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然生命;文化生命;教育生命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72-01
假如教育是一條河流,以這樣一個隱喻,“教育是什么”這一哲學命題便清晰可感。生活中需要一些隱喻,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以河流感知、體驗、理解教育,這不是語言問題,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
我以為,河流有著三重生命:自然生命,文化生命,教育生命。
河流是指沿著地表有水流動的水流。河流有其水文特征,比如河流流向、河流流程、水系形態、流域面積、河道狀態、河網密度等,這些是地理學概念。
人們從“河流”這一意象中悟出生命之道、仁愛之道、智慧之道。《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論語》中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荀子·勸學》中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河流,或生生不息,或吐故納新,有著極其豐富的審美內涵,彰顯其文化價值。
在教育言教育,以河流喻教育,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然有不一樣的表達。以河流的流向、流程、流域、流動,或許可以言說教育之向、之長、之寬、之動。
教育就是讓河流向遠方。在《教育漫話》的作者約翰·洛克看來,“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孩童時代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江河的方向發生改變”,“從根源上這么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后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教育就是讓河流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今天重要,明天更重要,教育其向在于人的生命成長。
教育的長度應該等于人生的長度,教育當為孩童一生考慮。如果這樣說未免過于模糊,難以有恰切的責任承擔,那么教育的長度還可以有更具體的表述。比如教學的長度,從點狀到線性,教方法、用方法,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天都要面對的問題。知識點重要,能力鏈更重要。教學當有長程設計,讓每個學段之間相互看見,漸次生長。
教書重要,育人更重要。教育的流域有多寬,彰顯出辦學的況味和品質。教學既要追求其學科價值,還要關注教育的共通價值。教育關注著生命,喚醒著人的生命意識,更新著人的生存方式,使作為生命體的個人能夠健康、主動地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傳授,還需授傳那些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即引領學生了解社會、知曉社會、適應社會,最終能夠改變社會,也就是指人的綜合素養。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河水在不斷地流淌、變化,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遇到的是全新的水。教室里重復坐著的,是一茬一茬不一樣的人,一茬也不容錯過。經驗是財富,但也是藩籬,教學不能只是單調地重復昨天的故事,每天應該有新的生成。在教育的河流里,不僅有鵝卵石,還有招搖的水草、活潑的小魚。教育,其實就應該是那條流淌著載歌載舞河水的涌動河流。
據說在美國卡羅爾大學校園入口處,豎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卡羅爾大學,大,足以服務你;小,足以認識你。大,強調的是有足夠的學習資源;小,是說將學生視為個體對待。教育河流有其“大”,教育資源如河流一般豐沛寬廣;也有其“小”,河流中生活著每一個個體。對于當下中國教育來說,不僅要配足資源,更要關注生命個體的發展與成長。唯其如此,教育有其大,也有其小,大小才剛好。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城南中心小學校長、淮安市清浦區教育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