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的主題是“發現學科價值,發展學生學力”。學力,簡單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學力”概念所強調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更強調主體性學習和學習方法的習得。“學力”的內涵不僅包含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格要素。
以“發現學科價值,發展學生學力”理念為指導,錢老師的課具有以下特點:
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必要性,注意到了新知識和學生原有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吸納和建構新知識的能力。這種自主吸納和建構新知識的能力不是憑空而生的,我們看到了參賽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提供機會、以身示范、施以援手、時時滲透,如:詞匯和文本教學中的以舊引新、小組合作、以一帶多、舉一反三等方法,在學生暫時無法回答問題時,教師提供支架,幫助學生分步達成目標等。本課語篇分為四個場景,均有相應的情景插圖,描述節日的語言形式也基本類似,因而教師對第一幅圖The Spring Festival進行示范講解。以第一幅圖為范例,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支架下,小組合作討論第二、三幅圖: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在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教者給出第四個節日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四幅圖片:拜訪老人、登山、賞花、吃米糕,讓學生用已學句型嘗試說一說,再出示文本內容進行對照。這樣的教學方式,從全扶,到半扶,再到放手,逐層推進,學生在自主建構中學會了學習。
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設疑設問能力,讓學生通過語言的接觸和使用習得語言,避免過多的形式主義和程序化的成分。比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語篇內在的邏輯系統,引導學生將語篇當成一個有條理的、上下連貫的、有機的語言整體來對待,在進入語篇前,要求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問題開展下一步的學習。如,教師創設“與Mike一起欣賞視頻”的情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提出問題:What festivals are they?What do people do and eat at these festivals?How many festivals in China?When are these festivals?... 通過和學生一起閱讀故事內容、確定節日名稱、挖掘節日要素,把解答Mike的問題和文本的學習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用文本的語言來思考問題,同時賦予學生自己的語言認知。學生在讀故事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初讀故事回答What festivals?When?兩個問題之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在文中尋找另一個主旨性問題“What do people do/eat at these festivals?”,通過尋讀、跳讀、仿讀、討論等方式,把學生從外圍的旁觀者轉變成積極的參與者。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突出了策略的滲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辨別、思考、分析、模仿、運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比如通過reading tip和custom tip的雙線呈現,豐富了故事的內涵。Reading tip帶領學生學會如何解構文本,如何面對生詞,如何獲取信息;Custom tip給學生補充了春節、端午節和重陽節的更多習俗。同時,在師生會話過程中,教師很注意理答,對學生的回答能夠進行豐富且不著痕跡的修補,除了讓學生說出文中不同節日的date,activities,food,還啟發他們思考more activities,以及表達feelings,很好地挖掘了教材的留白處,發現了教學的生長點,實現了語言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每一個學生所特有的經驗,對其英語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魅力,其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眼睛不能只盯著知識結果,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作者系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