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作為人類歷史所特有的現象,革命戰爭時期也同樣,須臾不能離開它。抗日戰爭時期,在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華中解放區廣大教育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難,創造性地創辦了眾多的各級各類學校,培養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類人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貢獻是不朽的。
【關鍵詞】華中解放區;游擊教學;聯立中學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7-0069-04
【作者簡介】孫家瑢,江蘇開放大學(原江蘇省廣播電視大學)(江蘇南京,210036)原副校長,離休干部。
本文所跨越的歷史時期,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歷史時期,時間自1938年始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止。論及的內容僅是華中解放區教育戰線的輝煌成果及其可借鑒的經驗。
教育作為人類歷史所特有的現象,革命戰爭時期也同樣,須臾不能離開它。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劉少奇同志說:“如果我們能在深入的教育工作中,吸引了數百萬基本群眾與青年兒童,使他們不論在什么困難的情況下都跟隨我們走,那我們就要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在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華中解放區廣大教育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難,創造性地創辦了眾多的各級各類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革命干部和各類人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貢獻是不朽的。根據已有的材料,并結合親身經歷,筆者把華中解放區的教育發展歸結為五個方面,加以概括和論述。
一、華中抗日軍政大學的建立,為各級各類學校樹立了一面旗幟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成立于1936年6月1日,校址陜北瓦窯堡,1937年1月遷至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華中總分校1942年6月建立。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兼校長,韓振紀任副校長,謝祥軍任教育長,薛暮橋任政治部主任。抗大除黨中央直接領導的總校外,一共有12個分校,華中新四軍地區包括四分校、五分校、八分校、九分校、十分校和華中抗大總分校,約占抗大各分校的半數。抗日軍政大學主要是培養黨的軍政干部,它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教育方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法: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抗大的基本教材包括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深深影響了抗日根據地的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理論和實際結合問題,陳毅把其規定為教學的三大原則:“理論與實際一致,所學與所用一致(做什么,學什么),教育與作戰聯系,這是我們軍隊教育上學習上應該采取的三大原則。”這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抗大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抗大的精神、抗大的作風作為一面旗幟,整整影響了一個時代。
二、犬牙交錯戰爭中創造出的三種辦學形式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說,中國的持久的抗日戰爭將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在戰爭的相持階段,敵人占領地分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游擊區。1940年以來的華中解放區的教育戰線斗爭,基本也表現為三種形式:
(一)在敵人的鼻翼底下,以“灰色”(隱蔽)的面目出現,創辦私立學校。
