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互文閱讀是非線性、多向化的互動閱讀,是在“單篇”與“群文”教學之間尋找到的“第三種閱讀”。基于“自由互文”的閱讀價值、類型與閱讀呈現,構建自由互文閱讀教學策略,讓兒童在雙重語境閱讀中,以閑暇價值為取向,以互文方式呈現,以敞亮的心靈自由對話,突破文本樊籬,豐厚文本內涵,深化閱讀體驗,敞亮語文世界,抵達自由境界。
【關鍵詞】自由互文;雙重語境;閑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21-03
【作者簡介】周裕年,江蘇省海安縣曲塘鎮中心小學(江蘇海安,226661)副校長,高級教師。
閱讀有界,文本無邊。法國當代語言學家、文藝批評家克里斯蒂娃曾在《符號學》一書中提出“互文性”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編”。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吕^而認為,文本自身不能表白,它被置于一個參照其他文本的網絡中,文本在這一網絡中相互觀照,形成“互文本”。自由互文閱讀是非線性、多向化的互動閱讀,在“互聯網+”時代,雙重語境下的自由互文閱讀,適應了現代兒童閱讀方式,兒童在互文性文本間自由穿行,在多元開放中自由生長。
一、自由互文閱讀解構:非線性自由選擇,多向互動“越讀”
自由互文閱讀解構有多重類型,以主體自由選擇為主的“自主式”互文;以多角度支架為主的“嵌入式”互文;以通過跨界閱讀,表達自我,形成互文的“越讀”式互文,讓兒童在閱讀的“追憶”中聽到自己的聲音,享受到自由閱讀的暢快,逐步形成自我意識,成為“越”讀者。
1.“自主式”互文——提供自選菜單。
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不等于教材內容。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開放閱讀環境,讓兒童很便捷地成為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現實生成者”?;ノ拈喿x教學內容,基于學生閱讀需要,有所感有所求即可深入,兒童可隨時停下閱讀,延展閱讀,派生閱讀,感受不一樣的精彩,在文本的“立交路口”,自主選擇“菜單”路標,自主閱讀感悟。
在教學蘇教版四上《桂花雨》一文中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桂花香”中的思“鄉”之情,讓他們自由選擇閱讀作家琦君的《粽子里的鄉愁》《水是故鄉甜》《媽媽炒的酸咸菜》互文片段,感受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母親的愛?!遏兆永锏泥l愁》中的母親在端陽節大忙特忙、大顯身手,“靈活的雙手,裹著四角玲瓏的粽子,就好像馬上聞到那股子粽香了”?!端枪枢l甜》中的母親說:“是哪里生長的人,就該喝哪里的水。要知道,水是故鄉的甜喲……孩子們多喝點家鄉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門在外,才會承受得住異鄉的水土?!薄秼寢尦吹乃嵯滩恕分械摹拔摇痹谛r候吃飯時“一爬上凳子就夾一筷子的酸咸菜,放在嘴里嚼,胃口馬上大開啦”。在閱讀菜單中學生自由選擇,學生在“故鄉的味道”為輻射點的互文性文本閱讀中,對琦君所說的,“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有了新的理解。
2.“嵌入式”互文——搭建自由支架。
自由互文閱讀可以“插敘”教學,在教學中“嵌入”新元素,豐富延展人物形象,渲染環境情節張力,襯托新的背景。在預學、導學和延學中,以一點為圓心,生發出去,進入探究性深度學習,搭建起非線性創生閱讀支架。
在教學蘇教版四上《江雪》時,為學生提供“三讀三引”式閱讀支架,引導學生讀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一讀引入詩景,感受雪大:白雪皚皚,看不見飛鳥,看不見人影,唯有老翁在江上垂釣。二讀引入境遇,感悟孤獨:比較中感悟詩中言意,山無鳥飛,徑無人蹤,相對于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詩中“孤”“獨”之意由境而生。三讀引入故事,感懷心境:與學生共同追憶漁翁的故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是耐性守候,壯心不已;“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是怡然飲歌,逍遙自在,在互文閱讀中體會不同的“獨”釣,相異的“心”境。
