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應該是濕的,是平的,是活的,是細心的、溫柔的,需要培養一份情感——一份學生、家長對學校持續的情感,要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表達教育。基于信任的,而非懷疑的;基于理解的,而非誤解的;基于對話的,而非獨白的;基于民主的,而非粗暴的;基于發展的,而非不變的;基于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教育是從溫暖人心開始的。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溫暖的守護,學校是溫暖的田園,校長是溫暖的符號,教育是溫暖的期待。
【關鍵詞】柔軟;理解;信任;民主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7-0077-04
【作者簡介】李建華,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江蘇南京,210041)校長。
“教育的理想國在哪里,學校的存在感在哪里,校長的價值觀在哪里”,這是我對教育的追問;“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給每一個孩子一張溫暖的書桌”,“讓每一個孩子看得見分數,想得起童年,記得起恩師,憶得起母校。在校時,留下的是熱愛;離校后,留下的是眷念”,這是我對教育“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應該是濕的,是平的,是活的,是細心的、溫柔的,需要培養一份情感——一份學生、家長對學校持續的情感,要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表達教育。基于信任的,而非懷疑的;基于理解的,而非誤解的;基于對話的,而非獨白的;基于民主的,而非粗暴的;基于發展的,而非不變的;基于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我以為,教育是從溫暖人心開始的。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溫暖的守護,學校是溫暖的田園,校長是溫暖的符號,教育是溫暖的期待。
教師是溫暖的守護
我記得1990年開始實習時,負責指導我的教師向我推薦了她的“秘方”:每學期開始和結束時她都會設計一份簡單的無記名的問卷,內容只有一道題“你喜歡語文課嗎”,題目后有三個選項: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她通過滿意度調查來了解自己這學期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我工作后一直堅持做這樣的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升級版”,把每學期的滿意度和成績分析都繪制成曲線圖,總是發現滿意度曲線和教學質量的曲線成有高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由此可見,“親其師,信其道”雖是古訓,但生命力不減。如何才能讓學生“親”你“近”你呢?愛和鼓勵是不二的法寶。
我曾教過的98級學生和我“失聯”十多年,后來在網絡上“人肉”搜索到我,他們提起的是,我每天清晨漆黑的時候喊他們起床,陪他們跑步,帶著他們進行籃球比賽,請他們到我家借書,我太太還專門為他們剖了一個大西瓜等一些我早已忘記的事,盡管當時我不是他們的班主任。當年的語文課代表還記得我給她作文鼓勵性評語竟然比她作文還長。一位同學還珍藏著班級語文背誦比賽我發給他的獎狀,他說這是他從小學到初中得過的唯一一張獎狀。課堂上的事情他們想不起多少了。我倒是沒有忘記那年我太太生病我請假一周后回到課堂時他們給我經久不息的掌聲。
2010年12月,全國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三屆課堂教學大賽在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舉行,要用我們小學部的學生借班上課,被借的班級和學校都視之為一種榮譽。他們對學生數有嚴格的限定,只允許30人,而我們被借的兩個班都在36人左右。如何處理“多余”的學生呢?班主任很有“經驗”,也很“干脆”:讓平時表現最不好的學生直接回家,甚至她都“內定”了學生。看著被班主任圈定的學生名單,作為小學部的校長,我的內心不禁一陣刺痛,教學樓上“學生永遠是學校最重要的人”的標語依然是那樣醒目,“讓孩子快樂而有尊嚴地生活在校園里”也時常被我們提及,此時,只要我輕輕點頭,這些孩子就會被剝奪體驗這次大賽的權利和機會。既是剝奪,也是傷害。今后在同學的眼里,這些孩子也就是所謂的“壞孩子”了。標簽一旦貼上,陰影將難以抹去。我決定小事大做一下。