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因為孔子秉承“有教無類”的辦學(xué)宗旨,所以孔門弟子不僅人數(shù)眾多,而且個別差異很大。通過考察顏路與曾點、原憲與公晰哀、冉伯牛與司馬牛、公冶長與南宮適、宓子賤與巫馬期、公良孺與陳亢、林放與孺悲等弟子在孔門私學(xué)接受孔子教育的情形,可以看出孔子對他們的教育體現(xiàn)了高超精湛的教學(xué)藝術(shù),有時哪怕僅僅片言只語,或指點,或感慨,或批評,或激勵,均可“于細微處見精神”,讓后來人知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關(guān)鍵詞】弟子;孔子;教學(xué)藝術(shù);細節(jié);群像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28-07
【作者簡介】李如密,南京師范大學(xué)課程與教學(xué)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xué)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教學(xué)論、教學(xué)藝術(shù)論的研究。
正像浩瀚星空中有一些雙子星,在茫茫黑夜里相映生輝,孔門私學(xué)眾弟子中,也有許多相映成趣的現(xiàn)象,他們或者成就不分伯仲,或者名氣難別上下,或者身份同樣特殊,或者遭遇驚人相似,或者政風(fēng)截然不同,或者命運殊途同歸,往往形成鮮明對比,名字常常連在一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顏路和曾點:既是弟子又是家長
顏路和曾點均為孔子早期弟子,他們應(yīng)該非常認同孔子的教育,所以才將自己的兒子也送入孔門私學(xué),這樣他們就又成了孔門弟子的家長。顏路的兒子顏回后來被稱為“復(fù)圣”,曾點的兒子曾參后來被稱為“宗圣”。這是孔門弟子中兩個被稱為“圣”的。
(一)顏路
顏路,姓顏,名無繇,字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六歲,為孔子早期弟子。《孔子家語》載:“孔子始教學(xué)于闕里,而受學(xué)?!蓖瑫r,他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的父親?!妒酚洝さ茏觽鳌份d:“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p>
《論語·先進》載: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個外槨??鬃诱f:“(雖然顏淵和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都是各自自己的兒子??柞幩赖臅r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币话愣颊J為這反映了孔子對禮的嚴謹態(tài)度。其實,這一理由很可能只是一種托詞,真正的原因是這樣做與孔子一貫反對厚葬的主張相沖突,所以孔子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加以拒絕。
“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歷來被中國人看作人生三大不幸,此處就是兩個“人至老年而痛失愛子”的父親之間的飽嘗人生蒼涼的對話。同時這也是老師與學(xué)生之間的真誠交流,是孔子對只比自己小六歲的老學(xué)生的再一次言傳身教。
(二)曾點
曾點,姓曾,名點,字子晳,亦稱曾晳、曾蒧。春秋末年魯國人。他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同時也是孔子著名弟子曾參的父親。
曾晳在《論語》中僅一見,但給人深刻印象。《論語·先進》載:有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啟發(fā)他們“各言其志”。在子路、冉有、公西華相繼表達了自己的愿望之后,曾點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鬃勇犕暝鴷懙拿枋觯L嘆一聲說:“吾與點也?!?/p>
孔子為什么贊同曾晳的發(fā)言呢?這是因為曾晳所描繪的,不僅直接而自然地表達了他自己的志向,更是間接而巧妙地符合了孔子的志向。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有依據(jù)的?!墩撜Z·公冶長》載:有一次,顏淵、季路侍,孔子也讓他們“各言爾志”,在子路、顏淵談完自己的志向后,子路表示想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當(dāng)即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眱上鄬φ湛梢姡鴷懰枥L的種種景象,簡直就是孔子志向的一種形象化注腳,一下子說到孔子心里去了,所以孔子才感慨地說:“我贊同曾晳說的啊?!?/p>
孔子抓住了一個最佳教育時機而“喟然嘆曰”,飽含感情,很有感染力。而“吾與點也”是一種認同肯定表達,其作用有三:一是讓曾點有一種被認同的激勵,二是讓其他在場的同門弟子感到一種境界的升華,三是巧妙暗示了自己的志向與情懷。從總體上看,這一案例確實堪稱教育史上“適時而教、啟發(fā)誘導(dǎo)”教學(xué)藝術(shù)的典范。
二、原憲與公晰哀:兩位知恥不仕的君子
原憲與公晰哀的家境均非常貧寒,但都安貧樂道,堅守君子之志,終身不仕,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形象,受到后世的稱贊??组T弟子有多人深受孔子思想影響,于亂世中選擇隱居不仕,成為孔門弟子常見人生歸宿之一種。
(一)原憲
原憲,姓原,名憲,字子思,亦稱原思、原思仲。春秋末年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
