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王天鋒老師執教的《研究磁鐵》一課,立足科學啟蒙這一課程宗旨,多維度創設了“陌生化的結構課堂”,以差異化的信息,激發了學生研究磁鐵的欲望,學生帶著對磁鐵性質的新發現和新感覺,自覺指向科學學習的核心目標——探究。“真問題,真探究”這一主線貫穿課堂始終,在真實生動的探究、發現、思考、解釋的學程中,課堂儼然成為學生學力積極發展的“練兵場”。很享受這節科學課,形式與內容相融無痕,思維波折、平中見奇。
一、陌生化教學視野:探究內容,聯舊布新
陌生化理論源于藝術創作,陌生化的教學視野有助于教師突破思維定式,產生新思維。蘇教版“研究磁鐵”的教學內容編排在五上,教科版“研究磁鐵”教學內容編排在三下,同樣的教學內容,為什么編排在不同的教學年段。這種差異激發王老師以陌生化教學視野,尋找熟悉當中的陌生。王老師先對受教的四年級學生進行前概念探查,構建了學生知識背景與認知發展之間的關聯,設計了本課探究的主問題“磁鐵形狀變化與磁鐵磁極不變的研究”;同時提出了“嘗試用新的解釋包容舊的觀點,形成更合理的解釋”的教學目標。對前概念的準確把握,使得本課教學內容聯舊布新,實現了超越教材、超越教師、超越課堂,學生關于磁鐵性質的概念發展在學程中也有了自由自在的空間。
二、陌生化教學情境:探究解釋,思維波折
本節課主要創設了兩個陌生化的教學情境。
一是判斷材料。教師以學生生活經驗為線索,提供了兩塊外形一模一樣的條形材料(一塊有磁性,另一塊沒有磁性),探究活動前學生普遍認為兩塊條形材料都是磁鐵,教師不置可否,對話追問,引導學生分析現象,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和尋找證據發現其中的差異,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是判斷磁鐵的磁極。在教學前,學生對磁鐵性質的了解局限于實驗室提供的標準磁鐵的信息,并以此建立了一定的知識經驗;面對一塊未知磁極的磁鐵,學生雖然知道有懸掛指南北法、用已知磁極的磁鐵判斷、用指南針判斷等方法,但側重于知識的記憶而缺乏理解和運用。王老師為了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特別設計了結構性的磁鐵材料,守望平實,制造差異,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了實驗現象和已有經驗之間的關聯。他創設陌生化的教學情境,在挑戰學生的認知差異和思維定式的同時,也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做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不時有發現、有震撼、更有精彩的解釋,他們享受著發現現象、解釋現象的思維碰撞以及概念重建的奇妙樂趣。
三、陌生化的教師思維:愛智試煉,共同發展
傅佩榮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表述: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愛智即“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教師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在本節課上,就王老師個人而言,教師思維也很有陌生化的特色——關聯熟悉教學中的陌生差異地帶,創生教學內容,嘗試新的教學實踐,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們做了愛智試煉的示范。所以,王老師的課堂有很強的磁場,思維波折,平中見奇,感染著每一個熱愛科學的孩子,相信他的學生看見他便相信科學探究是極有樂趣的,也相信他會繼續以獨特的眼光、獨立的思考,不斷創生屬于他的陌生化教學視野中的教材和課堂,演繹著一個愛智者的智慧試煉。
(作者系江蘇省徐州市云興小學校長,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