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澄心”教學改革的主張源于“澄心”學校文化。“澄心”蘊含清澈、透明的深意,啟示人心態清靜,寧靜致遠。用“澄心”引領教學,旨在賦予教學以精神涵養。我們以發展學生為本真,以豐富內涵為基點,以策略建構為依托,以改革規劃為前瞻,實施全校“澄心”教學改革。
【關鍵詞】澄以立學;教學要義;實施策略;改革規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42-04
【作者簡介】季紅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江蘇南京,210044)校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小學數學教學、教育評價。
2011年,我校在借鑒中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經過反復醞釀,逐漸確立了切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前瞻性教學研究課題——“澄心”教學。“澄心”蘊含清澈、透明的深意,引申為使人心態清靜,寧靜致遠。用“澄心”引領教學,旨在賦予教學以精神涵養,引導全校師生用澄心清意修煉學問之道,純化身心品格。“澄心”教學主張的核心是“‘澄’以立學,心系天下”,重點關照學生的“學”,強化培養功能和具體目標,使之志存高遠,關心國事、家事和天下事;內心透亮,關愛同伴、親人和天下人;專心致志,求知,向學,涵養天性。以此來塑造心懷天下、好學向善、個性靈動的現代學生。
幾年來,我校不斷探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銳意前行。通過實踐研究不斷明確“澄心”教學價值取向,積淀教學變革要義和多元策略;經過理性思辨,構建“澄心”課堂文化,明確教學基本模式和評價標準。長期堅持、富有實效的“澄心”教學實踐,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學養真、心地善、個性美”的“澄心好少年”。
一、以發展學生為本真,弘揚“澄心”教學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明確提出終身學習“四個學會”目標,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我校一直思考當下學校課堂是否切實圍繞和體現學生本真的發展價值。對此,學校領導深入教學一線,經過一年多的課堂教學調查觀察、比較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在教學理念上,重結論獲得,輕過程經歷;在組織教學上,重規范約束,輕人文教化;在教學行為上,重教學輔導,輕合作交往。上述問題導致學生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發揮,個體學習積極性明顯缺失。會診后結論是:如此課堂教學阻滯了個體的發展,難以達成“四個學會”目標。
教學問題啟示學校需要順應時代發展,開掘教學本質要義,重新定義規劃課堂。經過集體研討、多方論證,學校立項打造“澄心”教學,積極孕育“‘澄’以立學,心系天下”的課堂文化,賦予課堂以靈魂和精神,變革教學的方式、模式和策略,助推學生的健康成長。
明代學者呂坤說,“學問以澄心為大根本”,“只有澄心,方能精神純粹,進而明人倫、遵道義”。“澄”本指水態靜、透、純、明、不拘形等。“心”是認知、情感、意志的結合體,是人意識和心性的體現。“澄心”教學采取攻心為上的途徑和策略,切實關注學生心靈,試圖打造如水般的靈動課堂,營造寧靜致遠的境界,達成“正心,做高尚人;明心,做智慧人;雅心,做快樂人”的校訓目標。我校著眼育人目標,打造“澄心”教學以實現如下愿景:
1.以“澄”正心,使學生做高尚的人
通過“澄心”教學引導學生發揚純真、善良、崇美天性,成為心胸開闊、和諧善助的孩子;培育勤奮、務實學風,成為克服困難、堅毅果敢的兒童;保持和美心態,成為心理健康、積極進取的學生。
2.以“澄”明心,讓學生做智慧的人
通過“澄心”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志向,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培育善于思考、創新學習的習慣,成為愛鉆研、愛提問、愛動手做事的兒童;引領他們學會全面、辯證觀察分析問題,成為有見識、有智慧的學生。
3.以“澄”雅心,令學生做快樂的人
通過“澄心”教學喚醒兒童的認知激情和興趣,讓他們“做最好的自己”,學會享受思考的快樂;培養與同伴交往的能力,享受真誠做人、合作互助的快樂;學會追根溯源,享受探究發現的快樂。
二、以內涵豐富為基點,探“澄心”教學要義