1943年春,由蘇中行政公署及二專署決定,派孫蔚民去東臺創辦了一所中學,校址設在敵人據點大中集附近的鼎豐區,定名為“私立鹽墾中學”。開始招收男女學生僅數十人,他們有來自敵占區的知識青年,也有失學在家的知識青年。學生雖然不多,但學校依然嚴格辦學,按文化程度分為初中三個年級五個班,認真進行教學。老師熱愛學生,不僅傳授文化知識,而且關心同學們的成長。課程除安排一般中學文化基礎課外,還開設墾植知識的技能教育,教學方法把課堂教學與參加勞動鍛煉結合起來,深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贊揚。暑假后,學生劇增,達一百六七十人。原在敵占區求學的青年,也紛紛前往鹽墾中學就學,幾乎讓敵占區的中學難以支持下去。11月,大中集敵軍企圖突襲學校,孫蔚民率領全校師生一百余人星夜轉移到臺北縣的中心地區,取消了私立學校的名義,更名為鹽墾中學。學校設立了生活指導員,建立了黨支部,在教師學生中發展新黨員。1944年夏,二十多位同學離開學校,參加新四軍。后來學校還開設了師范部、農墾部,為臺北地區培養了一批急需的專業人才,獲得了蘇中區的嘉獎。
(二)在敵我斗爭尖銳的地區,打破固定“正規”學校形式,打破班級教學組織,實行游擊教學。
在根據地的建立中,根據地的地域和敵占區的地域,往往交錯在一起。1942年秋,敵偽軍千余人,汽艇數百艘,蠶食鹽阜區建陽縣。縣南邊的三個區敵據點林立,我們的每個區僅有半個鄉或一個鄉可以活動,然而我們的學校并沒有停止教學,他們化整為零,師生們配合反“掃蕩”,教授如何寫標語、編傳單等教學內容,瓦解敵軍,教育人民。建陽縣第六區,在敵人“掃蕩”的夾縫中,尚有16所初小,1所完小堅持教學,或敵來時我走,或敵走后我回,絕不被敵人的囂張氣焰所嚇倒。建陽縣第四區有一所完小,與敵偽據點隔河相望,卻仍然教唱著抗日歌曲,表現出強大的愛國主義英雄氣概。
在游擊教學中,最為艱苦、斗爭最為殘酷而最有成效的地區,要算蘇中四分區。蘇中四分區(行政區劃是蘇中四專區),地處華中解放區東南邊陲,包括南通、海門、啟東和如東四個縣。其地勢是東濱黃海,南臨長江,與敵偽控制的上海、南京之間的交通動脈——滬寧鐵路隔江對峙,是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與敵偽作斗爭的前哨陣地,給日偽政權帶來嚴重威脅,成為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3年4月,日偽經過了長時間的策劃和密謀,調集了日寇兩個師團三個步兵大隊三千余人,偽軍第34師、第22師各一部九千人,加上特工漢奸合計一萬五千人,分十一路,采取“梳篦”“拉網”式的戰術,向我蘇中四分區進行“清鄉”“掃蕩”。在這艱苦緊張的戰斗環境中,四分區的教育工作者成功地創造了游擊教學中的“三結合”教學法。
他們打破固定的“正規”學校的模式,打破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生離開固定的校舍和固定的教室,把學校分散到群眾中去,進行沒有固定的地點、時間,沒有固定班級與完善設備的教學。他們把學生按居住地區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長領導,每天按預定的地點集中,遇有敵人來犯時,即分散向另一個預定的地點轉移。教師交替對學生進行直接教學,學生主動完成課程作業。甲組進行直接教學時,乙、丙、丁等各組由小組長領導自動作業。教師每天去各組輪流直接教學。有了學習小組,在學習中就出現了骨干分子,他們是各組的組長,又名為“導生”。這樣,有時是教師直接教學,有時是學生自動作業,有時是“導生”(小組長)傳授,當時稱之為“直接教學、自動作業和‘導生制’三結合的教育方法”,成功地保證了反“清鄉”時教學任務的完成和質量的提高。在教材的選用上,他們堅持使用抗戰課本,拋棄“國定課本”(汪偽政府編寫的教材),絕不讓奴化思想毒害青少年。據統計,當年在四分區東南地區,堅持游擊教學的小學教師就有475人,學生1900余人,同各條戰線上的同志們一道徹底粉碎了敵偽妄想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上,偽化我抗日根據地的陰謀,贏得了反“清鄉”斗爭的偉大勝利。
(三)中心地區的聯立中學,像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
“聯立”中學是教育史上特有的名稱,是根據地發展中一個地區由一縣、數縣聯合起來創辦的學校,是一種抗大式的新型中等學校。最早是1940年8月由淮南津浦路西各縣聯防辦事處創辦的“淮南路西聯中”,1940年10月與路東聯中合并,定名為“淮南津浦路東路西各縣抗日聯合中學”。區域包括定遠、滁縣、鳳陽、全椒、盱眙等地。學校遵循黨的抗日民主教育方針,以抗大、陜北公學為榜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成功地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辦學經驗,即“一個為主、四個結合”。“一個為主”就是在諸課程、多教育中,堅持以政治教育為主。“四個結合”是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生活集體化,行動軍事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決學校財力、物力不足,改善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增強師生的勞動觀念;教學與實際需要相結合。因人、因時、因地多層次施教,5年間,學校培養了近千名革命干部。