我把班主任、德育主任和其他中層干部召集在一起,開會專門研討“多余學生”問題。在會上,我只定了一個調子,“沒有一個多余學生”,哪怕我們不參加這樣的賽事,我也不愿意讓一個學生多余下來。會議開得有點沉悶,大家似乎束手無策了。恰巧此時有一媒體朋友來找我推薦學生參加“小記者”活動,我靈機一動,何不組織一個小記者團來采訪這次大賽呢?大家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于是,立即在這兩個班級組建賽場小記者團,選拔小記者,辦理采訪證,配備采訪行頭,一切在趣味盎然地準備著。聽說是要當小記者,兩個班級共有20多位同學報名,最終10位同學勝出。沒有一個多余學生,卻多出了10個賽事小記者。當組委會得知后,高度評價了我們的做法,并向其他學校進行了推介。因為這個問題也困擾他們很久了。前兩屆比賽都會有“多余學生”的家長去投訴他們。
2013年,我調到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城郊結合部、三所學校整合、九年一貫制、80%的進城務工子女”,是這所學校最顯著特點。“閱讀能力弱,數學弱,英語弱;缺見識,缺自信,缺愛”(簡稱“三弱三缺”),是這些學生最明顯的短板。初一分班檢測,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連26個英語字母都寫不全。英語老師顯得很無奈:“我們要完成教學進度,實在無法兼顧這些學生。”于是,我們專門組織英語教研組討論:是教學進度重要,還是學生重要?我們把全體英語老師帶到了小學英語課堂聽課,把小學英語教師請來給我們學生上課。我們還把新東方教師請來做英語冬令營,請省外辦的10位外事翻譯官請進課堂交流互動。而這一切都是立足于“學生在哪里,我們的教育就要在哪里”的理念。面對“靠天收”的家長和“底子薄”的學生,我在學校大力倡導“抱”著學、“攙”著學、“哄”著學。為了兌現一次進步的承諾,作為校長的我還請了初三(2)班的全體同學共進肯德基早餐。
教師是把學生帶向未來的那個人,是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導航儀”。師生是舞伴,學校是舞池,師生共舞,彼此默契、暗示、欣賞……一曲終了,莞爾揮手,珍重道別,懷揣美好,留下眷念。作為一個現代教師要謹防四點:一是看不見學生,被考試分數遮住了,眼中無人;二是看不起學生,忽略了師生關系,忘記了平等尊重;三是看不懂學生,始終站在圈外,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四是跟不上學生,不能與時俱進、接受變化,甚至落后于學生。
學校是溫暖的田園
學校是孩子生長夢的地方,為孩子造夢而非盜夢;做好夢,而非做噩夢。學校要營造好的夢境,要親近孩子,想出點子,找出法子,做出樣子,播下種子,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T型臺”和“星光大道”。小學部的一個孩子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星期天最不快樂,因為孩子說星期天不能上學了。八(1)班李樂瑤同學曾對人民網記者說:“每天清晨想到上學,我的內心就很溫暖,一點都不感到辛苦。”這屆畢業班的學生在回憶母校點滴生活時,不少人都說到了晚自習后學校免費提供的熱氣騰騰的大肉包子。其實,教育看起來很復雜,做起來也就那么簡單。我所理解的“學生第一”就是離學生近點、近點、再近點。
2011年9月23日,我冒天下之大不韙,帶著214個小學二年級學生乘坐地鐵露營南京紫金山,望美麗星空,看露天電影,微博實時向家長現場直播活動盛況,將鏡頭對準每一個孩子,把觸角伸向每一個家庭,在孩子和家長心中種下了“星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媒體稱我為“望星空的校長”。那一夜,被著名的兒童作家祁智認為是“傳統之旅、創新之旅、體驗之旅和精神之旅”。那一夜,學生、家長和教師留下近10萬字的博文,真情、靈動的文字噴薄而出:“身邊的同學還在熟睡呢!我輕手輕腳地扒開帳篷,紫金山的清晨,涼爽的氣息撲面而來,抬頭看看天,太陽還沒有升起,淺淺的月亮還掛在天空中,好安靜!唯恐驚擾到同學,我又拉上帳篷乖乖躺下,等待陽光”(二2班,莊彬茹)“伴隨著/我靜靜地凝望/你熟睡著,枕著秋葉的蟲吟/我清醒著,數著眨眼的星星/……但卻在記憶的深處/永遠留下了今天的剪影/在這濕漉漉的青草地上/種下了童年的向日葵”(周芳芳老師)“你步履蹣跚地離開我們/藍天、大地、綠草、夕陽/如此親近/如此絢麗/繁星、夜空、銀河、北斗/如此深邃/如此神秘/你在邁往野營路上的一小步/卻跨過我們心河中一大步/你仰望星空或許只是一種好奇/卻讓我們深知有一種愛叫放手/……我的寶貝看星星去了/我的寶貝在看星星/這不是夢/這又是夢”(二5班家長 陳依菲)……