為了推進“澄心”教學改革,學校制定“十二五”課堂教學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在三年的時間里,努力打造富有信大附小特色的“澄心”課堂,并進一步細化思考“澄心”教學具體課堂樣態是怎樣的、如何通過“澄心”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等問題。2012年5月,學校課改小組集中研討“澄心”教學。有人認為“澄心”教學就是促進學生課堂靜心學習,有人覺得“澄心”教學應當通過課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還有人認為“澄心”教學是促進群體合作、師生積極交往等。這些觀點有的是基于教學的問題現狀,有的著眼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有的則是立足于教學的實踐思考,尚未觸及“澄心”教學的內涵,還需借助深化研究去揭示其要義。2013年的下半年,學校組織教師展開“澄心”教學專題系列研討,試圖從精神、實踐和認知發展等層面解讀“澄心”教學的內涵要義。經過集思廣益、多層面深入反復探討,我們初步達成以下共識:
1.“澄心”教學是“直抵心靈”的教學
心靈是深入精神層面的人格要素,觸碰學生心靈深處,就能改變其認知和行為,影響其成長。欲達“澄心”狀態,需“直抵兒童心靈”,否則教學就如隔靴搔癢。因此,“心”是“澄心”教學的出發點、發力點和落腳點。“澄心”教學要致力于影響學生心靈,力求催生其認知靈動,撥動其潛藏于內心深處的靈性和靈感。實施教學時,要抓住學生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打開心扉;展開探究時,要能與學生真誠、耐心溝通,探尋學生內心所想,幫助他們建構認知,樹立自信;組織評價時,要評到學生“心坎里”,使之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2.“澄心”教學是“以生為本”的教學
“澄心”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即“以生為本”。教學要始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確保自主學習,學有所獲。要相信學生潛能,積極營造寬松的氛圍,通過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和分享,在求索中感受學習道路的艱辛和崎嶇,學會自省,從而獲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
3.“澄心”教學是“師生共進”的教學
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通過友善提示,幫助學生渡過學習難關;通過相互協作,增進其學習感悟;通過及時評價,促進學生用心向學。與此同時,學生的進步也能推動教師的發展。面對教學困惑,教師需想出應對之策,及時加以引導;面對課堂生成,教師需借助教學機智,有效處理;面對認知創新,教師需準確評價鼓勵。這就促進了課堂思想交互,產生認知共進,形成和諧幸福的教學生態。
4.“澄心”教學是“面向現代”的教學
“澄心”教學的前瞻性特質決定了該課題的時代性。在“十二五”學校規劃綱要中,我校提出師生發展各項細則要求,明確“要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培養觀,通過課堂教學不斷培養博聞廣知、心系天下、知書達理的現代學生”的要求。
三、以策略建構為依托,形成“澄心”教學保障
我校的教學改革一度出現運作不暢、策略指向不明等問題。經過一年多的探討和研究修改,2014年6月,我校出臺“澄心”教學課堂環節實施策略、主體學習策略、狀態激發策略和活動組織策略四項配套策略,為“澄心”教學提供實施保障。
1.如何施教——教學環節倡導“六讓”
(1)導入讓問。課堂導入揭題環節,安排學生對課題和將開始的學習活動發生猜想,引起懸念性提問。(2)自讀讓探。在學生自讀教材、自學領會環節,引導其邊看書邊思考,提倡動腦、動手、動口探究疑問。(3)理解讓議。同座、小組合作環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討論,促進知識理解與應用,完成合作探究認知意識的內化,提高協作效能。(4)交流讓辯(辨)。自我探究中促使學生大膽“爭鳴”,自由地思辨、研討和爭辯。(5)練習讓選。在練習環節,將練習內容的選擇權讓給學生,使之根據興趣需要和學力,自我選擇學習操練。(6)評價讓位。主要針對評價、反饋環節,一是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評價,二是采納學生評價意見,適時調整安排,促進教學相長。
2.怎么澄心——認知狀態設定“六心”
(1)定心入標:教學伊始,引導學生關注新知,定心專注于既定課堂學習目標。(2)專心探究:揭示課題后,用“研習單”啟動小組自學預習,引領學生專心探究,或閱讀教材與相關資料,或觀察投影圖片、實驗演示,或嘗試練習,或動手操作學具等。(3)熱心交流:展示環節安排學生或上前匯報心得,或提出質疑,或交流見解。在熱烈交流討論中,達成共識,逐漸形成正確認知。(4)精心演練:隨后通過引導點撥,學生認真板演或口頭練習,或在座位各自練習。通過練習,內化知識,熟練掌握技能。(5)會心達標:課堂檢測作為必備環節,引導學生識記遷移、舉一反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通過自我檢測,使之享受登上高峰、達成目標的會心歡暢。(6)舒心評價:課末,組織學生對照目標,靜心自省,回顧體驗,小結收獲。在師生共同參與的肯定性評價中,讓學生感受課堂教學的舒心和學習成功后的充分滿足。
