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望來時路,中師學習3年,初始工作3年,初步成長18年,接受新挑戰3年。3年上學、26年工作的經歷,有懵懂,有苦澀,有不屈,有堅韌,有拼搏,有擔當;做過語文老師,做過數學老師,一級一級地做過學校的每一個管理崗;能做教學,能做管理,還能做學校的建設。這充分說明小學老師可以做得有尊嚴,當下的社會需要更多有尊嚴的老師。
【關鍵詞】尊嚴;建筑;課程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78-03
【作者簡介】王東敏,南京市竹山小學(江蘇南京,211100)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來時的路,已經走成。
一
我本農民,為跳“農門”,中考時奔著走戶口,讀了師范。走了戶口,吃上國家飯,當時著實讓父母“精神”了一回。至于個人的理想愛好,乃至當下時髦的稱謂“人生規劃”,是沒影兒的事,只是過著日子,一天天長大。
說來慚愧,上中師時我個子不到一米六,年齡也小,不懂事啊,自然不招人喜,反正沒女生接濟過飯菜票。功課應該說得過去,好歹混了個優秀畢業生,就是幼稚得緊,以為能通過競爭分配留在城里,結果稀里糊涂地哪里來哪里去。如果扒拉成為今天我的必然,倒有一件——畢業考試。那時所有的畢業生都不再把它當回事兒,去處已定,心已散,思已倦,一考完,學校的大客車將把大家送歸各處。記得,我是精心準備、虔誠答卷的。如果知曉試卷的批改結果,當是可以昂著頭的。那是1989年6月30日,離開時我1.76米。
二
人生中一個灰暗的暑假。然后按調令報到上班,期冀在工作中舔舐自己的傷口。剛入職,教四年級數學,任學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一切似乎不錯,我是個多面手,學校里沒什么我做不了的活兒,加上住校,雖然每天三餐中得自己張羅兩餐,仍有閑暇看看書、練練字,忙得挺開心。一個月后,出狀況了:所教班級原任課老師手術恢復后上班,希望帶他原來的班。尊重是自然,于是我待崗。失業一周,校領導緊急研究,結果委屈了一位教一年級的女性民辦老師,她被調整到幼兒園,我由教四年級數學改教一年級語文。天哪!我的小學階段在村小度過,一年級是位將返城的丁姓女知青教的,我不想賴她,但自己漢語拼音發音是有問題的,“n”“l”不分,前后鼻音也拿不準。讓我這“二把刀”去教,豈不誤人子弟?再說,我一個剛工作的“血氣方剛男”,教一年級,多尷尬啊!“知足吧!看你有點才氣,校長想把你留在中心校,要不早把你發配到村小去了”,有好心同事友情提醒我。想想也是,一同分配的同學都在村小。
波瀾不驚地教到學期結束,第二學期又因為一同事意外受傷,改教三年級語文。我的第一年就這樣顛沛,也許我這輩子就這樣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可我才19歲,我從前的那份孤傲哪去了?
機會總是有的。當時小學里“華羅庚金杯賽”相當有影響力,兩年一屆,1988年是第二屆。我縣有一名劉姓同學代表南京隊參加了全國總決賽,所以該項賽事堪稱當時江寧教育的名片。我所在的學校沒有教師做這件事,因為數學競賽題太難,競賽輔導太苦。我喜歡數學啊,解題也是我的強項,于是主動請纓,最終以語文教師的身份輔導數學競賽。結果,當年就有孩子獲得全縣一等獎,二、三等獎者若干。此前學校可從沒有人獲過獎,這下放了衛星。我算“翻了身”,第二年順理成章地改教數學。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方式。接下來,我的“名氣”很快超越了鄉鎮中心校,竟然被選拔為縣集訓隊的教練,輔導全縣最優秀的孩子。在第三、第四屆華杯賽中,江寧連續有選手躋身南京代表隊參加全國總決賽,教練中我授課最多,算是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1992年我榮獲南京市“行知教學獎”,1993年我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我被調入江寧實驗小學,人生軌跡從此有了改變。
當然,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教三年級語文時,我認真準備了一節“看圖寫話”課,邀請教導主任和分管校長來聽課指導;因為數學競賽,我有機會接觸德高望重的數學特級教師詹明道;為了提高解題水平,我在很短的時間里研習、演算了八本書;我和學生家長商量好,很多時候晚上給孩子們上輔導課;經常到縣城參加孩子們的集訓輔導,所任教班級的教學仍是獨立完成,教學質量還“杠杠”的;身邊的人喜歡搓麻將,我從不去看,更不用說參與,當然也不會搓。現在回想起來,在鄉鎮工作的五年,極其艱辛。南京市教科所1994年5月編輯出版了《教苑新秀——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事跡選》一書,其中收錄了我的故事,真實記錄了那段生活,是黃達成老師組的稿。
