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識寫在成人看來很簡單,而在孩子的眼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么多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還有一些筆畫繁多的漢字,要在短時間內正確認讀與書寫,需要相當的專注力、記憶力與思維力。如何讓學生識得輕松愉快,寫得正確舒暢,考驗的是我們的教學智慧。王敏老師的識字教學,將漢字的演變及其背后的識寫規律,設計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漢字故事和游戲活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幫助學生邁過一道道識字的“坎”,順利步入閱讀的大門。
一、追根溯源,感受漢字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手段。王老師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對學習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認識到漢字不僅是一個由筆畫構成的符號,更是建立在構字規律之上的有聲音、有畫面、有意義的立體畫卷。同時,在猜字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觀察、思考,自然而然地帶領學生走進探究的氛圍里,主動學習新偏旁“鳥”“隹”,了解很多偏旁是以象形字作為意符的,同一個大類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漢字表達,祖國漢字的悠久和神奇就這樣悄悄地留下了印記。
二、朗讀交流,豐富語言積累
蘇教版教材的詞串是一大亮點,本組詞串由六種鳥類組成,教學中王老師沒有做煩瑣的講解,而是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的朗讀,感受詞串朗朗上口、節奏明快的特點,語感在有情有趣的反復誦讀中漸漸積淀。在學生能正確認讀后,王老師組織學生扮演“小小動物學家”,把平時從書本、電視等各種途徑閱讀來的知識與大家分享,鼓勵學生多途徑學習知識,發展學生學力。語文學科價值也提醒我們要始終從語文角度去思考教學,課堂中王老師適時補充關于烏鴉的兩個成語,有關杜鵑的別名、詩句,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一顆文化的種子。等這些孩子慢慢長大,我相信他們會有語文人獨到的眼光與思考。最后進行說話練習,把習得的語言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整個板塊中學生自由地說,自在地讀,在閱讀中探尋字里乾坤,識字課成了靈動的啟思之旅。
三、認真書寫,體會漢字之美
識字教學中,寫字是個重要的環節。漢字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內涵上,也體現在字形上。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漢字的圖畫感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線條構成的方塊字。所以,除了通過開頭的追根溯源探求其造字之美外,還要通過漢字的結構和筆畫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美。王老師結合課標第一學段“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的要求,采用了編口訣識記——雕:左右瘦長互謙讓,筆畫繁多寫緊湊;雁:兩個單人比高低,隹字半藏又半露。滲透簡單易懂的書法知識,讓學生通過對漢字字形的認識以及書寫來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以審美的心態去寫,結構勻稱,布局合理,發展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漢字的識寫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漢字的識記與書寫上,而要像王敏老師那樣,在教學中借助漢字,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窗戶,讓他們看到漢字背后的世界。這樣的語文教學,超越了簡單的識字與寫字,彌漫著濃郁的漢字文化。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的教學也是百家爭鳴,相信基于漢字文化的學科價值會讓學生在自由、快樂中獲得知識,生長智慧。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