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堂是“對話”的課堂。“對話”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手段,更是閱讀教學的原則。基于單元主題的整體架構,建立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促成課堂從教師單一的知識傳授向師生間、師本間、生生間、生本間多維的對話方式的轉變。“對話”方式的運用,既觀照了學生心理安全場域的營造,又避免陷入文本偏“誠信”教育的說教,保留了語文課堂姓“語”的本真。
【關鍵詞】對話;單元主題;本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08-03
【作者簡介】陳蓉欣,江蘇省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江蘇無錫,214000),一級教師,無錫市語文教學新秀。
語文課堂是“對話”的課堂,是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文本、與作家之間的對話過程。著名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巴赫金曾說:“思想只有同他人別的思想發生重要的對話關系之后,才能開始自己的生活,亦即能形成、發展、尋找和更新自己的語言表現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對話”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手段,更是閱讀教學的原則。以“對話”為原則的閱讀教學,是從教師個體單一的知識傳授走向師生間共同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是追求生成性、創造性、個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學。
現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案例談談如何通過建立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培植相互間的信賴感,發展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教學背景】
《珍珠鳥》是蘇教版四上“誠實與信任”主題單元中的課文。圍繞主題,分別安排了講述人與人之間誠信的《誠實與信任》、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的《珍珠鳥》以及神話故事中的誠信故事《九色鹿》。前兩篇從正面直接告訴我們“以誠實贏得信任”“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后一篇告訴我們“失信的人,終將受到應有的懲罰”,編者意圖一目了然。
《珍珠鳥》一文暗藏“人”和“鳥”兩條線索,這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共進交織;教材內容淺顯易懂,學生閱讀基本沒有障礙,“如何開掘文本,使姓‘語文’課堂完成帶有顯性‘德育’色彩的誠信教育”成了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與需求,筆者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了兩輪提問:一是讀題后提問,二是讀過課文之后再提問。讀題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珍珠鳥長什么樣子?這是哪里來的珍珠鳥?它有什么習性?讀完課文之后再提的問題有:為什么“我”用吊蘭蒙蓋在鳥籠上?文中出現了3只珍珠鳥,為什么只重點寫小珍珠鳥?為什么說“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比較前后兩次的提問,筆者發現,第二次提問直指課文的重難點,學生不明白的這三個問題,指向兩個方面:1.珍珠鳥是怎樣的鳥?2.為什么說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于是,描寫“小珍珠鳥如何一步一步親近我”的這一小節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挖掘“鳥”這條暗線的教學價值成了筆者的教學目標。
【案例分析】
一、初讀文本——投影
“課文中寫了兩只珍珠鳥,讀完課文后請你們談談,珍珠鳥究竟是怎樣的鳥”這個問題,指向兩個方面,其一是課文對小珍珠鳥外形的描寫;其二是珍珠鳥的性格特點。
在自讀和教師的引導之下,大部分學生能輕而易舉地說出自己對珍珠鳥的第一印象:這是可愛的、漂亮的、有點膽小、有點調皮的鳥。
二、引進原文——立形
在學生對珍珠鳥形成基本印象之后,對珍珠鳥究竟是“膽大”還是“膽小”舉棋不定的時候,筆者引入了原文中的語段:“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大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
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珍珠鳥的天性膽小,再回到課文,他們就能找到寫鳥膽小的詞句。
三、文段對比——促思
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也是帶領學生進行思維攀巖的過程。攀巖經歷碰撞,冒險,過程就變得刺激,更能激發向上的斗志。課堂,也需要讓學生置身于思維的碰撞與冒險中,這樣他們會感到學習的樂趣。
當學生讀過原文更清晰直接的表達后,大腦中形成了“珍珠鳥天性膽小”的認識,這時筆者在ppt上投影出小珍珠鳥在“我”肩頭的圖片,讓學生對照板書的“膽小”和“肩頭睡”的圖片,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學生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怕人的鳥為什么不怕人了呢?”筆者順勢引導:“對呀,珍珠鳥是如何一步一步親近我的呢?”
四、細讀文本——明理
課文第四小節,從“時間變化、地點變化、行為變化”三個維度,細致描述了珍珠鳥一步一步親近“我”的過程。在試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理解這段描寫時,由于課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因此大部分學生的思緒呈現點狀,理解比較零散。后來,筆者就直接給出“時間、活動地點、活動行為”這三個維度的表格,讓學生在表格的輔助下去解讀小珍珠鳥親近人的過程。
五、心理補白——悟情
筆者感覺到僅僅利用文章表面文字來體會“人與鳥”之間的信賴還不夠豐滿、鮮活,學生始終是旁觀者,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活動中更應該有積極主動的思維開掘,這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知,形成自我價值取向。因此,對小鳥進行心理補白進入了筆者的教學。
當表格填寫完整,筆者問學生“從珍珠鳥活動地點看出它離我越來越——(近),從動作看出它和我越來越——(親)。
珍珠鳥親近“我”的過程就通過“梳理提煉——概括言說”顯現出來了。筆者繼續提問:“珍珠鳥一步一步接近我,應該有話想跟我說吧,那它會想什么、說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這只珍珠鳥,你在做這些活動的時候,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緊扣鳥的動作進行心理活動補白的教學環節,筆者安排了“仿—練—交流—改”的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生思緒萬千,欲罷不能。人人都有任務,人人都在為自己書寫,語言精彩,充滿了孩子氣息。
有的學生說:“呵呵,我在家門口轉來轉去的時候,主人倒不討厭,那么我就到屋里轉轉吧!”有的學生說:“哈哈,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的感覺真好!咦,這是什么?哦,是書柜。飛了半天,有點累了,那我就休息一下吧!”……
學生在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中,完全化身為珍珠鳥,不光寫出了鳥的心理活動,還將作者小心翼翼呵護小鳥的行為反應也添加了進去。雖然沒有顯性表達“信賴”二字,但是,學生在為珍珠鳥的代言中,已然沉醉在信賴創造出的美好境界中了。學生在與文本、珍珠鳥、作家的對話中,有了進一步的成長。
教師、學生、文本、作者間有效對話的教學,是讓學生從被動受教走向主動求知,讓學生感受信賴、提振自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