3.“越讀”式互文——促進自我表達。
閱讀為的是心靈的完善和內心的豐富,閱讀不能止步于固態的積累,必須走向“越讀”,即超越、跨界的自我閱讀?!盎ヂ摼W+”時代為閱讀教學提供了“隨身”圖書館,網絡與書本的雙棲閱讀,已成為現代兒童閱讀重要的閱讀形態,當兒童與文本相遇,自由“跨界”會在潛移默化中調動起已有的語言積累,在閱讀中體悟潛藏的秘密,聽到自己的聲音,從而張開心靈宇宙,成為自由“越讀者”和“可寫者”。
在教學蘇教版四下《生命橋》時,學生心情激動,情不自禁地引入網絡互文《跪拜的藏羚羊》,由此,學生對“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有了更深的自我感悟。學生在閱讀《窗邊的小豆豆》后萌發創作《窗邊的小朵朵》,閱讀《同桌冤家》后萌發創作《同桌小冤家》,他們在閱讀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創寫中表達自我,形成新的互文。
二、自由互文閱讀呈現:構建雙重性語境,轉向積極語用
自由互文閱讀是讀者與原文作者、互文本作者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文本重建過程,互文閱讀過程呈現的是文本與其他文本的融合與補充,著眼于當下文本,又與其他文本多樣聯系,形成跨文本語境。內在關聯、同質異構的文本結構,有利于提高閱讀的品質,并轉向積極語用,催生言語創造。
1.呈現元文本:代碼還原,追憶引用。
呈現元文本,通過追憶源頭活水,將語言代碼還原與當前文本語言進行比較,形成“簡化版”“現代版”“翻譯版”和“經典版”“原裝版”的復調。原文語境與現代語境相互映襯,閱讀關聯被不斷喚醒,兒童在感受語言的來源、加工與改造中,逐步形成“類”閱讀的意識。
教學蘇教版四上《開天辟地》中的“左手持鑿,右手握斧”“輕而清”“重而濁”等語句時,為了讓學生深入感受到語言的磅礴氣勢,更好地體會盤古高大形象,引用《藝文類聚》文言文片段:“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學生大聲朗讀,順勢而誦,無須刻意,一個力大無窮、無私奉獻的古代“大神”的形象,便赫然顯現。
2.改造承文本:情景再現,典故化用。
承文本是原文的衍生文本,承文本改造,可通過仿寫、承續故事、口承傳說、化用典故等方式,形成相似文本或解釋文本。承文本是一把打開當前文本的鑰匙,消除文本中心,給學生以閱讀支持。學生在閱讀體驗中,意象互涉,情景再現,多維解讀,并進行語言的再加工。
教學蘇教版四上《春聯》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春聯中豐富的內容,化用“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中竹報平安的典故:人們用“竹報平安”代指平安家信,簡稱“竹報”,寓意祝福歲歲平安。有了這樣的閱讀支持,對文本的理解學生有了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了梅花的打扮,春天會更加絢麗多姿;爆竹響了,新的一年會更加平安幸福”“朵朵梅花,帶來了燦爛美好的春天;聲聲爆竹,預示著幸福安康的生活”。
3.開放超文本:意義創生,重敘運用。
超文本,是重新塑造“自然性”課文,根據學習需要從不同角度創生出的新文本。帶領兒童進行信息選擇和重組創作,讓閱讀從一個中心變成多個中心,不僅有文本之間,還有單元之間,不同學段之間的關聯。
教學蘇教版四下《蟻國英雄》時,多角度整合課文信息,從人文價值角度,引入《螞蟻精神》片段,配上音樂《英雄的黎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悲壯美。從寫作角度,體會火勢之大,引入《大江保衛戰》洪水肆虐的課文片段,感悟環境的烘托作用,火之兇險更突出螞蟻團結奉獻精神。從言語習得角度,品味課文語言“不見縮小”“至死也不松動分毫”,走進外層螞蟻勇敢無私的心靈世界。
三、自由互文教學策略:穿行雙重語境間,追求批判精神