三
其后的18年,我是在江寧實小度過的。人生的23歲至41歲,想想,頓感滄桑。牛拴在樁上也會老去,我這18年,可做了許多事。比如,到實小的第一個學期,執教了縣級及以上的公開課18節;曾經教兩個班的數學,外加數學競賽輔導;獲評3屆“區青優”、2屆“市青優”、1屆市學科帶頭人,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做了1年教研組長、5年教導副主任、5年教導主任、7年副校長,算是從“奴隸”熬到了“副將軍”;3次獲得南京市好課評比一等獎;發表了多篇教學論文,參加了江蘇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提出了“自組織”的教學主張。
大家調侃我是教育行當里的成功人士。能走到所謂的金字塔的頂端,其實真的不容易。回首這18年,有這么幾條值得總結:第一,自我實現,心無旁騖。習慣抱怨的人總喜歡羅列因為什么什么原因,指責什么什么人,致使自己未能如愿,沒有成功。其實,任何能做成某件事的人,一定源于他本人對此事的熱愛,源于他本人對自我實現的堅持,而和名、利、功無關。毫無疑問,走專業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恰恰“專業”屬你專有,誰也拿不走,誰也左右不了。我慶幸自己享受“教書”,愛琢磨怎么教書,所以雖經種種誘惑,卻始終能在專業發展上自得其樂。我并沒有給自己定下所謂名師的目標,只是想工作得有尊嚴,受尊重,就這么簡單。第二,生活清苦,內心平實。剛工作時,我每月工資才89元,一直到“績效”前,每月也才1800百元左右。男人嘛,養家糊口是責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好在我生活要求不高,好養活,加上妻子也是教師,一直以來能相互攙扶,勤儉持家,也拉扯大了孩子,買了商品房,生活算是充實。記得20世紀90年代末,到深圳上課,課畢,有多所學校拋出橄欖枝,我不為所動。我對數學競賽輔導頗為擅長,但工作以內的輔導都是無償的,工作以外也能謹守尺度,沒去追逐錢財。況且,人的精力總有一個限度,專業發展永遠是個讓人敬畏、讓人付出所有又始終在路上的活兒,容不得懈怠,容不得“賺一把”就走。第三,意志堅定,不言放棄。每個人的工作,都會經歷不同的領導、不同的崗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同事、時時順心、事事如愿是不可能的,牙齒和舌頭還會磕碰,何況人與人呢?遇人要包容,遇事要寬容,這就需要良好的心態,要能坐得了冷板凳,要有堅定的意志品質,要有良好的工作素養,要有正派的工作作風。如是,你就能笑看工作中的風云,走好自己的路,做自己該做的事,收獲自己的人生。
四
2012年夏,一紙調令,我成了竹山小學校長。說實話,年輕時有過“官癮”,想當校長,“冒充”進步青年;工作十多年時,覺得能當校長,對自己有信心;過了40歲,已是平淡,且有怯意。我應該怎樣做校長?
第一,珍惜。做校長肯定不易,尤其是在當下。但在學校,校長能決定很多事,影響乃至決定很多人,倘若不做事、亂做事,哪怕是被動的,也會自覺不自覺地誤人誤事,罪莫大焉。這樣看,就由不得自己不珍惜了,得好好做,珍惜著做,慎重著做,有擔當,敢擔當,等不做時再去閑云野鶴。
第二,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竹山小學前身是民國年代的一所“義塾”,新中國成立后改制為公辦初級小學,伴著城市化,2006年升格為江寧區教育局直屬學校,2011年遷入現址,占地98畝。偌大的學校,一下子擺在面前,該怎么當這個家?原來只是做教學和教學管理,現在面對的是一大家子的人、財、物,唯有做中學,學中做。比如:市場用人聘用,外包合同簽訂,你要研究勞動法、合同法。教學分工、年度考核、職稱評審、表彰推選、績效發放,五件事,哪件事都容易摁下葫蘆浮起瓢,你得研究學校的既有規則和文化認同情況,考慮怎么團結人心,凝聚共識,引領民意,根據辦學追求一步步塑造核心價值觀。財經問題更是相對陌生,簽出去的發票、付出去的錢,我是要負責的,得學習財經政策文件,還要善于揣摩總結。像經常性支出,我在簽署發票時會比對此前相關月份的數據,看有無異常。有次據此查出了地下水管漏水,減少了損失。
