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活環境的影響、教育評價的束縛、展示平臺的缺乏、激勵引導的缺失等因素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小學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自信心嚴重不足。這種狀態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學校的內涵發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以培養全校學生的自信心為抓手,賦予自信教育以特色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了自信教育體系,即“一個理念、兩種指標、四條路徑、五大載體”。學生學習、做事、交往、“做你自己”的過程成為一個既增長知識又培養自信心的過程。經過探索實踐,學生的自信心顯著增強,綜合素質也有了明顯提升。
【關鍵詞】自信;自信教育;路徑設計;載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7-0052-04
【作者簡介】秦入林,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第二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100)副校長。
一、探究緣起
我校位于離城區較遠的鄉鎮地區,本校學生在學習、生活、活動各方面的自信心都表現得較弱。筆者對本校3-6年級的607名學生進行了自信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很不自信”和“缺乏自信”的人數占到了總學生數的三分之二,總體上學生不夠自信,這嚴重制約了學生今后的發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
1.生活環境的影響。本校學生大多生活在離縣城較偏遠的鄉鎮地區,盡管近年來本地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物質文明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沒有相應地迅速提高。由于長期受農村傳統風俗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的想法還是相對落后,不如城區孩子自信,遇事時表現得唯唯諾諾,不自信大方。
2.教育評價的束縛。應試教育下的學校在評價學生時,總是以考分的高低為主要標準,評價內容單一;評價主體也比較單一,以教師為主。這樣那些在學習上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得到的評價總是負面的,這使他們越來越沒有信心。
3.個性展示平臺的缺乏。在以前的校園生活中,學生活動并不是很豐富,大多數學生很少有展示的機會,有限的展示機會基本上被幾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所壟斷,展示的面也很窄。因此大部分學生都覺得自己沒有特長,不受關注,長此以往,對學習和生活都缺少自信心。
4.現實激勵引導的缺失。自信心的提高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教師、同伴、家長的激勵,還需要掌握一些提高自信的技能。而我們學校現在正是缺乏這樣一套能提高學生自信心的機制。
二、探究設計
自信亦稱自信心,從心理學角度講,自信是一個多維度的心理系統,是個體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積極確認程度。自信是通過對認知過程、動機過程及身心反應過程等若干中介過程的調節實現其主體作用機制的。本文所說的自信具體指的是個體自信地學習、做事、交往、“做你自己”,是學習、事業成功的基礎。
自信由以下四種心理成分構成,即:目標價值、能力素質、行為傾向和自我悅納。自信正是由這四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并且螺旋式地增長。(如圖1所示)目標價值——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有價值的,相信自己的選擇。能力素質——肯定自己達到目的的條件,包括素質能力和各種策略。行為傾向——達到目標的方式以及出現困難挫折時的應對偏好。自我悅納——目標達到的知覺和對自己行為的肯定性情感。
圖1:自信四個心理成分關系示意圖
多項研究表明,一個學生的自信具體表現在學業自信、才智自信、交往自信和身心自信四個維度。
以上提到的目標價值、能力素質、行為傾向、自我悅納四種心理成分在學業、才智、交往、身心四個維度中都存在,并且都起著重要作用。學業自信、才智自信、交往自信、身心自信四方面自信的不斷增強,最終促使個體自信心不斷提高。
通過實踐與研究,我們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初步構建自信心培養的操作系統,使全校師生能更加自信地面對學習、活動、生活;提高全體教師的科研技能,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自我評價,形成一套有利于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教育評價機制;探索從心理方面提高學生自信心的策略;創設人文的校園環境,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開展多元活動,搭建展示舞臺,讓學生不斷地體驗成功,儲蓄自信。
三、小學生自信心培養
為真正實現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使每一位學生成為自信、健康、智慧、不斷超越的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做你自己”,我校著力探索開展小學生自信教育。
(一)自信心培養的基本理念:個個自強,人人成才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自信教育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隘的課程定位,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
(二)自信心培養的基本原則
平等原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為每一個孩子提供表現“我能行”的機遇;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到安全、平等、民主,真正實現“個個自強,人人成才”。
差異原則——承認學生個體原有的差異和發展中的差異,對不同的個體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評價尺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確保下限,讓每個學生達到不同的上限;承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就是“我能行”。
激勵原則——對學生關注、贊賞,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比別人強的“閃光點”;運用“正強化”理論,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并運用“遷移”理論,促使學生從這一點上“我能行”遷移到其他方面“我能行”。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參與表現的機會與權利,讓學生在參與中充分體驗自我價值,樹立信心,感到“我能行”。
創造性原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再創造”是活動的靈魂,要讓學生擁有創造的權利,給學生留有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使其獲得創造的體驗,得到鼓勵、啟示,引發創造的興趣,培養創造意識,敢于創新。
(三)自信心培養的操作指標
