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8月,從小憧憬做教師的我從常州師范學校音樂班畢業(yè),回到我的母校——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工作。二十三年的時光,這所學校成了我成長的沃土!
音樂的音樂課
我的小學語文老師是溧陽市首位特級教師——賀振華,在他的引導下,我養(yǎng)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從小學一直到工作,我?guī)缀醢旬敃r能讀到的名著都讀了,盡管大都是囫圇吞棗。與此同時,大多年長的教師幾乎都是我的“長輩”。因此,最初的教學工作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除了教音樂,也常常教語文,還要參與學校大隊部工作……“萬金油”般的一段經歷,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讓我理所當然地成了學校重點培養(yǎng)的“好苗子”。
工作沒幾年,我就在溧陽市和常州市的音樂優(yōu)秀課、教學能手、基本功競賽等各種賽事中穿梭。語音、語調、演示、姿勢、設計、說課、活動、組織……一遍又一遍,推翻,重來!無論是一等獎,還是二等獎,我都感到非常充實,因為幾乎每堂課,至少對自己而言都是最好的,我堅信“音樂性是音樂課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在一次優(yōu)秀課評比活動中,我選擇的是蘇少版《音樂》二上《小寶寶睡著了》,借的班是一年級學生,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節(jié)課的教學基調卻是抒情柔美的。如何讓學生靜靜地聆聽、輕柔地演唱,充分感受搖籃曲的特點呢?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音樂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審美原則,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感受并體驗搖籃曲的風格特點。由于歌曲簡單,所以我在理解教材主題內涵的基礎上,重組了教材,將課題定為“搖籃曲”,教學內容包括唱搖籃曲、聽搖籃曲、創(chuàng)作搖籃曲,從聽、唱、創(chuàng)作三個維度讓學生感受并表現(xiàn)搖籃曲的風格特點。而在歌曲演唱中,我著力引導學生用速度、力度、音色的變化來表現(xiàn)歌曲的情緒和風格。這節(jié)課獲得了那屆比賽的一等獎第一名,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追求:享受音樂,即讓學生在音樂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我想,在音樂教育中,這種精神上的巨大滿足感會讓我們成為一名幸福的教師,唯有此,我們才能通過音樂讓學生也成為一名幸福的孩子。
我堅信,音樂課應以音樂為本,所以我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行動。這幾乎可以總結我第一個十年的音樂教學生涯。當然,我的堅持,也獲得了肯定,除了一次次站上領獎臺,我的典型課堂《賣報歌》還入選了《中小學音樂優(yōu)質課》系列電視教材,我也被評為溧陽市當時唯一的一名常州市級音樂學科帶頭人。
兒童的音樂課
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似乎有著天然的作品意識。音樂教師也不例外,再加上我對音樂性的獨特追求以及成功經歷,讓我對音準、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的和諧無法割舍,但讓我不能釋懷的是總是有些孩子始終找不著“調”。
我一直以為,音樂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學習音樂是要有天賦的,像那些始終找不著“調”的學生就不適合學習音樂。但我的一個學生——小周卻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小周不像其他孩子那么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讓他唱歌聲音總是低得聽不見,一首歌四個樂句起碼有三句是走調的。上課提問時他顯得尤為緊張,總希望不要點到自己的名字,如果被點到了,他也是一問三不知。總之,在我眼中,小周無疑是一個不適合學習音樂的孩子。
