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珍珠鳥》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名作,選作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時,編者對其進行了刪節(jié)與修改,這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然而當我們堅持批判性思維,在“改”“刪”“減”等處深入揣摩、咀嚼時,這些“缺口”或“遺憾”,卻會刺激著我們在課堂與課程中更加追求獨立精神與自由人格,從而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入口”。
【關鍵詞】召喚結構;言語作品;教學入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10-02
【作者簡介】施萍一,江蘇省無錫市隆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01),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教學能手。
對經典修改與刪節(jié),小語界持否定態(tài)度的比較多。《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一書中,對“被刪節(jié)的經典”就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正版,反對‘山寨’”。
《珍珠鳥》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名作,這是名副其實的經典之作。原文選入《名家經典散文選》,冰心亦盛贊“這真是一篇敘事抒情的好散文”。選作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時,編者對其進行了刪節(jié)與修改。
一、“缺口”
翻開原文細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珍珠鳥》原文被“大變臉”!
課文的改編主要有三種形式。有文字的改動,比如結尾由“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改為“我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一聲呼喚: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將陳述語氣改成了反問語氣。有段落的合并,課文第三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分別是原文幾個段落的合并。然而,更多的是刪減,比較明顯的是在段落合并過程中,刪去了“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等多處“我”的反應,以及刪去“從中傳出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等對珍珠鳥叫聲、樣子的描寫。
浙教版卻是將《珍珠鳥》原文選入小學語文教材,閱讀教學中,將“我的反應”與“珍珠鳥”的具體活動一對比,鳥與人之間產生信賴的原因甚是了然。蘇教版這一課文改編形式,乍一讀,叫人困惑,課文真成了“山寨”;又讓人遺憾,編者對原文做如此的“手術”,無形中給課文留下了“缺口”。
二、“空白”
然而,一遍遍研讀課文與原文,思想的“火花”閃過腦際:作為言語作品的課文,本身具有“召喚結構”,存在著“意義空白點”“未定點”。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之一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種尋求連接缺失的無言邀請?!币环矫?,“空白”吸引、激發(fā)讀者想象、填充,“具體化”為具有邏輯性的意義;另一方面,“空白”又服從于作品完成部分,引導實現意義建構。編者給課文留下的“缺口”難道不是創(chuàng)造出了無言邀約的“空白”嗎?
“想象力”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能力,又是閱讀策略。課文第四小節(jié)具體描寫小珍珠鳥與“我”一步步親近的過程,大刀闊斧地刪去原文中鳥的活動與“我”的反應這一“顯性”的兩者呼應內容,卻保留了“隱性”的情感變化——“只在籠子四周活動”的警惕和害怕,在“屋里飛來飛去”的試探,“落在小桌上”的一步步挨近,“啄筆尖,啄手指”的友好。這么說來,編者刪改如同文中垂蔓蒙蓋鳥籠一樣,將顯露在外的情與因隱藏到了語言的“叢林”之中,教者就需要引導學生到逐漸變大的“活動范圍”以及逐漸親密的“動作表現”里去探索、猜想,學生才能有所悟,有所得,這樣的語文學習難道不是更有了探索性的意味嗎?
三、“入口”
缺口也好,空白也罷,無疑就是文字的邀約,原文的“原汁原味”,課文的“新鮮口感”,就藏在其中,找到“缺口”和“空白”,恰恰就找到了教學的“入口”。
原味在何處?就濃縮在文章開篇“真好!”單獨兩字構成的意義空白中,課文保留了原文與眾不同的這一開頭,以下為該部分的教學片段:
師:課文開頭第一句話,與眾不同,誰來讀?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真好!”你讀出了什么味道?
生:作者很喜歡珍珠鳥。
生:作者很開心。
生:作者很喜悅。
師:“喜悅”的“悅”字,豎心旁,你體會到是怎樣的一份喜歡呢?
生:喜歡到了心里,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歡。
師:還喜歡得怎么樣?
生:有一種想一蹦三尺高的感覺。
生:作者很激動,對這份禮物愛不釋手。
馮驥才在《趣說散文》中說:“散文最終只是寫一點感覺、一點情境、一點滋味罷了?!碑斎贿@“一點”往往令人深深難忘。開篇“真好!”兩個字,就是原文思想乃至情感領域的一個“入口”,課堂上學生輕輕淺淺地讀,讀得眼到,口到,心到,文章深藏的這一點滋味就慢慢地散發(fā)在課堂里了。
鮮味如何調制?對課文刪改后留下的“缺口”嚼一嚼,猜一猜,味道就出來了,以下為教學片段:
師:漸漸地,沒想到你落到我的小桌上,你怎么敢的?
生:剛才我在屋里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很調皮,你都沒有趕我。
生:我那么淘氣,可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所以我想跟你靠近些,看看你到底在做什么。
師:你是怎么“一點點挨近”的?
生:我先走半步,然后看看你的反應,見你沒有生氣,我就再走半步,你還是沒有動靜,我就再走幾步。
生:我一步步慢慢往前挪。走了一步,停下來,偏過頭看看你,你頭都沒有抬起來,我就又走一步,你還是只顧埋頭在寫東西,我覺得你根本不會管我,膽子就變大了。
生:我也想嘗嘗你的茶,經??吹侥愫?,到底是什么味道的?我先喝一小口,你也沒有來趕我走,還沖我笑笑,我覺得你挺和氣的,就大口大口地喝起來。
…………
正是刪去了直接的顯性描寫,“空間”與“動作”的語言特點與張力才得以彰顯。從教學片段來看,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效果正恰似蘇教版四上《一路花香》中破水罐用裂縫帶來“一路花香”的美好境界。“缺口”的善加利用,難道不是給予了課堂自由舒展的空間嗎?
蘇教版小學語文《珍珠鳥》一課的教學,作為一線教師,感受到了“經典”到“課文”變臉帶來的困惑;然而更深有感觸的是當我們堅持批判性思維,在“改”“刪”“減”等處深入揣摩、咀嚼時,這些“缺口”或“遺憾”卻會刺激著我們在課堂與課程中更加追求獨立精神與自由人格。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入口”,興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