3.何為自學——主體學習規劃“六會”
我校強調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規劃學習必須達成“六會”。這既是促進主體介入學習的途徑,也是讓學的目標。其一,會提問。以提問促思考,主要體現在敢于提問和善于抓住要點與關鍵發問。其二,會探究。要求面對生疏內容不畏首畏尾,善于通過聯想和嘗試進入課題境界。其三,會展示。即借助語言交流和操作演示,表達自己的學習見解。其四,會傾聽。要求聚精會神接受信息,善于概括知識要點。其五,會應用。要求能遷移知識,演繹思維,把知識遷移到具體實際情境之中加以應用。其六,會評價。即能對知識理解和應用情況提出評判性見解,能分出輕重緩急和高下優劣。
4.何種方式——活動組織強調“六小”
“澄心”教學強調兒童學習自主自在,舒心適意,入心入腦。組織教學宜小型化、多樣化和個性化,強調“六小”能促進課堂靈動。
(1)小團隊:形成班級學習群體中的四人學習小團隊,促進同伴間合作互補。(2)小先生:學生當“小先生”上臺展示、講學和指導伙伴,賦予學生“教”的任務。(3)小任務:每課多次分配適量、難易適度的小任務,使其潛心鉆研知識、思考課題。(4)小討論:小組內隨時討論,自由表達各自思考,而不受拘束,展現思維與探究個性化。(5)小練習:一課一得當場反饋,精心挑選最有針對性的小練習,不求量多,但求質高,使之在練習中應用知識,深化理解。(6)小拓展:每課都作適當引申拓展,既發散思維,又不“喧賓奪主”沖淡主體內容,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提升境界。
上述“澄心”教學實施策略的組合拳,在課堂應用中體現出針對性強、可借鑒和可遷移的特點,在本市范圍內多次進行教研交流和推廣,獲得廣泛好評。
四、以改革規劃為前瞻,落實“澄心”教改成果
教改實踐講究科學性、長期性和實效性,需要從項目組織、專題分解和積累成果等方面提出規劃,謀定而后動。
1.強化“澄心”教學改革組織領導
為有效推進“澄心”教學改革項目,學校積極組建教學管理、課程開發和研究指導等小組,強化項目實施組織保障。教學改革管理組由一把手校長親自掛帥,統籌學校教學管理處、信息處、教科室和總務處,扎實做好“澄心”教學改革常規管理,保障項目順利推進。針對項目專題研究,學校依托“1+1導師團隊”,建立“澄心”青年教師研究院,組織課程開發,實施“澄心”教學校本課程編寫,提升“澄心”教學品位。此外,我校還積極引進校外智力資源,多方延請專家,成立“特級教師工作室”,參與指導研究,為“澄心”教學改革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2.細化“澄心”教學改革專題研究
為構建“澄心”教學研究項目體系,學校分解課題,形成若干專題性教學研究。成立“七彩百微”校本課程研究專題,從七大支柱課程和一百多個小微課程開發入手,構建“澄心”教學課程配套體系;設立“開放心智十分鐘”課堂環節研究、問題任務驅動式設計研究、“澄心”教學模式研究、“澄心小先生”培養研究和“澄心”教學合作學習方式研究等專題。對專題研究要求各子項目通力配合、責任到人,邊研究邊改進,提升專題研究實效,保證成果顯現,促成“澄心”教學在內容、形式和模式策略體系等方面不斷趨于完善。
3.深化“澄心”教學改革認知成果
我校提出“依據標準,理念創新”方針,積淀“澄心”教學改革認知成果。“標準”指遵照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展開教學與改革,以確保“澄心”教學改革的科學性。同時,學校倡導研究成果先進性和特色化,結合我校承擔的“十二五”省級重點課題“激發學生潛能的小學課堂文化實踐研究”等,形成前瞻性思考;依托積極心理學前沿理論,著眼“生本教育”實踐,進行“澄心”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的成果統整,推動理念創新。以此指導現實教學,破解難題,展現研究實力和成果。
幾年來,我校通過“澄心”教學改革使學校面目一新,取得不小知名度。許多學校慕名來我校觀摩學習。我校先后接待全國20多個區(縣)考察團,與5校建立課改研究共同體,成功舉辦40余場專題教學觀摩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極大提升了學校美譽度。學生澄心向學志向大、學風正,對于抗戰勝利大閱兵、南海風波、金融危機等天下事關心者大有人在。孩子們事事關心,議論紛紛。
當然,“澄心”教學改革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老教師教學觀念更新緩慢,“澄心”教學模式和策略運用尚不自如;“澄心”教學評價機制有待完善,等等。這些問題,堅持“為了學生發展”的“澄心”教學改革,定能一一化解。相信無限美好的“澄心”教學改革風光一定會遍布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