已經記不清是哪節(jié)音樂課了,教學內容是學習一首新歌曲,在教完歌曲后,我要求學生在教室中尋找能發(fā)出聲音的東西作為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在集體演奏時,我的眼睛不經意地滑過小周的臉,我一下子被他臉上的神采吸引住了,在音樂課上我從來沒有見過小周的眼睛能發(fā)出如此快樂的光芒。他用鉛筆敲擊文具盒作為打擊樂器,更讓我覺得驚奇的是他的節(jié)奏感出奇的好,穩(wěn)定感特別強。集體演奏結束后,我對學生說:“下面老師要請剛才伴奏最出色的一位同學來給我們的演唱伴奏。”孩子們的目光一下子投向了平時課上表現(xiàn)突出的那幾個學生身上。我特意看了一眼小周,發(fā)現(xiàn)他的頭又低了下去。當我喊到他名字的時候,同學們都發(fā)出了驚奇聲,大概都沒有想到老師所說的伴奏最出色的同學會是他,小周也愣住了,小臉漲得通紅。我微笑著對他說:“剛才你的表現(xiàn)很出色,現(xiàn)在你愿意為大家的演唱伴奏嗎?老師對你有信心。”小周遲疑地點了點頭。同學們的演唱開始了,小周的伴奏一開始聲音有些輕,眼睛不時地看我,我沖他微笑著點點頭,漸漸伴奏聲變得果斷堅定了,效果很好。對他的表現(xiàn),同學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也對小周提出了希望,希望他能擔任本班的小小伴奏員。也許正是這一次的鼓勵,引發(fā)了他之后的行為:音樂課上,小周變得主動了,不再總是低著頭,因為要給大家的演唱伴奏,所以學習歌曲時他積極多了。盡管唱歌仍然有些走調,但重要的是,小周在音樂課上變得快樂起來了。
小周的變化,讓我深深地反思了我以往“學習音樂是需要天賦的,有的孩子生來就不適合學習音樂”的觀念。對于音樂智能,加德納指出:“實際上任何人,只要聽覺敏銳,就都具有音樂的智能,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而已。”教育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原先有多聰明,而在于教師怎樣使學生變得聰明,在哪方面變得聰明。有的孩子音準特別好,有的孩子節(jié)奏感特別好,還有的孩子音樂的感受能力特別強,在音樂學習中,學生有極大的差異性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學習音樂的權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而不能只用傳統(tǒng)的評價觀看待學生,并據此對學生下定論。如果我當時沒有及時地發(fā)現(xiàn)小周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優(yōu)勢,沒有及時給予他表現(xiàn)的機會,沒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那他所偶爾綻放的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將被我扼殺,我會后悔一輩子的。
此后,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上,我都會和孩子們說這樣一番話:“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音樂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舞蹈家,而是為了讓音樂成為你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當你們開心時,你會想到聽音樂、去唱歌,讓音樂、歌聲傳遞你的快樂;當你們生氣、難過時,你也會想到音樂,在音樂聲中忘記你的煩惱,所以,嗓音條件不好,沒關系,你可以學音樂;節(jié)奏感不強,沒關系,你可以學音樂;音準很糟糕,沒關系,你也完全可以學音樂。讓音樂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我們學習音樂的目標。”
我常常陷入這樣的思考:面對每個獨具個性的學生,如何創(chuàng)造適合“他”的音樂課?