更大的挑戰是,走馬上任就碰到校園防地震加固改造工程。20世紀90年代初建的校舍,是任其加固后貼上瓷磚刷上乳膠漆恢復原狀,還是抓住難得的契機,對校園物質化層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和調整?單看字面無疑選擇后者,可這遠遠超出了對校長的正常要求。一個校長,管管學校就可以了,干嘛要把手伸那么長,工程建設上的事我懂多少?不務正業嘛!但是,一所學校,精神層面的東西可以與時俱進,物化層面的建筑、景觀、設施等一旦落成,基本不會再有機會更改。在我任上出現的機會,過了就過了,無法再擁有。竹山小學不可以錯過,必須一試。于是,我跟自己較了回真。首先,確定一些原則:引入高端設計,突出學校地位,珍視自然風物,重視成本控制,加強施工管理;做校園的同時要想著做課程;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辦長遠的事,錢少也能辦有品位的事;整體謀劃,分步實施,謀劃好后再動,寧缺毋濫。其次,自己要操這份心。辦學要有夢想,學校的事學校人員自己要操心,再專業的團隊也只是幫學校實現夢想,誰都代替不了校長本人的操心,誰都代替不了校長本人的學習。所幸對瓦工、木工、水工、電工、焊工、漆工等諸工種都略知一二;對工藝、美術、書法,學生時代用過功;對建筑園林還挺癡迷,臨時抱佛腳讀了一些相關書籍(如《中國建筑史》《中國雕塑史》《中國古建筑調查報告》《中國近代園林史》《中國造園藝術史》《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園林植物栽培》等),把南京經典的建筑實地學習了一番(從楊廷寶、墨菲的作品中受益良多),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給我很多靈感;外出學習時,我也很在意建筑園林景觀的觀摩、品評、汲取,如魁北克老城讓我印象深刻……我一個搞教學的真的開始“不務正業”了。
一年半的設計推敲,兩期工程,兩個暑假,如工人般泡在工地,跑斷了皮鞋,劃破了衣褲,磚瓦草木,記錄著親歷的艱辛;亭臺樓榭,閃現著匠作的精神。老校舍,改出了讓人驚詫的文化韻味,引得省內外觀摩者紛至沓來。憑什么呢?放眼當下,很多學校建的僅是鋼筋混凝土的房子,滿足使用功能而已。其實,要把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結合起來的才稱得上建筑。改造后的竹小,配得上稱作建筑。主樓立面采用折中主義建筑風格,中式裝飾,西式拱券,中西合璧,厚重大氣,有歷史感,能讓人靜下心來;藏書間、閱讀地帶、國學館、夢想小劇院,圍繞成四合院布局,上透天,下接地,天人合一,凸顯國人傳統的筑屋理念。校園里,人與環境彼此舒適親近。大樹自然散落,泥土自然呈現,草地和硬地自然咬合,汀步石穿行其間,沒有綠籬遮斷,沒有路牙阻隔,人與環境親密無間;回收的雨水,成就“涌泉”水景,潺潺流水讓生活在校園中的人也充盈著靈氣;小到洗手間,也安排得隱蔽、隱私、通透、溫馨。沿校園圍墻近300米生長了20年的半天然水杉、香樟林,接入棧道,穿插其間布置走平衡、攀爬繩網竹竿、鉆跳跨等游戲,讓孩子們在大樹下樂此不疲地體驗行走之樂,這就是“陽光鍛煉”;幾棵槐樹,自成小景,當枝頭綴滿槐花,孩子們在樹蔭下學習《槐鄉五月》,然后嬉笑著采槐花,熱鬧地做槐花糕點,品嘗槐花食品,接下來是提筆成文,這是三年級孩子的最美時刻;搖動桂樹落下“花雨”,是四年級孩子的專利;秋意濃時,上演的采摘節是全校學生的最愛,果園里的棗、梨、柿、桔、石榴、板栗、木瓜、香泡、香櫞等都成了教育的素材,生活即教育;一百多種植物成就了“校園植物調查”,池塘、菜地演變成種養課程……
第三,不例外。學校乃至社會,理想的狀況是心靈、規制、物質,而現階段只能是物質、規制、心靈。做校長能考慮的:以物質為杠桿,培育規則意識,推進規則制定,升華心靈認知,引領師生走向自由自覺。自己應該堅守的,就是不例外。物質上,不能多吃、多占、多拿;規制上,正人先正己;心靈上,秉持操守,追求完滿人格。做管理不輕松,這樣想就釋然了。沒人負責我負責,有人負責我服從。懂負責,做個好管理者;懂服從,做個好老師。在教研主任眼里,我的“教學”可沒落下,還一直在進步,經常承擔重要的教學任務,經常到各年級執教整單元課程,也能寫得文章,做得課題研究;在辦公室主任眼里,我的文稿從來都是自己寫;在校務主任眼里,我是位工作至今出滿勤的老師;在老師們眼里,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有時甚至有些苛刻……當然,在家里,我也是能做一手好菜的。
人生不易,每個人的路都得自己走,雖然很多事由不得自己,但自己還得歸自己使喚,你覺得什么重要,就為它留下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