自由互文閱讀,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把“這一篇”作為一個部分,嵌入互文系統中去,與單元主題一起構成組塊,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相機拓展。引導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深入閱讀,閱讀也就具有了獨立鑒賞和批評品判色彩。自由互文閱讀成就學生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提升學生閱讀思辨與批判精神。
“尋蹤”和“延異”是互文的基礎,找尋文本言意蹤跡,延展升華新的感悟,這也是自由互文閱讀的基本范式,在閱讀教學中表征為“探引—互讀—品評”。“探”“引”相融,體現教師主導,尊重學生主體;“讀”“評”相融,體現讀的感性與品的理性互動。自由互文閱讀課堂是多元的“公共空間”,形成主導性學習方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提高學生語言的判斷力和品析力。
1.互釋學文,深度積累,豐富體驗。
以文解文,以文解詩,彼此映照?;ノ牟磺蠖喽s,貴在適而精,讓學生觸摸感悟經典與現代語言,互通互融,逐步深入,豐富學生的體驗。
在《春聯》教學中,展示春聯文化,感受“百業興”,以春聯解春聯,以春聯豐富春聯。
師:我們誦讀幾幅春聯,感受感受“日照神州百業興”。
生:(讀)春好禾苗壯,人新稻谷豐。
師:這是日照神州“農”業興。
生:(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師:你想到了誰?表現的是什么行業?
生:是商人。
師:這是日照神州“商”業興。
生:(讀)神舟飛船吻明月,航天英雄會嫦娥。
師:這是日照神州“科技”興。
師:(讀)橋跨綠水添畫意,路過青山涌詩情。
生:這是日照神州“交通”興。
師:同學們,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景象都融入這幅春聯中了,這真是“日照神州百業興”?。?/p>
2.互換意象,蝶化語言,表達意境。
自由互文閱讀教學不止于“情節”,不是膚淺的文本瀏覽,而是對語言的深入探秘,觸摸同一“意象”在不同情境之間切換,語言張開蝴蝶般的翅膀,豐富內涵而又不失美麗。
教學蘇教版六下《漁歌子》中的“桃花”意象,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西塞山的景這么美,作者為什么只選擇寫“桃花”?帶著疑問,賞讀李白《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原來這“桃花”就是“世外桃源”,這西塞山“桃花”深處就是“人間仙境”啊!
3.互動生成,陌生聯比,異構思辨。
在熟悉的地方,找尋不一樣的風景。將語文學習帶進一個陌生的世界,喚醒學習興趣,調動學習記憶,通過聯系比較,從“另一角度”思辨,形成新的閱讀感悟。
教學蘇教版六下《石灰吟》《墨梅》,將詩中的“物之性”與“人之志”相聯比?!拔锶恕甭摫?,學生自學比較于謙與石灰,王冕與墨梅的相似之處,體會詩人“借物明志”的寫法?!霸娢摹甭摫?,將兩首詩進行比照,從題目、內容、寫法等角度進行比較,師生游走在詠物言志、詩文照應的雙重語境中,感受詩人高尚氣節。
4.互讀媒介,巧借評注,拓展內涵。
自由互文閱讀,不僅僅包括平面文字閱讀,也包括圖畫閱讀、光影閱讀,還可運用“借”的智慧,借鑒經典評述,嘗試與其他媒介互動;借助賞析評論,嘗試深入拓展文本內涵。
指導六年級學生開展《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整本書閱讀,在閱讀整本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觀看同名電影,撰寫書評和影評,召開班級讀書會,讀書和觀影相得益彰。
閱讀無止境,由“一篇”到“互文”,自由互文閱讀教學,在單篇“精讀”與群文“略讀”之間,尋找另一種閱讀,既有慢品感悟,又有生成創造,在原文本與互文本雙重語境之間,透亮文本語言,豐厚文本內涵,形成大閱讀場域,引領學生走向澄明的語文世界。
【參考文獻】
[1]蒂費娜·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邵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倪江.理想語文——自由閱讀與教學[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陳定家.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