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問題的自主研究、交流、討論,認識圓的基本特征。
2.在研究、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用多種方法探索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其之間的關系,體會“半徑能確定圓的大小”,提升學生的思考、交流能力。
3.通過研究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回顧溝通
1.今天我們要繼續認識圓,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圖形?(PPT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2.我們不僅研究了它們的特征,還研究了它們的大小。就拿長方形來說,要確定一個長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幾個數據?
長方形明明有四條邊,為什么只用兩個數據就能把它的大小確定下來呢?
3.如果要確定正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幾個數據?為什么?
點明:看來,圖形不同,它們的特征也不同,確定它們的大小所需數據的個數也不同。
【通過思考這一連串問題,讓學生在回顧已有平面圖形特征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圖形,由于它們各自的特征不同,確定它們的大小所需數據的個數也不同。進而使學生對確定圓的大小所需數據的個數產生研究的欲望,為這節課的大問題研究活動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
二、探索研究
1.自主研究大問題。
今天我們要研究圓,(PPT出示圓)屏幕上就有一個圓,如果要確定這個圓的大小,你覺得至少需要幾個數據呢?
誰愿意悄悄地告訴老師?
(在學生思考了一段時間后,個別了解想法。)
同意用一個數據就可以確定這個圓的大小的,請舉手。
奇怪,圓這么復雜,為什么只要一個數據就能確定它的大小呢?這個數據到底在哪里?或者說,究竟用哪一個數據就能確定這個圓的大小?
(學生獨立針對研究單上的圓進行研究: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找到這個數據。)
【通過“如果要確定這個圓的大小,你覺得至少需要幾個數據呢”這樣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活動,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數學直覺、數學思考,在學生獨立研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猜想,并嘗試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畫、量、說等形式表達出來。】
2.小組交流研究結果。
在四人小組里指一指、說一說,你用哪一個數據就能確定這個圓的大小?為什么?
(小組研究,相機追問。)
3.全班交流研討。
(1)認識半徑
A.你找到了一條線段,是嗎?介紹一下是從哪里到哪里的一條線段?
(結合學生的發言介紹:圓的中心稱為“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圓邊上的一點稱為“圓上一點”,并在學生的研究單上注明“圓上”。)
B.還有誰也找到了這樣一條線段?你們畫出的線段都一樣嗎?
這說明,像這樣從圓心出發,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在這個圓里有多少條?
請你再指幾條……能指得完嗎?
看來,這樣的線段真的有無數條,這就不對了啊,既然這樣的線段有無數條,為什么只用這一條的長度就能刻畫這個圓的大小呢?
C.它們真的都相等嗎?帶著這個問題,四人小組再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不同的思考和發現。
(學生的思路:測量、畫圓時圓規兩腳的距離不變、圓心的含義等。)
由此看來,這樣的線段雖然有無數條,但它們的長度都相等,所以,只要用幾條線段的長度就能刻畫這個圓的大小了?
D.因此,我們把同一個圓里,像這樣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通常用字母r表示。
(2)認識直徑
A.除了半徑,你知道在這個圓里還有什么線段也能刻畫這個圓的大小嗎?
怎樣的線段是直徑呢?你能想辦法畫出一條直徑嗎?
(學生獨立畫,教師收集、展示三種不同的畫法)有直徑嗎?在哪里?用手比劃一下。
那什么樣的線段就是直徑呢?同桌兩個人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結合半徑、直徑的含義,PPT動態出示概念和圖像。)
B.在你的圓中,用字母o、r和d分別表示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C.半徑有無數條,而且都相等,那直徑呢?它為什么也有無數條?它們真的都相等嗎?四人小組再好好研究一下。
(學生的思路:測量、由半徑的特征驗證、圓的軸對稱性等。)
(當學生揭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且對稱軸有無數條時,PPT出示三條不同的對稱軸,讓學生找出對應的直徑,理解對稱軸與直徑的關系,體會直徑有無數條。)
D.剛才,我們不僅研究了直徑的特征,還談到了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你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d=2r或r=)
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有怎樣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PPT出示):圓,一中同長也。想一想,“一中”指的是什么?“同長”呢?
說得真好!“一中同長”就是說:圓雖然復雜,但只要幾個數據就能確定它的大小?
【緊扣“用哪一個數據就能確定這個圓的大小”這樣一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驗證、討論、交流,在師生、生生的對話、辨析、闡釋中,學生不僅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原來確定一個圓的大小,只要一個數據就夠了”,也對有關圓的概念、特征、關系有了充分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會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即從定性角度進行描述和從定量角度進行刻畫,從而使這一板塊的研究活動始終服務于對圓的特征的探索,對圓“一中同長”特性的體會,對認識事物一般方法的感受。】
三、畫圖應用
1.結合失敗作品掌握畫圓的方法。
研究完了圓,你會畫圓嗎?瞧,(展示兩幅失敗的作品)猜猜問題可能出在哪兒。
看來畫圓也得有一些基本的方法,誰能給我們談談自己的經驗?
