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按圖索驥;課程標準;教學材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1-0067-01
成語“按圖索驥”出自《漢書·梅福傳》,是指按照圖像尋求好馬,比喻按照死規矩機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線索尋求目標。詞語的色彩是發展變化的。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按圖索驥”是很不錯的處理問題的辦法,尤其適用于語文學科閱讀課文的解讀。這其中所說的“圖”,就是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關教學的要求,諸多的要求便勾畫了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境界;“驥”則是指想要達到教學目的所需的用于課堂教學的材料(主要指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所需的相關材料);而“索”是“按圖”在文中搜尋、發現而獲得“驥”的實踐過程。為了讓“按圖索驥”的操作更加形象具體,以蘇教版六下《盧溝橋烽火》為例,說一說如何用“按圖索驥”的策略來解讀課文。
按圖索驥的操作有兩個動作,一是“按圖”,二是“索驥”。“按圖”首先是要弄明白“圖”上的內容,也就是要讀懂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因為這一步是“按圖索驥”的必然前提。“讀圖”包括三項標準任務:一是“讀圖明項”,在課標中找尋到進行這篇課文教學所要求的相關項目。比如《盧溝橋烽火》是蘇教版六下的一篇課文,那就要首先在第三學段“閱讀”欄目下尋找到相關的教學要求。二是在“閱讀”欄目之下,找尋到要實現教學任務的相關條文。比如要理解本課的詞句,那就要在“閱讀”項目中,找到理解詞句要求的相關條文。三是“讀條明點”,即弄明白每一條文教學要求所包括的要點,把課程標準條文的“要點”與自己要實現的教學任務緊密連接。至此,按圖索驥的第一部分——“讀圖明項”“讀項明條”“讀條明點”的三項任務基本完成。顯然,這一部分更多地還是以研讀課程標準為主要內容,出發點是發揮其導向功能,讓解讀課文的方向與途徑越來越清晰。
“按圖索驥”的第二個動作是“索驥”。這一動作是在前一動作“務虛”基礎上開展的,更加貼近課文的實際。比如進行《盧溝橋烽火》詞句教學時,要明確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關于“閱讀”欄目的要求:“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就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看看能不能在課文中找到“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范例;能不能找到需要推想詞句內涵的范例;能不能找到對表情達意有重要作用的詞句的范例。經過對課文的通讀,學生會發現,這篇課文“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范例集中出現在第二到第五小節,主要有三組:第一組是第二、三小節描述日軍挑起事端的詞語,如“全副武裝”“偷偷”“氣勢洶洶”“蓄謀已久”“挑釁”等;第二組是描寫中國軍隊奮起反擊的詞語,如“同仇敵愾”“奮起還擊”等;第三組是描述日寇被擊敗的詞語,如“人仰馬翻”“‘呀呀’吼叫”“瘋狂”“狼狽而逃”等。顯然,上述三組詞語的圈定是按照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的教學要求,在課文的字里行間“按圖索驥”的結果。當然,這些僅僅是教師解讀課文過程的一部分,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已經圈定的詞語中進行精選,使其轉變成學生能感受、領會的教學內容。
可見,“按圖索驥”策略是一個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材資源、教師的才智、學生的需求融為一體的系統。雖然這僅是解讀課文的第一步,但此舉明確了如何從課文文本轉化為教學內容,從而也為解決“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這一難題提供了思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