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音樂教學;通感;《抓媽荷》課例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52-03
通感也稱聯覺,是指建立在感覺移借和豐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上,五官功能出現互相轉化、溝通的現象。在感覺轉移中,個體的感受能得到強化,審美領域能得到拓寬,審美能力能得到提升。最近,音樂教育界非常流行的“音樂教育新體系”也將“培養內心音樂聯覺”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能力。“新體系”認為,內心音樂聯覺的培養可以大大增強和豐富個體的情感體驗,以此形成的內心音樂體驗和表達能力能讓受教育者終身享受音樂,即使“耳不聰,體不敏”,也能得到最大的音樂審美情感滿足。
在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主辦的“教學新時空”中,我執教了蘇少版《音樂》五上江蘇省沭陽縣民謠《抓媽荷》。在這節課中,我嘗試借助“通感”這種心理現象,圍繞音樂作品有效、合理地調動一切感知手段設計音樂實踐活動,以期讓多種感官完美結合,讓學生多層次、多方面地感受音樂的內涵。
一、感覺挪移促進感知
《抓媽荷》是一首沭陽民謠。媽荷,是沙包的意思。歌曲借助兒童玩“抓媽荷”的游戲,向人們介紹了沭陽地區的傳統節日,抒發了美好生活帶來的喜悅之情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歌曲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紹“媽荷”的玩法,后半部分則介紹每月的節日以及相應的習俗,從而營造出一種詼諧的氣氛。
著名指揮家胡詠言先生說,有些音樂作品讓人一聽就喜歡,但有些音樂作品需要人們熟悉很長時間,才會慢慢喜歡,這是對一個音樂作品必要的認知過程。《抓媽荷》屬于后者。在反復吟唱、細細研讀作品的過程中,我抓住歌曲的特點:節奏規整、多用“X X—”的節奏,每兩小節的旋律線走向分別是拋物線向上、拋物線向下。流動的音符和有規律的節奏通過聽覺挪移,可以類形為通感意象——“抓媽荷”。學生聽到音樂,就能立刻隨著音樂的韻律準確地將“抓媽荷”的動作“扔”“抓”“放”等表現出來,仿佛置身于“抓媽荷”的游戲情境中。這就說明雖然音樂不能直觀地描述客觀事物的形象,但人們卻能“以耳為目,聽聲類形”。在音樂審美活動中,聽覺的欣賞可以使主體感受到視覺的效果,讓人在欣賞音樂時得到無窮無盡的審美感受。音樂能使人感悟到“目之能見”的圖畫,這就是藝術通感所表現出的超越行跡的審美效應。
師:(出示沙包)今天的音樂課,老師讓每個同學都帶了一個沙包。誰能告訴老師,你們平時是怎樣玩沙包的?(學生展示)
師:在音樂課上,當然要跟著音樂玩。請你們先聽聽音樂,然后自己玩一玩。看誰的動作和音樂的韻律最吻合?(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玩沙包)
師:剛才同學們用了很多方法來玩沙包。現在,請一、三兩排的同學圍繞座位繞圈玩,中間第二排的同學原地玩,音樂結束就坐下。
在學生邊聽音樂邊玩“抓媽荷”游戲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學生在第一拍,也就是在強拍上扔出“媽荷”,而有的學生一直到第二拍才扔出去。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第二拍是弱拍,在這拍上扔,不符合三拍子音樂的韻律。通過親身體驗,我覺得第二種玩法也有其“存在”的意義。在第一拍上“扔媽荷”的學生,他們感受到“抓媽荷”的意象是“先拋后接”。在第二拍上“扔媽荷”的學生,他們感受到的意象則是“先放后拋”,而后者還體驗到歌曲節奏“X X—”所蘊含的類似切分的韻律,即將第一拍視為節拍重音,第二拍視為節奏重音。
隨著學生玩“媽荷”花樣的增多,個體感知的重心不同,學生“抓媽荷”的形式有了變化,且演唱的力度上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奇數小節,學生將“媽荷”在手上對拋,力度稍弱;偶數小節,“媽荷”用力向上拋,力度增強。有的學生邊拋邊向前走,力度增強;邊拋身體邊往后退,力度會變弱。一個人領唱,“媽荷”在手中對拋,力度稍弱;大家齊唱,“媽荷”一起上拋,力度增強等。“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由于其生活經歷、實踐經驗、知識水平不同,聽音樂的主觀感受也會不盡相同,這也契合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欣賞是音樂的三度創作。
音樂,不僅可以用“聽”來感受,還可以用身體的各個器官來感受和表現,這就是通感的作用。聽覺、動覺互相挪移,將聲音的感覺與肌肉運動的感覺結合起來,能加強聽覺、動覺、情感和思維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調動更多、更細膩的感官體驗生活,豐富情感體驗,積累感性音樂經驗,增強審美能力。通感,使兒童對音樂更加敏感,也使音樂的表現更加細膩、豐富。
二、滲透轉化喚起聯想
音樂藝術用音樂形象反映生活。但由于音樂的語言(聲音)看不見、摸不著,故當學生對作品中的音樂形象不那么清晰確定時,可運用審美通感,喚起學生的“音樂聯想”,把難以捉摸的音樂形象轉化為可視、可感的審美意象。
教學伊始,教師從“媽荷”的文化意象入手,“媽荷”有“媽媽做的荷包”的意思。用溫暖的聲音將蘊含著無限母愛的“媽荷”表現出來。這些旋律來自歌曲,經過教師的簡單組合,變成了一個三個聲部的引子(見右圖)。最后,在前面加上一句念白:抓媽荷啰——。這樣的變化,學生在歌唱時,腦海里會隨著音樂出現一系列愉快的畫面:邀請遠處的伙伴來玩這個游戲、越來越多的小伙伴一起加入到“抓媽荷”的隊伍里……