1942年春,淮北地區中共泗五靈鳳(泗縣、五河、靈璧、鳳陽)縣委、縣政府,創辦了泗五靈鳳中學,學校坐落在蘇皖兩省之間的天井湖北岸,1942年招收新生150人,1943年在校生增加到250人,1944年在校生達400多人,共培養了近千名學生。其中一部分進入抗大四分校和四師衛生學校繼續學習,一部分分配到部隊和泗五靈鳳縣、區、鄉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他還有邳睢銅靈聯立中學,后同靈北抗日中學合并為淮北第一中學,蕭縣、永城中學合并為建設中學及和(縣)含(山)巢(縣)無(為)皖中聯立中學。在鹽阜行政區1941年創辦鹽阜聯立第一中學,校址阜寧縣西郭墅張莊,設師范部、高中部、初中和職教科,1942年增設藝術專修班,學生400余人。1944年秋建立鹽阜區聯立第二中學。1943年鹽東縣與射陽縣合辦鹽射聯中。淮海區有東海戰時中學(東海、灌云縣)、淮漣中學(包括淮、漣、泗、東、灌、沭、潼、宿、海九個縣)。蘇中區有四分區的四聯中。1943年9月,蘇中二地委二專署將栟茶中學、如皋中學、邱陞中學、南通中學、紫石中學合并,成立二分區聯合中學,后二分區改稱四分區,學校也改稱四聯中。蘇皖二分區的二聯中由界首鄉村師范、高郵、江都、寶應、興化中學合并組成,校址運河東臨澤鎮。蘇皖三分區1943年8月創建如(皋)西中學,把濱江中學、東南中學合并起來,充實力量,加強領導。在短短的幾年中,全校先后有數百名同學,走出校門,奔赴抗日戰爭的第一線。
縱觀解放區教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類不同地區,三個不同的階段,以三種不同的方式逐漸發展起來。第一階段,沒有自己的一席教育陣地,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奪取陣地;第二階段,有了自己的陣地,在殘酷的敵我斗爭中,始終堅守自己的陣地;第三階段,在我政權相對鞏固的地區,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陣地。正像黃源同志在總結浙東地區教育發展的歷程時說:“從鳳中到龍山區教育會到1943年三北小教暑研會,到魯迅學院第一期,經過一年又一年的不斷工作,浙東全區中小學教育逐步變成了我們的土地。”
三、蘇中教育會議完成了教育思想的徹底轉變
1944年召開的蘇中教育會議,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會議。近百年來,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九·一八”以來,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侵占中國,使部分地區成為日寇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就文化教育而言,便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反映封建政治經濟要求的尊孔讀經的復古教育;反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要求的資產階級教育;反映日寇漢奸政治經濟要求的“和平反共”“中日共存共榮”的奴化教育和一面尊孔讀經、一面崇奉希墨的封建法西斯文化教育。1940年1月,毛澤東同志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卻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所謂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解放區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此是真誠擁護和踐行的,并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但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討論,統一認識。1944年蘇中地區在整風運動剛剛結束以后,蘇中行政公署召開了蘇中教育會議,會期自6月上旬起,至8月下旬止,會議開了70多天,參加會議人數有一百多人,認真討論了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在緊張、熱烈、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明確了根據地教育的三大根本問題:
1.教育一定要為進步的社會斗爭與生產斗爭服務。從根本上廓清了為教育而教育的模糊認識,認清了教育從來就不是超政治的產物,而是為某個統治階級、統治集團服務的工具。把思想統一到:解放區的教育,必須要為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斗爭與生產斗爭服務。從理論上獲得了一次大提高。
2.教育必須堅持抗日民主立場。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同個人主義立場、“贊成抗日,不贊成民主”“正統觀念”和“甘當順民”的立場,以及蔣管區的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教育、淪陷區的漢奸奴化教育的立場劃清界限,轉變到解放區新民主主義的抗日民主立場上來。