一次研究,我確立了新的理念——為每個兒童的音樂課。這不是對音樂性的否定,而是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音樂性,這就不只是我眼中的“音樂性”了。伴隨著理念的變革,隨之而來的是潛心的研究。我申報了常州市級課題《基于教為學服務的音樂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并開始醉心研究由怎么教轉向怎樣讓學生學,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一節(jié)音樂課的邏輯起點,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應該是學生音樂學習需求的研究者、學生音樂自主學習的服務者、學生音樂學習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者。
由于學生、教材和教師之間諸方面的差異,隨著學習的深入,各種矛盾也就顯現(xiàn)了出來:一是學生自己內部的情智矛盾,往往表現(xiàn)為不能很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心傾聽并幫助學生完善表達;二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智矛盾,例如:在蘇少版《音樂》二上歌曲《螢火蟲》的學習中,有的學生認為要用抒情柔美的聲音、稍慢的速度演唱,有的學生認為要用稍快的速度、活潑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用這兩種方式唱一唱,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兩種唱法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每個人的審美傾向性不同而已。最后引導學生將兩種唱法同時融入,讓歌曲呈現(xiàn)A(抒情)B(歡快)A(抒情)的小型舞臺劇的形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機敏的傾聽者,傾聽是完善協(xié)調、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
在研究中,我越來越覺得要把音樂課堂建立在傾聽與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呼應學生的召喚,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幫助,從而創(chuàng)造出適合兒童的音樂課。
我的音樂課
近年來,我所在的學校開始進行課程統(tǒng)整的研究,我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教齡的音樂教師經歷了一個陣痛的過程,但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我開始認識到:純正的學科性雖然突出了教學的邏輯性與連續(xù)性,體現(xiàn)了教學的專業(yè)性與結構性,并能讓學生快捷有效地獲取學科系統(tǒng)知識,但過于強調學科性往往會讓音樂學習過度分化,易使學習淪為零碎知識的記憶與背誦,并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后現(xiàn)代藝術教育主張:藝術不只是內在形式的探究,更是與社會文化等因素相關、與其他科目連接整合的。如此種種讓我不得不反思究竟何為音樂學習?我覺得適合兒童的音樂課要能滋養(yǎng)兒童的生長,其關鍵是強調通過兒童內在的力量起作用,其標志是每個兒童音樂生活經驗的相互關聯(lián)與改造。因為藝術是創(chuàng)作者將生活中所體驗的感動用各種形式記錄或表達出的整合體,因此統(tǒng)整是革新當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
現(xiàn)行的蘇少版《音樂》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內容更豐富,但教材僅是一種載體,教師也絕不是簡單刻板的教材執(zhí)教者。只有當教師具備統(tǒng)整“合適”的音樂素材的能力時,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通過“音樂”這個獨特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提升素養(yǎng)。
例如: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欣賞了湖北民歌《催咚催》(蘇教版《音樂》三下),對打麥號子這種民歌體裁有了初步的認知,到四年級又將學唱靖江民歌《打麥號子》(蘇少版《音樂》四上)。對于城市里的學生來說,號子是一種脫離其生活經驗的音樂形式,所以筆者對民間的“號子”做了大量的采風工作,錄制了原生態(tài)的“號子”演唱,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我還設計了以“打麥號子”為主題的音樂課程,讓學生從同主題的作品中感受獨特的音樂文化。
再如:以語文教材中的詩文和音樂教材中的古詩歌曲為素材開發(fā)的“古詩詞歌曲”課程,是將詩與音樂進行整合,詩本身就被認為是“帶有音樂性的思想”,詩的節(jié)奏感和清楚的尾韻和音樂非常相似,本身就具有“音樂美”,故而詩又被稱為“詩歌”。兩者整合,一方面對詩的學習感悟能讓學生對古詩詞歌曲的演唱更加飽滿到位,另一方面音樂中節(jié)奏的學習又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古詩詞的韻律美。這樣的統(tǒng)整教學,實現(xiàn)了讓學生用共同的美學觀點來比較相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藝術美。
在音樂的統(tǒng)整之路上,我深深感受到統(tǒng)整讓音樂學習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完整,并正朝著為了實現(xiàn)兒童、生活與音樂的完美統(tǒng)一,即“為生長的音樂學習”這個方向而奮進。
為生長的兒童音樂,基于兒童立場,突出音樂性與實踐性。統(tǒng)整的研究讓我堅信,為生長而學的兒童音樂課程賦予了“我”更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讓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必須堅持“我”的意義和理解,盡管艱難,但我找到了“我的音樂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
【個人檔案】
朱凌怡,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音樂教師,學生發(fā)展中心主任,高級教師,溧陽市優(yōu)秀教師,溧陽市朱凌怡名師成長工作室領銜人,常州市音樂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先后在《中國音樂教育》《兒童音樂》《江蘇教育》《江蘇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獲2014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一等獎,典型課堂《賣報歌》入選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小學音樂優(yōu)質課》系列電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