(總結:手握柄,針固定,兩腳距離不能變,輕轉一圈畫出圓。)
2.結合數據猜一猜。
畫之前先猜一猜,(PPT出示:①號圓半徑4厘米,②號圓直徑6厘米,③號圓半徑5厘米)哪個圓最大?哪個最小?
怎么數據最大畫出的圓反而最小呢?(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考)
3.畫圓。
請在作業紙上畫出這三個圓,比一比,看誰畫得又準確又快速。(指導學生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收集、展示學生的作品:
A.一起來看這一幅作品(分散的三個圓)你覺得他畫得準確嗎?誰有辦法上來驗證一下?(請一位學生驗證,明確驗證方法)
B.這里還收到一幅非常特別的作品,(出示同心圓)猜猜看,在畫最大的圓時,他的圓規兩腳張開了多少厘米?中間的圓呢?最小的這個呢?
看來,半徑是多少,圓規的兩腳就應該張開多大,這樣才能準確地畫出一個指定大小的圓。
【從反思失敗的畫圓作品,到概括地提煉正確的畫圓方法,再到依據異質數據猜測畫圓的結果,最終用自己的方式畫出合適的圓,在這樣一個更為綜合、序列化的畫圓活動中,不僅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畫圓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還能再次印證學生之前的研究成果:只用一個數據就能確定圓的大小。】
四、圖案聯想
1.同心圓聯想。
再繼續看這幅圖,它不僅畫得漂亮,還能讓我們聯想到生活中的什么?
(學生想到靶子、水波、雷達波、光環等靜態或動態的畫面。)
瞧,抽象的數學圖案,還能讓我們聯想到如此豐富的生活畫面,孩子們,你們太有想象力了!
2.研究中的圓聯想。
剛才研究圓時有同學畫出了這幅圖
(如右圖),看著這幅圖,你能想到生活中
的什么?
如果說這是自行車車輪,車軸在哪里?為什么要把車軸裝在圓心上呢?裝在別的地方行不行?比如裝在這里呢?(出示偏移圓心后的圖)誰能模擬一下,騎著這樣的自行車在教室里轉一圈?
在笑聲中,我們也應該能感覺到,生活中的有些物品之所以要設計成圓,原來背后還有著深刻的數學原理啊!
【生活中有很多圓,借助第一板塊學生研究圓、畫圓時的兩幅作品,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圓和生活中的圓建立起聯系。這種“根據抽象的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的要求,要比“根據具體的物體抽象出幾何圖形”有難度,但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設計成了圓形,這樣的設計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數學原理。】
五、數據猜測
老師也在生活中找了一些圓,想看看嗎?是直接公布呢,還是挑戰一下,根據一些線索來猜一猜?
1.猜半徑為15厘米的圓。
先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5厘米的長度,猜猜看,一個半徑為15厘米的圓可能是什么?
(學生想到臉盆、小車輪、電風扇的面、鐘面等。)
(PPT出示鐘面)你在這個鐘面上找到半徑為15厘米的圓了嗎?指一指。
你還能找到其他的圓嗎?
A.找出數字里的圓、表示分的點構成的圓、鐘面中心的圓等完整的圓。
B.比劃出由60個小點構成的不完整的圓。
如果這些點再畫得滿一些,再滿一些,就成了一個圓,的確,圓在本質上就是點運動的軌跡。
C.說出或畫出三針運動后針尖畫出的圓。
秒針的針尖轉一圈能有圓嗎?分針呢?時針呢?
這三個圓哪個最大?哪個最小?為什么?
這再次說明,什么能決定圓的大小?
那什么能決定圓的位置呢?
2.猜直徑為135米的圓。
第二個圓,它的直徑達到了135米,1米有這么長,(比劃1米的長度)直徑為135米的圓會是什么呢?
(學生猜到建筑中的圓、湖泊、摩天輪等。)
(PPT出示倫敦眼)這是我和我兒子一起去倫敦乘坐倫敦眼時拍下的照片。當時,我兒子還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坐在相隔最遠的兩個位置上,該怎么辦呢?比如我坐在這里,那我兒子應該坐在哪兒?
是這兒嗎?這兒?(指幾個錯誤的位置)
到底在哪里?
其實我們倆的位置如果連起來一定是什么?
這樣看來,在同一個圓里,怎樣的線段最長?
3.全課總結。
即使是一個普通的生活常識,也蘊藏著深刻的數學原理。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多留心、多觀察,相信我們對圓的認識還會不斷深入下去。
【通過兩個抽象的數據,引導學生對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聯進行充分的研究。讓學生通過一個數據思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不僅需要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剛剛獲得的對半徑、直徑的準確認知,還要求學生對相關長度有正確的把握,能靈活地根據需要對半徑、直徑進行轉換,并不斷在形象和抽象間、在生活經驗和抽象數據間進行甄選,才能找到適配的答案。而在學生尋找到這些答案后,找出所有的圓的過程,找到兩個相距最遠位置的活動,則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想象和思考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