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從自信表現和自信體驗兩方面分析,我們認為小學各年段有以下不同的自信心培養的操作指標,兩種指標分別指向1—3年級學生和4—6年級學生,各項具體指標具有一定的梯度。(詳見表1、表2)
表1:1—3年級小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操作指標
表2:4—6年級小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操作指標
(四)自信心培養的路徑設計
自信心的培養要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既要充分運用學科教學,傳授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又要突出重點,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更要堅持以實踐體驗為主,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輔導活動。我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條路徑:
1.在鼓勵性學習中學會學習,培養學業自信
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學學生沒有過多的作業,沒有接連不斷的考試,沒有考分排名的尷尬,沒有分數的一錘定音。這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學生的學習中,在任何時間與空間,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特別是關注學困生的發展,為他們創設一定條件,讓他們也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在: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情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在鼓勵性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讓學習成為一個積累點滴自信的過程。
2.在展示性活動中學會做事,培養才智自信
學會做事,這是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好,一到社會上,什么事也不懂。孩子因為沒有最簡單的做事能力,不會與人合作共處,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學習無法進行下去。這樣的孩子還能干大事嗎?做事是人生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們重視學生做事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搭建多樣的魅力展示平臺,在展現學生風采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才智。
3.在賞識性交往中學會共同生活,培養交往自信
傳統教育只強調好好念書,很少有參與合作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在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都相當薄弱。學生無法適應需要合作的社會環境,無法融入整個社會。我們倡導學生間一種賞識性的交往,讓學生在交往中更多獲取積極的評價,學會共同生活,從而讓自己變得更為自信。
4.在悅納性輔導中學會“做你自己”,培養身心自信
一個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人類面臨著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我們必須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問題。只有具備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才能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參與社會的發展。
(五)自信心培養的載體創新
在操作體系中,學校實踐生成了以培育學生自信心為核心內容,以實現學生學習、做事、交往、“做你自己”的變革為手段的小學生自信心培養操作系統。在鼓勵性學習、展示性活動、賞識性交往、悅納性輔導等四大路徑上找到了相對應的五大載體,即通過差異性教學、魅力展示臺、賞識交往圈、自信訓練營、自信集優袋五大載體來演繹學校自信教育的精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圖2所示)
圖2:小學生自信心培養操作系統示意圖
通過這些載體的運作,學生在相對應的載體上發生了轉變,實現了學習的變革、交往的變革和做人的變革,從而建立了學業自信、才智自信、交往自信和身心自信。而自信集優袋評價制度則是實現這些變革的保障,是學生建立自信的最強大的助推器。
差異性教學——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的方式,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幫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特點的學習目標,并在教學活動中分層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個性作業,實施多元評價,促使每個學生都學有進步。
魅力展示臺——在學生學會做事的基礎上,我們搭建多層次的個性魅力展示平臺,有提高做事技巧的專項培訓,有生活常規的強化,有各項特長的展現,充分地展示學生獨特的才華、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等,提高做事的效率,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自信訓練營——我們以有關自信的心理學知識作為強大的理論支持,以學校心理輔導站為中堅力量,成立了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的“小學生自信訓練營”,采用集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的方式,引導學員在真誠與接納的氛圍中開放自我,彼此分享心靈探險的苦與樂,掌握一些提高自信心的技能,并在精心設計的團體心理互動中體會成功,從而全面提升自信,完善個性,悅納自我,重建生命的整體健康,真正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自信集優袋——自信集優袋評價制度伴隨著學生的學習、做事、交往、“做你自己”,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業自信、才智自信、交往自信、身心自信的形成,是學校實施自信教育的最強大的助推器。內設有學習袋、做事袋、創造袋、互動袋,收集學生在學習、做事、交往、“做你自己”各方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畢曉普.培養你的自信力[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詹姆斯·杜布森.讓孩子自信地過一生[M].許惠珺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3]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燕國材.教育心理十題[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8]車麗萍.自信心及培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9]戴安娜·麥克德莫特,C.R.斯奈德.兒童希望書:如何讓你的孩子充滿自信[M].金連柱,遲俊常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0]陳杰琦.多元智能的理論與實踐:讓每個兒童在自己強項的基礎上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