2013年,為了培養“活潑大方的膽識、文明優雅的舉止、才藝兼備的能力、勤奮寬容的品質”的人,我率先響應“物型課程”,構建“夢想課程”體系,在學校建設了閱讀、旅行、藝術和科技四個夢工場,被稱為“有夢的校長”。閱讀夢工場集閱覽、沙龍與電子閱讀等于一體,成為學生課余時間的向往之地。通過系列活動、借閱率和入場率來激勵學生全員閱讀。旅行夢工場,將課堂放到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山、水、城、林就成了鮮活的教材。每周三下午,孩子們去讀“大地的文章”,他們用歌聲表達著他們的心聲:“我的班級有節課很酷,充滿想象帶我閱讀。我的作業也很特殊,四處旅行就是全部。我的老師也非常的酷,博學多才滿腹詩書。我的學校也很特殊,孕育夢想和愛的溫度。”“周三,我們又開始了游學,一起來看櫻花雨,頓時感覺自己已經被幸福包圍,心里有些小激動。在日本動漫里,看見那櫻花漫天飛的畫面,就特別想感受一下被櫻花包圍的感覺。”“在歸途中,我感到很滿足,因為我從山上拾到了一朵白梅花,雖然花瓣不全,但是香味淡淡的,悠悠的,沁人心脾。”七(8)班的周震同學說:“這是我們最愛做的作業,因為每次完成作業就是把我們快樂的游學過程再回憶一遍,是一種享受。”鄔曉莉老師感言:“旅行為課堂推開了一扇窗。借助旅行課程,我帶著學生繼續向生活的深處漫溯。”是的,在這樣流動的課堂里,孩子們嗅到了春風,聞到了花香,觸摸到了生活。藝術夢工場和科技夢工場分別給了學生藝術的熏陶和動手的體驗。
校長是溫暖的符號
“親愛的校長伯伯,祝您圣誕節快樂!感謝命運讓我遇見您,感謝您讓我感受到蓮花的溫度。是您的出現,讓我的初中三年更加難忘和絢麗。在圣誕來臨之際,我們想把最真誠的祝福送給您!謝謝您所做的一切。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蓮花這個有溫度、有故事的家。我們永遠愛您!——您可愛的孩子。”這是初三(4)班裴雨露、王藝茹同學在圣誕節那天共同送給我的一張賀卡,我一直珍藏著。
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認為,校長是學生的朋友。我也十分認同并身體力行。
七(2)班馮綺雯同學在她的《暖》一文中記述了我已經記不起來的一件小事:
“小朋友,你的額頭沒有事吧?”我急急忙忙奔跑在走廊上,一心想著趕緊把作業送到老師的辦公室。“啊,我的頭!”我小聲地叫道。心想:是誰啊,走路不長眼睛嗎?都疼死我了。我慢慢抬起頭,一看,頓時,變得結巴了,“呃……呃……”的同時,我手忙腳亂,吞吞吐吐地說:“校長好。”我感覺自己很不大方,扭扭捏捏的。肯定完蛋了,這可是校長啊,他會不會把我好好教育一番?可是,校長不但沒有對我說大道理,反而溫柔地問我有沒有傷著。我大感詫異,忙不迭地搖了搖頭。后來,讓我更驚訝的事情發生了,校長竟然用他溫暖的大手,輕輕撫摸了我的額頭,滿是憐愛,“趕緊去吃飯吧,天冷了,小心飯涼了。”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么。高高在上的校長,竟然會那么溫柔地對待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高高在上的校長,竟然有那么和藹可親的笑臉;高高在上的校長,竟然會在不經意間給學生傳遞滿滿的溫暖。
2014年12月3日,午休后的預備鈴剛響過,我的辦公室門外傳來了輕輕的敲門聲。我開了門,門口站著兩個怯生生的女生。“校長,我們犯錯誤了。”其中一個稍矮的女生低著頭。“犯了什么錯誤呢?”我有點吃驚,我吃驚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錯誤,而是她們犯了錯誤后能有勇氣來向校長承認錯誤。原來,因為圣誕節快到了,幾位女生在報告廳排練節目,他倆不小心將報告廳的花盆打破了。在問清班級后,我安慰了她們幾句,就沒有再多問下去,我也不想知道孩子的姓名,我害怕自己再問她們的名字會讓他們惴惴不安。孩子犯了錯誤,她們害怕了,我也害怕了,我害怕的是擔心我的處理不當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人犯錯誤,本能是逃避,因為恐懼,因為害怕懲罰。而這兩個女生沒有逃避,而是直接來找我承認錯誤,我的內心多少還掠過一絲喜悅。喜悅的是學校慢慢成了一個沒有恐懼和害怕的地方,學生有了面對錯誤的勇氣和承擔。第二天下午,我和七年級老師分享了這件事。用平常心對待一些學生的“突然”和“突發”之事,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問題,又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消弭學生的恐懼感。有時候,沒有懲罰比懲罰本身更有教育意義。沒有恐懼的校園才更會激發學生敢于認錯,敢于擔當的品質。李希貴認為,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