原憲在孔門學(xué)習(xí)時就非常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墩撜Z·憲問》載:他曾向孔子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意思是:如果國家政治清明,做官領(lǐng)取俸祿;如果國家政治黑暗,仍做官領(lǐng)俸祿,這就是恥辱。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進退,是孔子一貫的主張。《論語·泰伯》載: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與孔子此處教誨原憲的精神實質(zhì)完全一致。
原憲還曾向孔子問“仁人”。《史記·弟子傳》載: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人乎?”孔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笔钦f原憲請教老師孔子,如果一生之中努力避免“好勝、自夸、怨恨、貪心”等四種毛病,就算是“仁人”了吧?孔子告訴他不好說這就是仁人了,但是這樣做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了。
原憲對孔子的教誨身體力行,終于成為不看重利益而看重道德的君子。這從兩件事上得以彰顯:一是辭粟不受。《論語·雍也》載: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二是終身不仕??鬃尤ナ篮?,原憲隱居衛(wèi)國,終身未仕?!妒酚洝さ茏觽鳌份d:“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薄犊鬃蛹艺Z》卷九載:“孔子卒后,原憲退隱,居于衛(wèi)?!边^著“不厭糟糠,匿于窮巷”的生活(《史記·貨殖列傳》)。
(二)公晰哀
公晰哀,姓公晰,名哀,字季次。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不詳。其家境非常貧寒,《史記·游俠列傳》載:公晰哀“閭巷人也”,“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可知他出身低微,一生窮困,過著物質(zhì)匱乏的生活
公晰哀和原憲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其名字也常連在一起。如《史記·游俠列傳》載:“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dāng)世,當(dāng)世亦笑之?!笨磥砩罡F困而又潔身自好,自古以來就會被世俗之人譏笑。但是公晰哀和原憲們卻不因被“笑”而放棄或改變對“君子之德”的堅守,在“義不茍合當(dāng)世”的情況下,他們?nèi)绻麤]有強大的內(nèi)在精神支柱,是難以抗衡外部的壓力的。
公晰哀不屈節(jié)求仕的品德受到孔子的特別推崇?!犊鬃蛹艺Z·七十二弟子解》載:“公晰哀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嘗屈節(jié)人臣,孔子特歡貴之。”事實上不是他沒有能力出仕,而是他不愿意“屈節(jié)”出仕。這可能就是孔子覺得公晰哀之難能可貴的地方?!吨倌岬茏恿袀鳌份d: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嘗仕?!笨梢娍鬃訉У谋憩F(xiàn)是給予充分肯定與高度贊賞的。
三、冉伯牛和司馬牛:同樣名為“耕”,字中都有“?!?/p>
冉伯牛與司馬牛一個出身貧民,一個出身貴族,但都進了“有教無類”的孔門私學(xué)。特別有趣的是,出身貧賤的冉伯牛名“耕”,字“伯牛”,而出身貴族的司馬牛竟也名“耕”,字“子?!?。但二“牛”命運均遭遇坎坷,一染重病,一憂兄弟,令人感慨。
(一)冉伯牛
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出身貧賤。少孔子七歲,為孔子早年弟子。
冉伯牛擅長“節(jié)小物”,即處理日?,嵓毷聞?wù)?!妒印份d:“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儀服不修,公西華侍;禮不習(xí),子游侍;辭不辯,宰我侍;亡忽古今,顏回侍;節(jié)小物,冉伯牛侍。”在眾弟子中,孔子常讓冉伯牛來做這類事情,說明他務(wù)實而細致,在這方面確有特長。
冉伯牛為人品行端正,以德行著稱。《白虎通·壽命》載:“冉伯牛危言正行。”《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孟子·公孫丑上》載:“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這些都說明冉伯牛這個人品行端莊,無愧于孔門十哲的殊榮。
后來,冉伯牛不幸染上重病。《論語·雍也》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從孔子“自牖執(zhí)其手”看,冉伯牛確實病得異常嚴重?!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氛f他有“惡疾”,《淮南子·精神訓(xùn)》則說“冉伯牛為厲”。這可能是老師和學(xué)生最后的分別場景吧??鬃油砟晁艿木翊驌艉喼本褪墙吁喽粒合仁堑茏尤讲H静《?,再是兒子孔鯉死,又接著是弟子顏淵死,然后是學(xué)生子路死于非命。面對病危的冉伯牛,孔子也只能悲涼地感慨:“怕是活不了了,這是命?。∵@樣的人得了這樣的??!這樣的人得了這樣的??!”師生之間竟有如此感人至深的情意,肯定令當(dāng)時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動容了。
(二)司馬牛
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亦稱司馬耕。春秋末年宋國人,出身貴族。
司馬牛的性格是“多言而躁”(《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是話多性急?!墩撜Z·顏淵》載: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痹唬骸捌溲砸沧?,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孔門弟子中向孔子問仁者很多,但孔子對司馬牛的回答是很有針對性的,直接告訴他“仁德的人,說話謹慎”。司馬牛對這一答案覺得有所疑問,就再進一步確認:“說話謹慎就可以稱之為仁了嗎?”孔子就因勢利導(dǎo)地啟發(fā)他:“做起來困難,說的時候能不謹慎嗎?”