當由一群群高低、長短、強弱的音符組成一段段有音色特征、有組織的、變化無窮的旋律時,學生的聽覺器官受到了刺激,審美聯想得到了喚醒,學生的腦海中便會產生種種通感意象。這首童謠來自沭陽,那兒的小朋友最喜歡叫上自己的小伙伴玩“抓媽荷”的游戲,而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這樣有趣的邀請,隨即將捉摸不定的音樂表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觸覺表象,音樂的意象變得鮮明、具體、生動,審美感染力也得到了增強。
這首民謠比較簡單,只有短短的12小節。一首歌曲,如果從頭到尾,只用齊唱的方法演唱,學生感受到的意象是比較單一的。在學會歌曲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創編活動,在學生創編的基礎上,形成了這樣的演唱方案:
(1)引子(白:抓媽荷啰——三聲部合唱)
(2)念白(聲勢,邊玩邊念)
(3)前奏起+第一段(邊唱邊玩沙包)
(4)第二段(領唱+齊唱)
(5)第三段(加入伴唱)
(6)第四段(輪唱)
通過加入引子部分的邀請、用推遲兩個小節進行輪唱、給歌曲加伴唱、加聲勢動作的誦讀等不同形式的演繹,抽象的音樂旋律經過審美通感轉化成了一幅幅活潑跳躍的畫面,充滿童趣,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遠比聽覺感官單一感受音樂更具趣味性。結合樂曲的旋律、節奏、強弱等特點設計的音樂活動,讓音、聲、動、視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有助于發揮學生的音樂聯想,提高主體的審美趣味。
三、通感聯袂靈心妙悟
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心里總是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在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就是這樣,根據多種感覺經驗的相互溝通、聯接,最終以特定的音樂要素、手段物化為富有綺麗想象、互通表現力的可傾聽的藝術方式。在音樂欣賞中,欣賞者則是利用通感的藝術手段,以聽覺感官為基礎,引發多種感官的感覺經驗,從而產生一種聽聲會意、隨意幻形的審美意象。
對于學生來講,音樂是抽象事物,而審美通感能夠引導學生把多種感官的功能聯通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心理感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背后的藝術匠心。
學生對音樂的想象與聯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在大腦中儲存大量的事物信息。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玩沙包和觀察同學玩沙包,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沙包在南通和沭陽地區不同的文化意義,從而擴大和深化自身的認知領域,促進音樂想象與聯想能力的發展。在學唱《抓媽荷》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歌詞所提供的人、情、景、物等來尋覓音樂的意境,激發與之相關的審美感受,促成音樂思維的形象化。教師還充分利用學生喜歡探究和獵奇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將“媽荷”的玩法以“游戲秘籍”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同伴引領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媽荷”的玩法,理解歌曲內涵,從而更好地表現歌曲。
“抓媽荷”游戲秘籍
抓媽荷有很多種玩法,比如接等式、大招式、小招式。下面介紹的是最基本的玩法——接等式及對應歌詞:
(1)媽荷(先將五個媽荷抓在手中,選出其中一個作為頭子,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將其他四子放下,然后再快速接住剛才拋出的頭子媽荷。)
(2)一個(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快速撿起地上的任何一個媽荷并接住剛才拋出的頭子。)
(3)抓三(將撿起的媽荷放在手中拿好,再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快速撿起地上剩下的三個媽荷并接住剛才拋出的頭子。)
(4)彎撮(繼續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將其他四子放下,然后再快速接住剛才拋出的頭子媽荷。)
(5)抓一個呀,對撮(方法同2、3,只是這次是兩個兩個撿: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快速撿起地上的兩個媽荷并接住頭子;然后將撿起的兩個拿好,繼續向空中拋出頭子,同時快速撿起地上剩下的兩個媽荷。)
(6)好撮(同4)
(7)撒立頭,頭頭哇,油頭哇,不梳油頭不下樓(方法同2、3,只是這次是一個一個撿。)
在本節課中,教師借助聽覺、視覺、味覺、嗅覺以及觸覺協同反應的現象,設計了各種音樂活動。在活動中開啟兒童的音樂通感之門,使學生對音樂有更形象、更直接的理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