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猶太人的孩子問母親:“如果家中著了大火,我該搶救什么呢?”母親笑著回答:“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把自己的智慧搶救出來,其他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幽默但又耐人尋味,智慧乃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來,語文的智慧,一在于語文的學科價值,二在于兒童教育的情感。《揠苗助長》這堂課中,施萍一老師正是深入到語文學科的本質,去挖掘文本語言以及思想的核心價值;正是深入到兒童語文學習的現場,去幫助、扶持、吸引他們走向生命的遠方。
一、智慧首先在于發現
《揠苗助長》是一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如果說一則故事是“樹木”,教師就要善于找到這棵“樹”所屬的那片“林”。施老師正是幫助學生向林子深處尋找,找到那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林子。
用一片“樹林”的底氣,去讀一棵“樹”,于是,她帶領學生將“一則故事”讀了個透。用“關鍵詞”串聯法,讀懂寓言故事簡短的結構;用“講故事”的方法,讀懂鮮明的形象,感受夸張與想象的藝術手法;用拓展閱讀的方式,讀懂寓言將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簡短的故事中那獨有的特點。課堂沒有離開字詞,沒有脫離語言,沒有阻隔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有的是語文智慧的發現,豁然開朗的欣喜。譬如,教學第一段時,很多老師會抓住文中的“焦急”展開,而施老師則從“巴望”入手,我以為這一“發現”是極其精準的。“焦急”是農夫客觀的心理,從“焦急”出發的農夫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常理的,只有從“巴望”處點化才能深刻揭示農夫“揠苗助長”的主觀動機,既符合寓言的夸張寫法,又契合寓言的內在隱喻。
二、智慧是一種挑戰
本堂課,施老師將“講故事”作為語文能力訓練的核心要素,怎樣將這種能力訓練在每個兒童的學習中達成?一堂課結束,目標是否達成,這是課堂評價的最重要的準繩。
課中,施老師致力于將“空間”“內因”“外力”進行改造,融合進教學活動中。目標設置多個坡度(開放的空間),比如每一部分練講故事,可以“把故事講出來”,也可以更進一步(有講的味道),還可以再更進一步(講出心理活動,講出表情和動作);兒童可以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內在動力),到達他自己認為可以到達的坡度;但教師還要適時、適度、適切地給他一股助推的力(外在助力),有時手段簡單得就是一個促使學生動態生成的評價,比如“有點小遺憾,要是能把農夫焦急時會怎么想也講出來,我們就更愛聽了”,這時候,評價就是一股正面積極暗示的力量,推著兒童往前走。
這樣的語文教學是一種智慧挑戰,引導著兒童從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登上“不同的高度”,更幫助與支持兒童登上“他的高峰”,以獲得有緊張感、生成感的語文學習的高峰體驗。
三、智慧沒有技巧,只有情感
著名演員陳沖在獲得奧斯卡獎時發表感言:“我沒有任何技巧,只有情感。”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智慧也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只有情感,所不同的,這是兒童教育的情感。
兒童教育的所有情感,一個“順”字為緊要。“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唐代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課中,施老師以學校的課題思想“順其天性”“揚其個性”“啟其智性”為核心教學理念,順從著、順應著兒童,傾聽著、點化著兒童:
片段一:誰來講講故事經過的第二部分?
(指名一學生講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師:你覺得她講得怎么樣?
生:講得還可以,就是聲音太輕了。
師:為什么要大聲講呢?
生:因為農夫是“興致勃勃”地說的,他很高興。
師:總而言之,你認為要講出“興致勃勃”的味道,怎樣能講得更好呢?
生:要講得很響亮,很有力。
師:咦,剛才農夫明明已經累得一點力氣都沒有了,現在怎么又有勁了?
生:他剛才是沒有力氣了,可是他想到禾苗都長高了,心里就有說不出的開心,力氣就回來了。
師:(文字演示)看,“勃”右邊就是個“力”,就像你說的,“興致勃勃”就要講得響亮,有力量。
生:臉上的表情要非常高興,滿臉笑容,因為禾苗不是長了一點點,是長了一大截呢!
師:哪個小農夫,再來興致勃勃地講一講?
(指名一學生講)
師:為你點贊,你的一個動作為你的講加了分!
片段二:你想對農夫說什么?
生:他太急了,禾苗其實是在長的,只不過長得比較慢而已。
師:送他一個詞。
生:急于求成。
師:能送他一句俗語嗎?
生:欲速則不達。
師:再送一句。
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師:說得好!我們選一個詞記在課題的旁邊。
生:我覺得這個農夫應該去讀讀《種植手冊》,這樣他就會懂得禾苗是怎么長的了。
師:哈,有道理,有了知識就不會違背規律去做事了。
生:他太傻了……
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深入到“興致勃勃”這一詞語的感性世界,將“動作”“表情”這些原本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具體的體驗與經歷;學生在師生自由的互動對話中,深入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呈現出活性的思維和表達狀態。
“順”,意味著課堂里的所有,都應該而且必然是從兒童那里來的——然而,僅僅從兒童那里來,是遠遠不夠的,在兒童的經驗上,在兒童自身的高度上,我們還要帶他們去超越自己,獲得新的進步,獲得新生命的成長;還要帶他們去生命的遠方,從語文中獲得能力的提升,獲得智慧的生長,從“少”走向“多”,從“低”走向“高”,從“懵懂”走向“明亮”,從“困惑”走向“頓悟”,從“輕慢”走向“有力”,從“近處”走向“遠方”。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錫山區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