自2013年,我就開通了“相約8:30”校長熱線,與家長及時溝通孩子在校好的表現。“相約8:30”,相約的是美的發現與傳遞,愛的表達和交流。孩子有了進步,老師有了發現,校長有了熱線,學校有了故事,家長有了驚喜,教育有了溫度。“8:30”意味著美好一天的開始,此時的家長要么在上班,要么在上班的路上,當他們接到校長熱線后,他們一天的心情和我打電話的心情應該一樣,肯定是愉悅的。相約8:30,讓教育如此美好:第一,教師發現了學生之美;第二,學生發現了教師之美;第三,我們發現了教師之美;第四,我們發現了學生之美;第五,我們發現了家長之美;第六,家長發現了孩子之美;第七,我發現了自己之美;第八,家長發現了學校之美;第九,社會發現了教育之美。“相約8:30”,如一個磁鐵,一極連著家庭,一極連著學校,有溫度的教育“磁場”就這樣形成了。
教育是溫暖的期待
江蘇衛視有一檔節目叫“最強大腦”,對此節目我有不同看法:對孩子而言,最強的不是大腦,而是自由和興趣。沒有自由和興趣,談何最強大腦?有自由,大腦才有發散的廣度;有興趣,大腦才有鉆研的厚度。智力教育和情感教育應該是共生的。教育最好還是如慢慢的綠皮火車,讓我們學會了等待,認識了同伴,享受了沿途風景。“高鐵時代”,讓我們只記得目的地和速度了。教育是漫步,不是賽跑,就不該有起跑線之說;教育是成長,不是成功,就沒有輸贏之說。教育是牽手同游,沒有今天的牽手,就沒有明天的牽掛,就沒有了恩師、母校。
我在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小學部做校長時就明確提出要培養對學校有強烈而積極的情感聯系的孩子;培養思考自己的生活,有勇氣、責任、擔當的孩子(抬頭有底氣,低頭有勇氣);培養信任、關心、友善的孩子;培養與大自然保持親密的關系,對待動植物富有愛心的孩子;培養守信、守則、公益心,積極參與日常集體活動,主動合作的孩子;培養學會“笑”和“感謝”、內心豐富的孩子。
每年8月31日的開學典禮、10月25日的運動會、5月7日的青春儀式、6月6日的畢業典禮、12月31日的新年晚會,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節日。把常規做成了校規。到什么時候就該做什么事情,因時而動,因事而動,工作有了計劃,學校有了規則,學生有了期待。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男士在雨后的沙灘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洼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盡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洼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小魚就會干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洼里撿起小魚,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洼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泰戈爾認為:“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學校一定要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要打破包裹在他們身上的層層的“殼”,把他們內心的最善激發出來。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認為,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兒所擁有的情懷,這也就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所應有的情懷。
回首自己曾做過幼兒園園長、小學校長、初中校長,以及南來北往幾千里和公辦、民辦輪回的經歷確實是獨特的,這讓我對教育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行動。或許我的前20年似乎都在為某一種東西而準備著、積累著的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蓄勢之后裹挾激情的奔騰,為了海的呼喚,遇山過山,遇坎過坎,絕不回頭。我曾去看過內蒙古的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的胡楊林。在處境惡劣、生命罕見的戈壁灘上,胡楊守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我從胡楊的生命中悟出了堅持和堅守,在貧瘠的土地上長出自己,生命或許會更豐滿、更值得。我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成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獲的指望,也心平氣和地繼續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