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音樂教學;語言;情感;想象;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73-02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應當是音樂教學的應有之義。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
1.以言導新。
語言是人們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藝術化的課堂語言,是學生學習與情感體驗的動力之源,它能夠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人教版《音樂》五下《春來了》這首歌曲時,教師用充滿藝術性的語言,拓展學生的思維,以達到以言導新的目的。師: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著芳香的氣息,那么,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嗎?想不想對春天說點什么?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春天在嫩綠的柳枝頭上;春天在含苞欲放的桃樹上、杏花頭;春天是藏在冬爺爺身后的小仙女,她一溜出來,大地就變了樣;春天給我們溫暖,春天給我們希望,我們愛春天……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活了。
2.以趣促新。
興趣是創造之母,它能像磁鐵一樣緊緊“吸住”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思考、觀察、研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力圖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欲望,讓他們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發揮能動性,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如:學習音樂知識“音符與休止符”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借鑒現有的兒歌學習音符:“全音符像雞蛋,二分音符扛樹干,四分音符抹黑臉,八分音符尾巴尖,十六分音符雙尾巴。”學生一邊聽、一邊思、一邊學、一邊記。聽著、學著,學生的興趣就慢慢地被調動起來了,教師借機提問:你能用兒歌的形式為休止符編首歌嗎?引導學生仿照兒歌將休止符學習一遍。在學生學休止符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想想怎樣才能準確記住?經過討論,學生自己編出:“全休止符在四線,全休止符貼四線。”然后,教師借機讓學生比較“在”和“貼”哪個更形象、更生動?最后,大家一致認為“貼”字更貼切。就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編出:“全休止符貼四線,二分休止符落三線,四分休止符像小鳥,八分休止符像鐮刀,十六分休止符像牙刷……”在學生編兒歌時,教師用生動、形象、貼切的比喻,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到以喻激趣,學生學得有趣,記得牢固,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以情激新。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用音樂之美和一片愛心來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之產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靈與音樂之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欣賞人教版《音樂》二上《龜兔賽跑》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樂曲進行表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做“編導”,幾分鐘后,“烏龜”和“兔子”出場了,伴隨著音樂,小演員們表演得很投入,我又借機引導學生創作,表演了“龜兔賽跑新傳”,學生們沉浸在富有情感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對教材的再創造,通過情感的催化,既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又展示了他們的創造性表演能力,激發了創新精神。
4.以想拓新。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音樂課中,將演唱、律動、打擊樂、表演、作畫等形式引進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如:學習人教版《音樂》三下歌曲《嘀哩嘀哩》,學生會唱歌曲后,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自己的特長,結合歌曲進行即興創作:用你喜愛的形式贊美春天,可以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春天,用優美的舞姿表現春天,用嘹亮的歌聲歌唱春天……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教學內容也變得更豐富。在為此曲伴奏時,教師不給學生提供樂器,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為歌曲伴奏。有的學生拍打身體的不同部位,有的學生拿起了豎笛,有的學生拿起鉛筆、尺子敲了起來……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