司馬牛年齡不大,卻常懷憂懼。原來司馬牛兄弟四人,以他最小。因其幾位兄長皆卷入宋國內(nèi)亂,使他常常憂郁難解?!墩撜Z·顏淵》載:司馬牛曾就此事向同門弟子子夏傾訴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木蛣裎克f:“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是說司馬牛向孔子問君子,孔子就再次針對性地回答說:“君子不擔(dān)憂,也不畏懼。”司馬牛依然不敢相信,就再進一步確認:“不擔(dān)憂,不畏懼,這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嗎?”孔子就語氣肯定地告訴他:“如果內(nèi)心省察后而不感到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愁、可懼怕的呢?”
應(yīng)該說,孔子對司馬牛的幾次談話教育都體現(xiàn)了“因?qū)W定教、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是一種高超精湛的教學(xué)藝術(shù)。
四、公冶長和南宮適:分別做了孔子的女婿和侄女婿
公冶長和南宮適是孔門私學(xué)中兩位身份非常特殊的弟子,因為他們被老師孔子看中,從而分別做了孔子的女婿和侄女婿。作為能夠得到孔子如此青睞的人,身上一定具備非同一般的品質(zhì)??鬃舆x擇女婿和侄女婿的眼光,曾引起許多人的好奇與猜測。
(一)公冶長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春秋末年齊國人(亦說魯國人)。
在孔門弟子中,公冶長堪稱“謎”一樣的人物。其謎有三:
謎之一:他的身世履歷不詳。其出身家境、生卒年月、是否出仕等情況均不得而知。
謎之二:他被投進監(jiān)獄的罪名不詳?!墩撜Z·公冶長》載:“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云渥悠拗??!笨磥?,公冶長確曾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但究竟是因為什么罪名卻無法得知??鬃右仓皇钦f“非其罪也”,語焉不詳。至于后世流傳他因懂鳥語而被“鳥兒”懲罰入獄,也已被清代學(xué)者崔東壁批為“荒誕鄙陋”,不足為信。
謎之三:孔子欣賞他的原因不明。從孔子說他“可妻也”看,孔子對這位弟子有著別樣的態(tài)度;從“以其子妻之”,將女兒嫁給了他的實際行動看,孔子是真的信任他、欣賞他。這說明孔子確有慧眼識人之明。但問題是孔子到底欣賞公冶長的哪一點呢?其實并不明確?!犊鬃蛹艺Z·弟子解》載:公冶長“為人能忍恥”。是說他在待人接物方面,特別能忍讓。但這到底是不是“可妻也”的直接原因呢?后人也無法妄加推測。
(二)南宮適
南宮適,姓南,名宮適,[1](一說姓南宮,名適[2]),字子容,亦稱南容。又稱南宮括、南宮縚、南子容。
孔子欣賞南宮適,是有據(jù)可查的,非??煽康摹皳?jù)”就有:
據(jù)之一:孔子認為南宮適是“尚德君子”?!墩撜Z·憲問》載: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從這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南宮適的欣賞是溢于言表、不加掩飾的。
據(jù)之二:孔子做主將侄女嫁給了他。《論語·公冶長》載: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意思是:孔子說南容,“國家政治清明,不被廢棄;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罰?!庇谑前炎约旱闹杜ǜ绺缑掀さ呐畠海┘藿o他?!墩撜Z·先進》也記載有:“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奔茨先莅选鞍坠缰?,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幾句詩反復(fù)誦讀,讓孔子認識了南容的品德追求,所以放心地將侄女嫁給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對其侄女也是關(guān)懷備至的?!抖Y記·檀弓上》載:“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竿,長尺,而總八寸。’”意思是:南宮縚的妻子去參加婆母的喪禮,孔子告誡她(一定要)梳喪髻,囑咐道:“你不要把喪髻梳得高高的,也不要梳得太大。用榛木代替發(fā)簪,長度不超過一尺,束發(fā)的布條,其下垂的長度為八寸。”
五、宓子賤和巫馬期:為政風(fēng)格迥異的“單父宰”
宓子賤和巫馬期先后做過單父宰,均取得不錯的政績,但是他們的為政風(fēng)格迥異,相成鮮明對比。在后來的史書上,有許多時候都是將他們二人的名字與事跡并稱的。
(一)宓子賤
宓子賤,姓宓,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
宓子賤非常注重品德修養(yǎng),受到孔子稱贊?!墩撜Z·公冶長》載: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這樣評論宓子賤說:“宓子賤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里取來這樣的品德呢?”在孔門眾弟子中能夠被孔子直接稱為“君子”,也是相當(dāng)不容易了。