3.堅持學用一致的原則。所謂學用一致的原則,必須是堅持教育為進步的社會斗爭、生產斗爭服務,和堅持抗日民主立場的學用一致。一切教育的具體任務,必須同當時解放區的社會斗爭與生產斗爭的任務一致起來。教育的對象必須首先是當時能擔負一切斗爭與建設的各級干部及作為革命動力的廣大群眾,而兒童教育則暫居于第三位。教育的內容,要適合解放區一切斗爭與建設的實際需要。教學方法上,把干部教育同革命大眾的教育在程度上既區別又互相聯系起來,即把普及和提高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起來,大大提高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水平,認識上有了一個飛躍。1944年10月,陜甘寧邊區也召開了一次歷時36天的文教大會,這一南一北的兩次會議,標志著解放區教育工作的新時期的到來。
四、初步形成了一種解放區教育的新體制
如何規定一種適合于解放區教育的體制,是解放區教育的一項基本建設。1942年以后,鹽阜行署先后制定了各種文教法令,并匯編成冊,發至各文教機關、學校單位學習和貫徹執行。行署文教處長白桃(即戴伯韜)同志,為《文教法令匯編》寫了一篇較長的序言。其他各地區也為新民主主義教育,積累和創造了不少成功的經驗。1944年的蘇中教育會議,在統一了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造舊教育的新學制,規定了解放區新學制的要求。
1.新學制的體系及其分工辦理。鄉學(基層機構),區學(第二層機構),縣學(第三層機構),專門學校(第四層機構),大學、研究院(所)(第五層機構)。鄉學:本鄉人民自行辦理,鄉文教委員會指導,區政府領導。區學:區政府辦理,縣政府領導。縣學:縣政府辦理,專員公署領導。專門學校:專員公署辦理,蘇中行政公署領導。大學:行政公署辦理并領導。
2.新學制的教育對象及其培養目標。鄉學:教育對象為全鄉男女成人、兒童;使其能具備必要的社會斗爭知識與生產斗爭知識。區學:教育對象為村級干部、優秀群眾;培養能在一村范圍內起模范作用,推進社會斗爭與生產斗爭的優秀人才。縣學:教育對象為現任鄉級干部或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可以培養為鄉級專門人才者;培養擔任或領導一鄉范圍內各種建設與斗爭的專門人才。專門學校:教育對象為現任區級干部、鄉級干部、舊制初中三年級以上肄業者;培養能擔任或領導一區范圍內各種斗爭與建設專門人才,以及有較高修養的鄉級專門人才。大學:教育對象為專門學校畢業或同等程度曾參加實際工作二年以上者,以及任職一年以上的現任縣級干部和任職二年以上的優秀區級干部;培養能擔任或領導一縣范圍內各種斗爭與建設的專門人才。
3.新學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鄉學:辦理民校、小學、各種群眾講習會、婦女班;協助指導群眾組織的文化活動;管理私塾;領導兒童團的自學活動等。區學:辦理高級民校、高級小學;協助區內群眾團體開展文化活動;領導群眾進修組織等。縣學:辦理各種專科,如生產建設科、財政科、軍事政治科、簡易師范科等,根據需要與條件,辦理一科或數科;辦理特別班(指招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高小畢業生或舊制的初中肄業生)。專門學校:辦理師范學校、國民經濟建設學校、軍事政治干部學校、醫藥衛生學校等。大學:視實際需要分設各系。
新學制雖然還沒有成為政府的法令,各地在執行中還因情況不同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還是依此辦理的。
五、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黨的領導下,構建起解放區新教育的大廈
華中解放區的教育成果是輝煌的,自1940年11月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成立起到1949年9月蘇北建設學校建立止,在近10年的時間內,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等抗日民主根據地,除鄉、區、縣學以外,據不完全統計,共興辦了70余所學校,先后培養了數以十萬計的軍事、政治、文化、教育、財經、新聞、通信、醫務等方面的人才,僅醫衛系統就培養了四萬余人,對于華中解放區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統一戰線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蘇皖邊區政府1945年統計,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學生87萬余人,完全實現了劉少奇同志所提出的教育百萬群眾與青年兒童的目標,從而迎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中國人民在這場空前的民族災難中度過了極其艱難的歲月,開始了新的勝利的征程。本文僅從華中解放區教育戰線的成果這一個側面反映這段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