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以“圖”為代表的語言教學形式逐漸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一種風尚,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對“圖式”英語的思考,這其中最受教師關注的是“圖式”英語怎么教?“圖式”教學要有一個有力的抓手,而從語言、思維、文化三方面入手,可以讓“圖式”教學有效開展。
【關鍵詞】圖式英語;語言模塊;思維;課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9-0028-02
【作者簡介】丁文敏,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江蘇常州,213166),高級教師,常州市英語骨干教師。
“圖式”是指個體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也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圖式”的過程是已儲存在學習者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也是學習者把這些新信息存儲到知識庫中的過程。當然就“圖式”本身而言,它不僅是一種符號,而且是一種貫穿于語言學習到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媒介,它讓語言具備整體性的感知,又能充分地開發語言記憶的思維模式,讓語言真正成為一種文化性的標識。
一、語言模塊:實現“圖”試“音”導
作為計算機工程領域的專用術語,語言模塊對于英語教學而言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價值在于讓語言類教學在現有的模塊預設中,實現語言的自然化過渡和運用。對于小學英語“語言模塊”的運用,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肢體形音,“音感”互通。
實踐證明,肢體動作單詞記憶法效果很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手勢、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記憶單詞發音時,有方法、有節奏、有效率、有成效。筆者充分利用低年級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有“song”或者“rhyme”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專門借鑒有趣的“歌謠”,讓學生們用簡單易學的動作把歌謠表演出來,學生個個興趣高漲,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2.詞匯聯音,“音圖”相融。
規律碰撞:英語單詞大部分是符合讀音規律的,如ea發音/i:/,符合規則的有tea,meat,easy等單詞。譯林新版《英語》教材的Sound time版塊,把有相同發音規律的單詞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圖文匹配,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發音規律批量記憶單詞,無疑是給英語學習插上了一雙會飛的翅膀。
語義磁場:英語詞匯并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歸屬一定的領域或范圍,因此,可以把擁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單詞組建成一個語義場。例如Maths,Chinese,English,Music,Art,PE,Science等單詞歸屬為學科的語義場。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它們的關系清楚地列出來,看到subject,學生就很自然地想到關于學科的單詞;同樣,看到單詞fruit,就會自然地想到水果類單詞……激活大腦中的原有“圖式”,可謂“音圖”相融。
以舊帶新: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會對新信息起作用,而這些新信息又會被移存到學習者的知識庫中。在教授th的發音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認識的單詞嘗試讀出新單詞,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如:
Monday—month 月份
mouth—south 南面
tooth—booth 電話亭
you—youth 青年
二、思維模式:實現“圖”去“憶”構
人類通過思維對現實世界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并以內隱或外顯的語言或動作表現出來。筆者通過具體形象的“圖式”教法,引導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實現對英語詞匯、句式的記憶,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思維導圖,從而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下文以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8 Birthdays為例。
1.建立導圖式立體結構。
思維導圖的運用對于英語前置性學習具有明顯的效果,它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獨立地完成知識的前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授文本第二部分Mike’s birthday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畫出Mike生日的思維導圖。教師要事先跟學生一起商量完成思維導圖的Tips: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本獲取關鍵信息;兩兩合作完成思維導圖;談論Mike的生日。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見圖1。
圖1 Mike’s birthday思維導圖
將學生的“作品”作為生成的教學資源,通過分析學生所畫的思維導圖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既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化解了教學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建構圖文式語言對照。
在學生小組合作畫思維導圖時,筆者另外安排兩名學生用教師準備好的詞條卡片擺出思維導圖,即完成板書。教師一邊引導學生復述Mike的生日,一邊微調黑板上的思維導圖(如圖2)。
圖2 思維導圖板書
圖文并茂,更加符合學生興趣。思維脈絡更加清晰,邏輯順序更加嚴密,這實現了圖文式語言對照,也強化了談論自己或他人生日的語言“圖式”。
3.建造去圖式記憶宮殿。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中,教師要打破教學的一般認識,順應學生的成長需求,以發展的眼光審視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內容”的思辨,同時“放手”內容的選擇與決策權、學習與建構權、刪減與整合權。經過閱讀文本,畫思維導圖,根據思維導圖談論Mike的生日,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更形成了思維方式,談論Mike的生日就是這么簡單。
在寫自己生日的環節,學生們得心應手,語言整體輸出。雖然“物化”的圖去掉了,但學生對于怎樣談論生日有了一定的語言框架,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圖式”……
三、文化模型:實現“圖”化“文”生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而言,無論是其教學方式的突破還是其教學理念的創新均源自于教師對該學科的悟性;就課程本身而言,最大的意義無非是對其進行哲學的思考與滲透文化的價值,體現出對學科文化、課程文化的追尋。
當“圖”超越實用價值,變成一種學習的元素或思維方式,那么圖便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征。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思考,筆者不斷地突破對“圖”的運用和創造。以“圖”為范式的節日教學整合為例,從課本中的“圖”,到自己的“圖”,到生活中的“圖”,到想象中的“圖”,從一張變成多張,再到有效的系列。當萬圣節來臨之際,我特意給五年級的學生們教授了譯林舊版《英語》五上Unit 8 Halloween,讓學生們自行搜索關于萬圣節的知識,并在組內合作完成關于萬圣節節日文化的PPT,每個小組還要推薦“課程寶貝”去給其他年級的學生講解。
“圖”的內容在不斷地豐富,“圖”的內涵在不斷地深化,從節日教學到節日課程,最終到節日文化,學生所獲得的不光是英語本身的學科素養,還有美術素養、音樂素養等,“圖式”英語以大課程的視野觀照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圖式”英語,著眼于學生圖式的積累、構建與激活,幫助學生建立、架構新的學習體系,合理引導學生運用“圖式”進行學習,實現了英語向語言文化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