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詮釋自己對文本、兒童及語文教學的理解,但在課堂中,必須做語文自己的事。“課堂”成為“語文”,需要抓住語文的“根”進行課程重構,圍繞核心素養養成進行語言實踐與表達,順應學生的語文學習,再現對話“在場”,從而實現為兒童語言的生長而教。
【關鍵詞】課程重構;語言實踐;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16-02
【作者簡介】田長青,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無錫,214101),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四位青年教師,以“同課異構”的方式來研討蘇教版四上《珍珠鳥》的教學。他們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了自己對文本、兒童及語文教學的理解,又不約而同地基于兒童語言的生長而教,基于文本主旨“信賴”的品悟而教,基于兒童生命的成長而教,可謂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對于我們課堂觀察者而言,語文課堂做語文自己的事,基于同一課文,讓“課堂”成為“語文”,需要關注哪些關鍵要素呢?
一、抓住語文的“根”進行課程重構
激發學生的“學”是課程重構的根本,而激發學生“學什么”則是課程重構的關鍵。“備課過程中,你們解讀出了哪些內容?”“你們做了怎樣的歸納與整理,從而確定教學內容與路徑的?”“你們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路徑是否恰當,有沒有需要調整和修改的地方?”“你們認為孩子讀了文章感興趣的是什么,不感興趣的是什么?已經懂了什么,還不懂的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四位老師都在自己的教學中給出了積極的回答。
首先找準“學什么”。老師們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重點段落第三、四自然段,并展開教學。如陳蓉欣老師饒有興致地圍繞“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和學生一起揣摩珍珠鳥外形的可愛,并體會作者“叫聲——小腦袋——樣子——身體”的寫作順序,激發了學生對珍珠鳥由衷的喜愛。的確,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也應該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會。施萍一老師則以引讀、賞讀的方式很快地切入,提出問題“這個小家伙和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展開了這一重點部分的研讀,教學直奔主題,重點突出。
其次思考“怎么學”。如何通過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抵達“信賴”的境界,老師們都“各顯神通”:陳蓉欣老師用表格梳理的方法清晰地理清了文本的脈絡,并引導學生想象小珍珠鳥的內心,進行寫話練習;施萍一老師先和學生一起找“小家伙和我之間發生的事”,再找出表示時間先后的詞串起來講述過程,然后展開即興采訪,讓學生揣摩小珍珠鳥內心的變化;周蕾珍老師引領學生找詞——活動地點變化的詞、動詞、表示次序的詞,從而感受到小珍珠鳥是逐步信賴“我”的。
行走在文字間,逐漸抵達“信賴”的曼妙境界,老師們招式不一,值得一提的是楊冬老師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整堂課,他以四個問題組織板塊:“為什么它叫珍珠鳥?”“這是一只怎樣的珍珠鳥?”“文中的我是怎么對待這只珍珠鳥的?”“馮驥才是個怎樣的人?”他富有創新的教學設計、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呈現出他對語文課堂的獨特思考,讓兒童過上生命成長的語文生活。
最后觀察學生“學得怎么樣”。陳蓉欣老師在教學生字“撥”時,注意與“拔”字相比較,并細致地指導:把“撥”上的小短豎拔掉就成了“拔”;同樣,楊冬老師指導了“似”的不同讀音與不同用法;周蕾珍老師的詞串教學很有特色,既是音行義的有效整合,又十分輕巧地引領學生開展了段意歸納的訓練,她及時的贊賞、激勵性的評價使得教學有情趣、顯扎實,和孩子一起漸達“信賴”深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關注到了《珍珠鳥》的原文,他們有的注重與選文進行比較,來揣摩遣詞造句的精準;有的拓展馮驥才的寫作背景及近況,來和學生探討“馮驥才是個怎樣的人”,將學生帶出精耕細作的“語文田野”,進入五彩斑斕的“母語生活”。
由此可見,抓住語文的“根”進行課程重構,就是突出語文學科的主干,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感悟,這樣,語文課堂才會呈現濃濃的語文味。
