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合品德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整合品德課程資源,可采用把握目標導向、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尊重并有效利用教材、適時適地編排教學內容、開發適宜實踐活動等教學策略,用融合、優化、開放和發展的眼光來實踐,如此方能做到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成長。
【關鍵詞】品德課程;資源整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9-0032-02
【作者簡介】趙敏,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江蘇南京,210018),高級教師。
縱觀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整合創新已成為大勢所趨。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其所依托的課程資源應當不斷地因時制宜、豐富充盈,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整合:把握兩級“相系”的目標結構
品德課程資源的整合要有目標的引領。這里所說的目標,一是指品德學科的課程標準;二是指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先從課標上宏觀把握每個年級學生應達成的目標,再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中。品德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即不同年級相關的主題在教學側重點上會有不同,但是年級之間又必然會有聯系和交叉。筆者在充分研讀《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礎上,認真梳理教材,形成“AB結構”的層級教學目標結構,并以此目標為指導,整合每一節課的教學資源。其中A目標是通過該課學習在本年段必須達到的一級目標,B目標是參考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將來的學習,可以涉及的二級目標。這樣的目標層級劃分,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明確教學重、難點,從而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拓展。
如:以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在公共汽車上》一課為例:
【AB結構目標】
A.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B.了解本地區交通情況,知道有關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
B.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形成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的意識,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
二、整合:開啟一段“走心”的教學旅程
翻開品德教材,我們不難發現,現有教材中包含的議題和道理往往淺顯易懂。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中的故事感悟、是非判斷難度不大。道理都懂,但在生活中真正能堅持按照自己所懂道理去做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學生只是從傳統的道德標準來判斷觀點的正確與否,但卻沒有從心里去認同,去擁護正確的觀點。因此,品德課中要有大量基于現實生活的資源來豐富學生的感知,要設計合理的體驗活動來引起學生的共鳴。
以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在公共汽車上》一課為例,該課主要涉及主動讓座、文明乘車的注意事項、不同公共場所應遵守的規范以及不遵守會帶來的危害等知識點。教材中給出的案例學生早已耳熟能詳,倘若教師照本宣科,不免有“老生常談”之感,不妨補充一些能直擊學生心靈的案例,如:
文明乘坐地鐵。地鐵是現在很多人的出行選擇,了解文明乘坐地鐵的一些規范,如排隊通行、不做“扒門客”、不在地鐵站及車廂內飲食等。
可愛的“他”。補充城市優秀公交員工的故事。想想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你有什么想說的?補充網友的留言等。
三、整合:聯合幾點“相關”的教學內容
整合不僅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增減更替,也可以對教材內容本身進行統整。蘇教版品德教材是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寫的,每個單元一般3—4課且最終指向一個話題。比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第一單元“我能為你做什么”,其中包含四課內容:第1課《在公共汽車上》、第2課《想想他們的難處》、第3課《生死不離》、第4課《伸出我的手》。在該單元中,教材第3課《生死不離》的內容中呈現了大量與“汶川地震”相關的內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缺少了當時那種舉國合力支援災區的氛圍,加之學生年齡較小,很難切身體會“汶川地震”中那些互幫互助、不離不棄的精神,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前后內容和時下熱門的話題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梢詫⑦@一課與該單元第4課《伸出我的手》統整,讓學生先從身邊的小事談起、做起,如校園里的愛心活動,社會愛心群體的故事,并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將互幫互助、不離不棄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同時了解一些更為實用的地震、火災逃生、自救常識,還可以結合學校德育活動和校本課程開展實踐。
四、整合:開發幾個“相宜”的校本課程
品德課程的開放性要求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體現出地域性、靈活性等特點。課程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對兒童而言有意義、感興趣的所有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長;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近年來,我校將資源整合的探索與實踐由品德教學拓展至學校的各項德育工作中去,形成了大德育觀引領下的德育課程整合的研究,這也成為我校德育課程的亮點。
1.節日課程:為實踐鋪設一條途徑。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而我校每學期的每個月都有一個“兒童節”,學生每年可以過8個“兒童節”。三月感恩節、四月讀書節、五月運動節、六月力行節、九月禮儀節、十月明星節、十一月勞動節、十二月創想節,每月的節日都有學生倍感親切的主題活動,都有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都有學生自我參與的評價機制。節日課程為學生品德課程的學習提供了由“知”走向“行”、由“內化”走向“外化”的途徑。
2.訪學護照:讓實踐成為一種習慣。
生活的范圍就是教育的范圍,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品德課程資源的整合,離不開引導學生到社會中去實踐,到生活中去體驗。我們把品德課程的實施空間向社區、社會這個“大課堂”拓展。學校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本“訪學護照”,將南京市數十個人文古跡、自然景點、社區等全部濃縮在一本“護照”上?!霸L學護照”具有景點導航、門票優惠、紀念收藏、實踐記錄等功能,學生們持著這本“小護照”,可以輕松自由地出入全市許多的紀念館、景點、社區,在廣闊的天地里去學習、去實踐、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可以說,“訪學護照”記錄了學生實踐成長的足跡,也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體驗中越發熱愛生活。
3.俱樂部:用興趣開發學生潛能。
品德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也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很多選擇。但是,僅僅靠每周兩節課的課時安排,是遠不能滿足學生興趣、特長發展需要的,我們需要提供更廣闊、更專業的資源,來幫助學生在其感興趣的領域內發展潛能,而選修課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校每周五開設的“俱樂部”包含了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其中有獨輪車、輪滑、籃球、十字繡、版畫、魔方、動漫制作等四十多項課程,它們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選擇。學生在培養興趣、陶冶情操的同時,還獲得了多姿多彩的實踐體驗,并促進了自身潛能的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整合到品德課程中去,才能讓品德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真實,也才能讓學生的所學、所研、所用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讓品德課成為學生知識積累、能力培養和多元發展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