后來宓子賤曾擔(dān)任單父宰,政績斐然。《韓詩外傳·卷八》載:子賤治單父,其民附??鬃釉唬骸案媲鹬灾沃摺!睂υ唬骸安积R時發(fā)倉廩,振困窮,補不足?!笨鬃釉唬骸笆切∪烁蕉?,未也?!睂υ唬骸百p有能,招賢才,退不肖?!笨鬃釉唬骸笆鞘扛蕉匆??!睂υ唬骸八甘抡呷?,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師者一人?!笨鬃釉唬骸八刚呷?,足以教孝矣。所兄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師者一人,足以慮無失策,舉無敗功矣。”從宓子賤向孔子匯報的施政主張與措施來看,無論是賑困濟窮、賞能招賢,還是教孝教悌、師友相輔,都是符合孔子一貫倡導(dǎo)的仁政德治思想的,所以,孔子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巫馬期
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亦稱巫馬施。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
巫馬期對“聞之夫子”的教誨領(lǐng)會深刻?!俄n詩外傳·卷二》載:子路與巫馬期薪于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乘,觴于韞丘之上。子路與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fù)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鐮于地,曰:“吾嘗聞之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生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子路心慚,負薪先歸。從上述記載中巫馬期以“聞之夫子”的話來義正詞嚴地斥責(zé)子路可以看出,巫馬期是將孔子的教誨牢記在心的,而且堅定不移。
巫馬期也曾擔(dān)任單父宰,政績也不錯。但與宓子賤相比,其施政風(fēng)格截然不同?!秴问洗呵铩げ熨t》載: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shù)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意思是:宓子賤治理單父,每天在堂上靜坐彈琴,單父就治理得很好。巫馬期披星戴月,早朝晚退,晝夜不閑,親自處理各種政務(wù),單父也治理得很好。巫馬期向宓子詢問其中的緣故。宓子說:“我的做法叫作使用人才,你的做法叫作使用力氣。使用力氣的人當(dāng)然勞苦,使用人才的人當(dāng)然安逸?!卞底淤v算得上君子了。他使四肢安逸,耳目保全,心氣平和,而官府的各種事務(wù)處理得很好,這是應(yīng)該的了,他只不過使用正確的方法罷了。巫馬期卻不是這樣。他損傷生命,耗費精氣,手足疲勞,教令煩瑣,盡管也治理得不錯,但還未達到最高境界。
六、公良孺和陳亢:孔門弟子中的護衛(wèi)者和懷疑者
公良孺和陳亢都是來自陳國的孔門弟子,但二者的形象顯然是不一樣的。公良孺勇敢善武、仗劍護師,可謂孔門弟子中對孔子的忠心護衛(wèi)者;而陳亢則狡黠善疑、多方搜證,可謂孔門弟子中對孔子的動搖懷疑者。
(一)公良孺
公良孺,姓公良,名孺,字子正。春秋末年陳國人,生卒年月不詳。
公良孺身材高大,為人賢良,勇敢有力,常佩劍而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c之盟,出孔子?xùn)|門?!边@段話的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路過蒲地,遇上公叔氏據(jù)蒲反叛衛(wèi)國,蒲人阻止孔子繼續(xù)前進。公良孺自己帶了五輛車跟隨孔子,他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慷慨激昂地說:“我從前跟隨老師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難,又在宋國遭到桓魋伐樹之難,如今又在這里遇到危難,這是命里注定的。與其見到老師再次遭難,我寧愿搏斗而死。”公良孺于是拔劍召集眾人,跟蒲人打起來,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wèi)國去,我們就結(jié)盟,放你走?!笨鬃优c他們訂立了盟約,他們這才放孔子從東門出去。
“患難見真情”,正是因為孔門弟子中有著像公良孺這樣的忠心護衛(wèi)者,孔子及其弟子們才能在屢陷絕境時得以成功突圍,完成周游列國的壯舉。
(二)陳亢
陳亢,姓陳,名亢,字子禽,一字子亢。春秋末年陳國人。
陳亢對于孔子待弟子與親子是否相同有疑問,就拐彎抹角地向孔子的兒子伯魚搜證。《論語·季氏》載: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粚W(xué)詩,無以言?!幫硕鴮W(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粚W(xué)禮,無以立?!幫硕鴮W(xué)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經(jīng)過多方搜證,陳亢得出的結(jié)論與他原先想象的竟然大相徑庭,老師孔子的高尚師德令他深受感動與教育。
