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拓展;教學空間;思維生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
留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反觀小學數學課堂,因為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往往追求流程設計的精細化,將課堂塞得滿滿的,留給學生的空間越來越狹小,正如一幅畫沒有留白一樣。教師教學時如果能有意識地在新知生發處、學生的思維生長處多一些留白,課堂往往能夠產生“未曾著墨處,自有勝境出”的韻味。
1.活用教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此,應該“用教材教”,教材要用活——在準確把握教材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進行靈活的處理,將教材改造成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觸發器。
(1)拓展教材例題空間
通常,教材上的知識有兩種存在形式——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包括概念、定理、法則、公式等,隱性知識包括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活動經驗等。通常,教學空間就隱藏在隱性知識中,需要教師去發掘,而教材例題就有著很大的拓展空間。
■
這是蘇教版一下“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單元的一個例題。在教學中,我對例題情境圖做了個“微創手術”——隱去了樹上的5個桃。
■
師:請小朋友猜一猜,樹上原來可能有多少個桃?
生1:樹上的桃都摘光了,原來有23個桃。
生2:可能有25個桃。
…………
師:原來樹上可能有22個桃嗎?
生3:不可能少于23個,否則就摘不到23個了。
生4:樹上最少有23個桃,如果樹上還有剩余的,那原來就可能有24個、25個……
師:那樹上原來究竟有多少個桃呢?我們知道已經摘了23個桃,還要知道什么,就可以求出原來有多少個桃了呢?
生5:只要知道樹上還剩多少個桃就可以了。
師(課件出示完整的情境圖):看!小猴和猴媽媽沒有摘完所有的桃,樹上還剩5個桃呢!小猴又動起了腦筋,它想,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呢?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
上述案例不囿于教材,改變例題情境圖的呈現方式,隱藏其中一個條件,讓學生理解要解決一個問題一般需要兩個相關聯的條件,自然而然就為學生播下了思維的種子。
(2)拓展教材習題空間
蘇教版三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單元有這樣一道復習題:
848÷4÷2 "848÷8
900÷2÷3 "900÷6
909÷3÷3 "909÷9
一位教師教學時,將第一組題改為848÷2÷2和848÷4,要求學生先計算并說一說發現了什么。有的學生說第一題的兩個除數2加起來正好是第二題的除數4,也有學生認為第一題的兩個除數2相乘的積才是第二題的除數4,大家產生了分歧。教師沒有直接評判誰對誰錯,而是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這組題中兩個除數相加或相乘都能得到第二題的除數,這兩條“規律”是不是在類似的除法算式中也存在呢?組織學生自己寫一些類似的算式,通過計算檢驗哪一條“規律”才是正確的。學生通過上述活動正確地理解了除法運算的性質之后,教師將第二組和第三組題改編后出示:900÷6=900÷□÷□,909÷3÷3=909÷□,讓學生用發現的規律填空。
一道看似簡單的練習題,稍加處理,就使課堂產生了立體感,呈現出了探究規律、感悟規律、運用規律的層次,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成為可能。
其實,二度開發教材已經成為教師的“常規套路”,例如替換情境、改變數據、調整順序等,這不只是為了使教學形式變得耳目一新,關鍵是要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真正發生變化。
2.上活新授課。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數學教學也應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新授課的教學能否一改平鋪直敘的方式,留下空間給學生以探索、體驗的樂趣呢?
教學蘇教版五上《認識公頃》,對于學生來說,公頃是個新的面積單位。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學生也有很多疑問和困惑,比如:為什么需要規定多個大小不一的面積單位?為什么面積單位(包括公頃)都用規定邊長的正方形來表示,而不用其他圖形呢?……解開這些謎團,學生的思維才會有質的提升。
(1)復習:課件出示“馬小虎的日記”——今天,我們一家人在1平方厘米的方桌上吃午飯,我一不小心把我1平方分米的門牙磕壞了,鮮血直流,媽媽趕緊掏出一塊4平方米的手帕,捂住我的嘴巴,爸爸抱起我向醫院跑去。(借助給日記改錯,喚醒舊知,復習已經認識的幾個面積單位)
(2)解惑:為什么面積單位都用規定邊長的正方形來表示?為什么要用幾個大小不同的面積單位?只用一個單位行不行?
(3)創造:如果要我們來發明一個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你會發明什么單位?你會規定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4)感受:在實際生活中,1公頃到底有多大?一起到我們熟悉的校園中去感受一下。(借助學校平面圖,直觀感受1公頃的大小)
兒童哲學專家楊茂秀教授在《好老師是自己找的》一書中指出:“當老師的人本身會是一個網,他是絲線做的,他也是許多小洞洞做的,他提供著知識的可能、智慧的沃土,他也讓學習者如風一般自由穿梭在許多小洞洞之間。”借用這個比方,好的課堂既有“絲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又有“小洞洞”——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空間。教師的教學立場決定了他的課堂有沒有空間,有多大的空間,而教學空間的大小又往往決定了課堂的格調和品位。兒童數學思維的發展需要空間,因為空間意味著自由,而自由意味著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