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一道關于“分數”判斷題的答題情況引發了廣泛思考:形式上的不平均分,為什么會對分數概念的形成產生影響?通過科學選取三至六年級部分學生為樣本,采用書面測試和訪談的形式,探究學生對于“平均分”理解上的偏差,并分析產生這種偏差的原因,其中學材的影響是關鍵因素,進而提出防止和糾正這種偏差的策略措施,概念教學需要完善概念意象,才能促進學生掌握概念本質。
【關鍵詞】概念教學;分數;學材;概念意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36-03
【作者簡介】張所濱,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蘇泰州,225300),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一、緣起
一次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有這樣一道判斷題:下圖因為不是平均分,所以陰影部分不能用 表示。( ")
部分參加測試的教師打“√”,理由是圖形沒有平均分,陰影部分不能用分數表示。教師對分數概念的本質尚且存在模糊認識,那么學生的認識情況又如何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用同樣的題目,對隨機選擇的一所學校三至六年級各兩個班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如下: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三、四年級學生的正確率較低,五、六年級學生的正確率均超過了50%。
二、追問
這一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為什么三、四年級與五、六年級測試的結果差異較大?其核心影響因子是什么?
在訪談時,五、六年級答對的學生陳述了三種理由,第一種,用等分法(如圖1);第二類,用割補法(如圖2);第三類,拼接法(如圖3)。
(圖1) " " "(圖2) " " "(圖3)
從這里,我們不難發現,五、六年級學生由于有了多邊形面積的知識基礎,從而想到了如圖2、圖3的方法來解答,而三、四年級學生還沒有這樣的知識基礎,只有少數學生是通過圖1的方法獲得結果。
其實,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實際上就是用一個數來表示陰影部分與整個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而與所分圖形的具體形狀無直接關系。
但是,為什么很多學生、甚至教師對分數概念的認識容易受到直觀圖形的影響,而出現認識偏差呢?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對三、四年級學生又進行了一項測試:下面哪些圖形中的涂色部分表示的是 ?
(圖4) " " (圖5) " "(圖6) " "(圖7)
前三個圖形學生的判斷結果高度一致,但對圖形7的意見出現了很大分歧。
師:請認為可以用 表示的同學說說理由。
生:平行四邊形被平均分成了4份。
此時,有學生說這不是平均分。
師:為什么你認為不是平均分?
生:兩個三角形的形狀不一樣。
顯然,這些學生對于形狀不同的兩個三角形是否一樣大不能確定。筆者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指著圖引導學生。
師:平行四邊形被平均分成了幾個小平行四邊形?
生:兩個。
師:左邊平行四邊形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生:兩份。
師:右邊平行四邊形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生:兩份。
師:那整個平行四邊形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生:4份。
師:陰影部分是不是 ?
…………
在剛才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清晰地顯示出來,他們認為只有分得的每個部分形狀一樣才能叫平均分。而對于筆者的引導,顯然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筆者研究了幾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對“認識分數”的內容編排進行了比較,發現每個版本的教材在初次認識分數時,提供的圖形都是平均分成形狀相同、大小相等。同時,教師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的自然也是分成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圖形,學生經過反復的感官刺激,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認知偏差。
三、重建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以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沒有相關面積知識基礎的情況下,嘗試通過完善概念的意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理解圖形的平均分,來理解“分數”概念的本質。
首先引導學生折出一張長方形紙的 ,并進行比較(如圖8~圖10)。盡管分法不一樣,但只要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可以用 來表示,學生對于分數的意義就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圖8) " " (圖9) " "(圖10)
在找到共同點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比較圖8~圖10中的陰影部分,讓學生發現有什么不同點。經過比較學生發現,在圖8~圖10中,雖然分法不一樣,所得的每一份形狀也不一樣,但都是平均分,因此陰影部分都是長方形紙的 。找共同點是為了更好地抽象概括,找不同點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質。
經過這一比較后,筆者請學生對圖7重新作出判斷。經過討論,學生先畫出圖11并這樣解釋,將平行四邊形平均分成兩份,得到兩個小的平行四邊形,再將每個小的平行四邊形平均分成兩份(如圖12),這樣就將整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因此,陰影部分可以用 來表示。在圖13中,兩個小的平行四邊形也都平均分成了兩份,只是分法不同,這樣也是將整個圖形平均分成了4份,因此,圖13(即圖7)中陰影部分也可用 來表示。
(圖11) " "(圖12) " "(圖13)
這樣,學生經歷了長方形紙的 、平行四邊形的 的探索過程,豐富了分數概念的意象,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明晰了圖形“平均分”的內涵。
在進一步認識分數時,筆者安排了這樣一道習題:
多數學生這樣表示 :
有一個學生這樣表示:
盡管該生結合分數概念講出了理由,但還是有部分學生無法理解,認為這不是平均分。
經過仔細研究教材,我們發現這里教材安排的習題與例題有以下的共同點:1.在表示平均分時,總是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進行平均分;2.在用分數表示時,總是表示左面的部分或上面的部分,也就是按順序表示。
編者為什么如此編排?這樣編排到底給學生怎樣的心理暗示?造成怎樣的認知影響?
筆者做了個實驗,在做完教材上的習題1后,呈現圖14,讓學生說一說能用分數表示嗎?如果可以,用怎樣的分數來表示?
(圖14)
不出意料,許多學生都認為這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他們認為沒有平均分怎么能用分數表示呢?筆者動畫演示,將右側豎著的三個小正方體旋轉平放在最上面,變成圖15。
(圖15)
學生看到此圖后立刻明白,可以用 來表示,因為將這些小正方體平均分成了兩部分。筆者追問,涂色的個數與未涂色的個數有沒有變化?學生回答,沒有變化。再次追問,為什么現在可以用 表示?有學生回答,現在平均分成了兩份,因為涂色的個數與未涂色的個數相等,各占兩排,也就是平均分成了兩份。進一步追問,既然涂色的與未涂色的沒有變化,并且個數相等,那原題中涂色的小正方體能用 表示嗎?此時,筆者出示這樣一道習題:有12根小棒,你能拿出其中的 嗎?學生回答拿出 的過程與方法:先將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也就是取出6根。多數學生都經歷了先平均分再取的過程。筆者再次提問,你能直接拿出其中的 嗎?如果不能直接拿出來,可以先分一分再取一取。學生受到啟發,從中取出了4根。筆者進一步追問,可以調換其中的1根嗎?學生回答可以,只要取出4根就可以。筆者最后追問,圖中涂色的部分能用 表示嗎?學生搶答可以,并且說出涂色的與未涂色的盡管位置不是整齊排放,但涂色的個數與未涂色的個數一樣多,也就是平均分成了相等的兩份。經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準確理解了平均分,剔除了形式上的干擾,突出了平均分的本質。
在概念教學時,為了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我們應給學生提供較為科學、合理而全面的學材,一方面是指素材內容的齊全,但更重要的是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唯有這樣才能使概念意象豐盈起來,才能剔除非本質的因素,從而更為準確地理解與掌握所學概念,深刻地把握其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