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形式;語言能力;言意兼得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66-01
小學閱讀教學需要討論文本的內容與情感,但不能脫離文本中相關語言形式的學習,一味地通過講深、講透來理解文本,那只能是讓學生“知道”和“懂得”,卻忽視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文范例,借文學語,借語學文,在錯綜紛繁的語言現象中領會語言,提升語意理解的廣度、深度、精度,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做到言意兼得。
1.尋字詞句段亮點教。
重視學生對文字的感知、理解、思維、想象,觸摸和感悟文字形式的奧秘,以此探索文字的內容與情感,由“形式”抵達“內容”。當然,不同的文本可供學習的“點”比較多,教學中應有選擇地講一些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形式,適當地給予點撥。筆者在教蘇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加大了言語表達教學的容量與力度,體會“對比”在言語表達上所起的作用:如寸木不生與巍然獨存的對比,幼苗全毀與獨株僅存的對比,環境惡劣與生命頑強的對比,尤其是文章總結部分從“沒有……也沒有……而是……”的正反對照的句式上學習言語表達。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在語言的探討中認識語言,在語言的運用中學會語言。
2.依文本體裁特點學。
就文章體裁而言,任何文章都有其結構形式,寫作要遵循文體體裁的規范,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具有較強的文體感,要關注文章體裁規范的影響。如:蘇教版五下《大江保衛戰》屬敘事性作品,它有著一般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鮮明的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和語言藝術性,又有其獨具特色的言語表達方式,在展現事件的同時,往往通過抒情等方式感染人,弘揚正能量,凝聚人心。此文中有多處評論語言:“‘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面對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在那幾十個難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這樣感人的事跡啊!”其抒情性尤為顯著,文字關乎情感才會動人,這種區別于一般記敘文的獨特語言形式就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
3.借習得表達方法練。
閱讀課應該滲透寫作指導的內容,如果語文教學講了太多的表達知識,卻沒有讓學生適時、適度地加以運用,那就僅僅是學概念,而不是“真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是要創設實踐機會,引導、鼓勵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來表達。如:蘇教版五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水滴靠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創造了自然奇觀,作者在論證“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這一觀點時,選擇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位代表人物,并加以總結概括。教學中通過探討“為什么選擇這三個事例?這三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讓學生明白選擇事例是有講究的,多則不必,少則不足。接著,讓學生選擇其他人物寫一寫,替換原文中的人物。于是,法布爾、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海倫·凱勒等通過課內外閱讀所熟知的名人出現在學生的筆下,簡潔的語言區別于長篇的敘述和細致的描寫,顯示了人物精神,突出了其巨大成就。擺事實,講道理,學生們描述古今中外人物的文字組合形成了新的論據。
教學中,我們只有把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言語的特點,掌握言語的規律,并靈活、精妙地運用語言文字,完整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生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