二、圍繞核心素養養成展開語言實踐與表達
“課堂”之所以成為“語文”,是因為課堂就是學生語言的實踐場,有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與空間。四位老師的課堂,均指向了學生的語言運用,也讓我們觸摸到了課堂語言運用的些許密碼。
一是尊重學生語言學習的規律。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比較關注文本的結構,都觀察到了“信賴”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都關注了發展順序、發展過程。如陳蓉欣老師讓學生想象寫話時,先播放“珍珠鳥起先只在籠子四周活動”的心理活動錄音,給了學生很好的寫話示范;施萍一老師基于文本的表達順序來引導學生揣摩珍珠鳥的內心,心路歷程在師生對話間得以較好地想象、還原;周蕾珍老師以一個詞的揣摩引出一類詞的尋找,讓孩子“讀得明白”。他們所構建的課堂很好地凸顯了“童心童趣”,換來了學生語言實踐寬松和諧的氛圍。
二是學生語言實踐的有效遷移。老師們有著強烈的學段意識、單元意識,因而他們解讀文本、呈現教學都十分注重語言實踐的遷移運用。陳蓉欣老師發現,《珍珠鳥》一文處于“誠信單元”中,教學既要關注“珍珠鳥是怎么一步步親近我的”,也要關注“我是怎么對待珍珠鳥的”,“信賴”是相互的;施萍一老師在第四自然段教學完畢后巧妙地尋找到了語言生長點“這小家伙會怎樣淘氣地陪伴我”,引導學生寫話練習,鞏固對動詞與連接詞的運用,在這樣巧妙設計的遷移實踐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升;周蕾珍老師的教學遷移了《李時珍夜宿古寺》的段意概括訓練,練習中著重號的使用,使學生得以鞏固習得。
三是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與表達。所謂“情動而辭發”,老師們努力地給學生創設讀后表達的機會,讓其暢所欲言,升華學習體會。楊冬老師以“我發現”的句式,讓學生思考“這個詞”“這句話”“這段話”寫得特別好的原因,讓學生在文本語言中涵泳、品悟。施萍一老師機智輕巧地采訪:“起先,你怎么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你怎么做的?”“漸漸地,你落到我的小桌上了,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在對話交流中仿佛就成了珍珠鳥,身心愉悅而妙語連珠。
當然,關注學生的語言實踐,課堂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確,如:“這是一只怎樣的鳥?”“你還發現了珍珠鳥的什么秘密?”“這么可愛的鳥是怎么信賴我的,從哪里可以看出?”這些問題讓學生難以回答,學生表達過程中也就難以實現思維、情感的整體提升。
三、順應學生的語文學習再現對話“在場”
面對這樣一篇經典課文,在觀察四位老師的教學之余,我也在不斷地思考:教學中怎樣“讓學生發現”而不局限于“讓學生知道”?學生能否最大限度地覺得自己就是小珍珠鳥,從而換位體驗更深的閱讀感受?讀進去了怎么讀出來?這就需要教學過程中開展真誠、民主、有助于語言生長的對話,以親近的方式漸達“信賴”深處,達成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水乳交融的“在場”境界。
首先,循著學生的閱讀體驗向前走。見過小鳥“落”嗎,體會到什么?“神氣十足地站”是怎么站,誰來演一演,有什么感受?“撞”是怎么回事,能調換順序嗎?讓學生感受到這小家伙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大,與“我”的距離越來越近,即籠子四周——屋里——小桌上。其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上“起先……隨后……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等詞語,說說小珍珠鳥是怎樣一步一步和我接近的。最后,教師要善于在學生似懂非懂處“引”,在漸入深處時“推”。師生換位體驗:“小家伙,‘我’沒有傷害你,你便怎么做呢?”“什么是挨近(師生做做動作)?為什么你要一點點挨近呢?”“小家伙,你還干了些什么呀?”“你怎么敢啄我的筆尖和手指?我撫一撫你細膩的絨毛,有什么感覺呀?”……層層深入,學生也就能夠走進語文學習的深處。
因此,唯有這樣的對話“在場”,學生才會有自由感,才會在課堂中建構你來我往的愉悅對話。這就需要教師以兒童的視角、“語用”發展的立場去解讀文本,體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找準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生長點,讓課堂因為精耕語言文字而充盈濃濃的“語文味”。同時,要在對話過程中讓兒童形成閱讀興趣,關鍵的文本處必須咬文嚼字、細嚼慢咽,向著學生的思維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