陳亢對于孔子的“聞?wù)狈绞接兴蓡枺拖虼髱熜肿迂曀炎C。《論語·學(xué)而》載: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弊忧輪栕迂曊f: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能聽聞到這個國家的國政,這到底是我們的老師自己去四處打聽而求得的,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我們的老師是靠他的溫和、良善、恭敬、節(jié)制、謙讓五種美德得來的,就算是我們的老師是去求得的,這種求法應(yīng)該也是和別人的求法有所不同的吧。子貢是孔門中的先進弟子,又長期追隨孔子,對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釋解了陳亢的疑問,讓他再一次感受到老師孔子道德形象的高大。
七、林放和孺悲:皆曾學(xué)禮于孔子
林放和孺悲都曾跟隨孔子學(xué)禮。但孔子對林放的提問大加贊賞,不加掩飾;而對孺悲的初見卻不甚滿意,甚至故意裝病拒見,施以“不教之教”。
(一)林放
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魯國人,生卒年月不詳。
林放在孔門私學(xué)時,特別關(guān)注禮的學(xué)習(xí)。《論語·八佾》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儀文周到,寧可過度悲哀?!边@可能是孔子對于禮的一貫主張,因為同樣的言論還可見于《禮記·檀弓上》: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兩處文字表達都是大同小異。
弟子問了一個好問題,孔子馬上大加贊賞。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林放的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了,所以他的回答也是直接干脆,簡潔而精粹,將禮的根本精神揭示出來,從而讓林放能夠把握住“禮之本”。作為教育家的孔子,能夠從弟子所提問題本身或者提問的方式,準確判斷其所具有的價值,當(dāng)即以肯定性評價予以贊賞,并且要言不煩地進行指點。這可以看作一種對于擅長悟?qū)W的弟子點撥其精要的教學(xué)藝術(shù)。
(二)孺悲
孺悲,春秋末年魯國人,生卒年月不詳,出身家境不詳。
關(guān)于孺悲的事跡,史書記載很少?!抖Y記·雜記》載:“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可見,孺悲是奉魯哀公之命,拜孔子為師,專門學(xué)習(xí)“士喪禮”的,而且最后學(xué)有所成。
但是,孺悲初見孔子卻既不順利,也不愉快。《論語·陽貨》載:“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意思是,孺悲要來會見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絕接待。傳話的人剛出房門,孔子便把瑟拿下來彈,并且唱著歌,故意使孺悲聽到。從孔子“辭以疾”來看,孔子是真不想見孺悲,但孺悲又是奉國君之命而來,不好直接予以拒絕,所以便以身體有病作為托詞。但是孔子又怕被對方誤以為真,而不去反思自身之過,因此就拿過瑟來彈奏。盡管如此,孔子還擔(dān)心孺悲聽到瑟聲會以為是別人而為,就干脆親自唱了起來,讓孺悲聽到,并且從歌聲就能判斷是孔子唱的。這樣,孺悲可能就會產(chǎn)生疑惑:孔子根本就沒有病,但是為什么不見我呢?是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對嗎?那到底是錯在什么地方呢?從而達到所謂“不教而教”的效果。這也是孔子教學(xué)藝術(shù)中的特例,值得關(guān)注與研究。
此外,孔門弟子中還有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如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孔子的兩個貴族弟子,孔鯉和孔忠——孔子的兒子和侄子,商瞿和梁鱣——善《易》者與求卜者,琴張和牧皮——孔門兩“狂士”,等等。限于篇幅,此不一一贅述。
【參考文獻】
[1]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7.171.
[2] 卞朝寧.《論語》人物評傳[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436.
【基金項目】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xué)“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孔子對其弟子的教學(xué)藝術(shù)及現(xiàn)代價值”(批準號: DOA1402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