小學(江蘇無錫,214026)教師。
感知教育的核心品質是豐富和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并將這種體驗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實施感知教育,必須立足學生的體驗和感知,為學生提供眾多生動鮮活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親歷實踐和自主探究,并在此基礎上獲取真切自然的認知和能力。
一、課程開發:構建多元適切的學習資源
課程是學習的主要載體,也是學校的核心資源。如何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讓師生之間的學與教達到一種高度的融合,這是感知教育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同時,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能力、喜好以及學校自身的條件。
1.開發意趣課程。開發這類課程,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心理,片面地追求學生感興趣,而是以“價值”為課程開發和選擇的基點。同時,要考量這些課程對學生學習的適切度,包括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如果學生不喜歡或能力上有偏差,就要對這類課程在知識結構、呈現方式及編寫形式等方面進行調整,直至學生滿意,否則就直接放棄這類課程。最后還需要用心做好的是,要讓這類課程“接地氣”,讓學生的學習“在場”。通常的做法是組織學生在活動中親歷“實踐”或“虛擬實踐”,讓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知事物、體悟真諦。
2.國家課程校本化。感知教育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求知需求,給學生以生動鮮活的學習內容和認知對象,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興致,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素養和認知水平。因此,我們對國家課程進行了二度開發,進行校本化研究,使國家課程契合我校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求知傾向,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就目前國家課程校本化情況來看,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重新調整教材的編寫內容;二是刪減、替換或增補課程內容;三是改變課程的呈現方式。從內容的編寫邏輯、學習方式及語言形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造,讓課程以學生最喜歡的樣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
3.開發地方文化課程。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這種特有的文化是學生熟知的,也是倍感親切的。感知教育就是要利用身邊的地域文化賦予學生生命的感知,讓學生在觸摸和感知地域文化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律動和成長。目前,我們開發了《感知無錫》文化課程,從“眼中的無錫”“耳中的無錫”“舌尖上的無錫”三個方面展開對吳文化這塊土地的深切感知和體悟。我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走近無錫的飲食文化,悉心品味“舌尖上的無錫”。這眾多的地方文化元素,都是學生樂于學習和探究的課程資源。
二、技術支撐:創設具體可感的學習情景
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自我探究性學習,需要一定的情景設置。學習情景是學習者在進行學習和探究時,需要憑借的物質和技術手段,是實踐研究過程中必需的材料和工具。而且這種情景越真切、具體可感,就越能生發出學習的潛質和功效,對學生的心智和實踐歷練也就越有價值和意義。
1.物聯網技術。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我們利用無錫市電教館提供的“微軟-物聯網技術”,開辟學生學習情景,讓學生通過傳感技術在“物”與“象”、“宏觀”與“微觀”、“直感”與“分析”、“整體”與“數據”之間穿梭。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觀摩和感知,還可以影像傳感讀出事物變化的整個過程和每一個細節;不僅可以獨自感知和讀出事物的信息,還可以同本地區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進行感知信息交換或通信,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事物、領會問題。
2.互聯網技術。感知教育作為一種可以觸摸和體會的教育方式,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介入?;蛘哒f,在某種程度上,感知教育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生與事物之間零距離交流和對話,從而實現生命體的感知性生長。在互聯網的應用上,我們主要通過視頻、圖像及文字三種資源的互動與交流以實現感知教育。比如在視頻上,我們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習期間無法做到的實驗或活動,而采取“拿來主義”,將別人那里已有的“現場”以視頻的形式來填補學習上的不足。當然,也可以是“模擬視頻”,目的是為學生提供真切可感的“現實”體驗。
3.實物技術。所謂實物技術,就是以各種物質材料和工具等為基本構成的具有一定思維取向和邏輯結構的依托或憑借。在實物技術下的情景學習,學生與事物或學習對象是直接接觸的,是最可感、可觸、可及的,因此學習也必然是最真切、最有體驗的。實物技術在自然科學和綜合實踐及研究性學習等學科領域中最為常用。比如,在科學課上研究“電磁鐵”,就必須準備鐵釘、漆包線、電池、回形針等材料,否則實驗研究就無法進行;在勞技課上學習“煮面條”,首先要置備鍋、水、燃器、筷子等器具,缺一不可。感知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搭建積極主動的學習平臺
課堂教學是感知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感知教育能否取得實質性突破的關鍵所在。
1.自主性學習。沒有“自主”,就沒有“感知”。自主性學習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面對“現場”,很多學生也會“置若罔聞”“熟視無睹”,原因就在于學生“不喜歡”或“不愿意”。究其根源,教師管得過多、統得過死,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自我需求,致使學生在學習上變得懈怠或被動應付。因此,實施感知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處理學習問題。為了有效實施自主性學習,教師要從教學設計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制定“備課單”,并在教師講解時間、學生學習時間及合作探究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目的是讓學生親臨事物、親歷過程、親身體驗。
2.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一般需要一個較長周期來完成,因此,這種學習多在課外或校外進行。比如:水域調查研究、蠶的一生觀察研究、向日葵生長情況研究等,需要長期實地勘探調研,并做好記錄與分析。它的突出特點是,注重實地勘探,是一種實踐性認知活動,其學習本身就是感知教育。對于這些周期性較長的學習認知活動,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設計研究方案,幫助學生梳理研究主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一個階段研究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并對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給予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改進研究方案,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3.體驗性學習。學習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體驗。當然,由于文本內容和諸多其他條件的限制,完全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是不現實的,但我們要求教師對每個知識單元或每周開展一次體驗性學習卻是可行的。比如:在語文課上,文本的角色扮演、課本劇表演可以是體驗性學習,習作訓練可以到校園或校外采風;在數學課上,可以通過拼接圖片理解圖形、計算圖形,可以操作量筒和不規則杯子置換實驗認識“升”的概念及掌握不規則容積大小的判定知識;在科學課上,更是可以通過各種材料的操作和實踐來完成體驗性學習。實踐證明,體驗性學習提高學生學養和認知態度,也是感知教育最強勁的推動力。
感知教育是學生與認知對象進行深度交融和置換的最佳途徑,也是促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踐行感知教育,不只是為了達成有效的教學目標,更在于把學生的行為引向客觀世界的本原,讓學生在與客體對話中實現生命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