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課程也只有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才是真正扎根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才能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在課堂與課程的融合中,教師個人所擁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對學科教學目標達成的認識,以及由課堂走向課程的合適的路徑選擇就成為不可忽略的幾個要素,教師也只有很好地關注并科學地融合這幾個方面,課堂才能真正為建構課程服務,學生也才能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成長。
【關鍵詞】課堂;課程;語文思維;個人素養;精神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18-02
【作者簡介】武鳳霞,江蘇省無錫市南湖小學(江蘇無錫,214073),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華東師范大學周彬老師在《從“課堂”走向“課程”》一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老師,一位教過高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當兩個人都教高一的時候,后者比前者的教學業績好,甚至還好不少。但他的優勢在高二下學期就基本消失,進入高三后,前者的優勢逐步放大,直到高考中完勝后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教過高三的老師的回答非常耐人尋味:
“正是因為我教過高三,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學生三年也就學一門課程,到最后的高考也就是針對這門課程來命題的。既然學生三年只學一門課程,那就意味著學生在學這門課程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科知識都同等重要,有些學科知識本身不重要但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非常重要,有些學科知識是自身重要但掌握了對后續學習就沒有影響了,還有更多的學科知識自身不重要對學生后續學習也不重要,在課程中出現只是因為它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或者有利于學生理解那些更重要的學科知識而已。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科知識的每個知識點都教得很到位,而是根據學科知識點的重要程度和對學生后續學習支撐程度的不同,來安排自己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樣,教學有張有弛,學生學習起來自然也有張有弛;正是由于課堂教學有了針對性,所以學生高考時也有了有效性。至于那位年輕的老師,由于他缺少對學科課程的整體把握,他只能把教材上的每個知識點都認認真真地教,并要求學生掌握,表面上看起來是對課程和教材最忠實的執行,但正是這種看起來每個點都踩到了,但實際上既無重點又無難點的教學,本身就是對課程的誤解,所以新老師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p>
這也許只是個案,但那位高三老師的話語卻值得我們深思。在平時,我們更多要求老師要上好每一節課,要一課一得,要把握準本節課的知識學習點和能力訓練點,做到知識要掌握,能力訓練要到位,而很少有意識引導教師把一節課的教學和課程聯系起來。也許正是因為缺少了這樣的引導,才使得老師們語文教學沒有全局觀念,面對一篇文章中所蘊含的知識點、能力點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如何取舍,以至于很多老師的語文課面面俱到,學生的語文能力卻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因此被指責。可見,讓課堂教學服務于課程對于老師來說多么重要。
那么,制約教師從課堂走向課程的因素是什么?北京教育學院季平老師說:“課程是教學客觀存在的依據,教學是課程的實施過程。如果說教學是前臺,那么課程就是后臺。制約教師教學行為和效果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們經常抱怨的考試、評價、課程標準、教材、管理等客觀原因,即課程;另一方面是教師的主觀原因,如教師的理念、態度、知識水平和教學技巧等,即教師的素質。這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互動的。教師教的水平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其中也包含著對課程諸因素的認識。教師對課程的認識,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多處于自發的經驗狀態。”正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多基于經驗進行,所以,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課堂與課程的關系,以致出現只知道課堂不知道課程,或者把兩者混為一談的現象,帶領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走向課程的過程屬于盲人摸象,看到什么是什么,摸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學了十幾年語文的學生依然不會讀寫,依然不具備必要的語文素養。
那么,語文課堂在服務于語文課程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什么呢?
首先,教師心中應該有一個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結構圖,知道自己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習什么,知道每一個語文知識點在不同的學段中所處的位置,知道同一種知識在不同學段應該學習的程度。明晰了這些以后,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課程目標中的位置,教師也就做到心中有數了,教學中也就不會出現“不同的年級遇到相同的知識點只見循環不見提升”的問題了,學生的知識學習也就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呈梯級的遞增。
其次,教師心中還應該明確,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每一門學科都有極具學科特性的思維方法,語文也是一樣。什么是語文思維?冉正寶先生在《語文思維論》中是這樣定義的:“語文思維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漢語進行認識與表達、審美與創造、鑒別與吸收的思維活動中,借助于形象對語文對象展開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過程?!彪m然這一定義有些拗口,但仔細分析核心要義,應該是“運用漢語表達對語文對象的認識過程”,這一過程融合了閱讀、分析、提煉與創造,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正是忽略了語文思維這一最核心語文能力的培養,才出現了學生讀了許多文章依然不會寫作文,閱讀試卷做了很多份,訂正了很多次,再做一張仿佛剛才的指導又回歸于零這樣的痛心和無奈。所以,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教給學生面對問題思考的方法和步驟,指導學生學習如何抓住要點,組織語言,表達觀點。語文的思維就是在這樣的閱讀學習中一點點形成的。
再者,指導學生語文學習的路徑要正確?!罢n程”一詞從拉丁語延伸而來,意為“跑道”,課程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和能力的跑道。從課堂到課程也需要跑道,而且需要正確的跑道。實際上,一些老師給予學生的學習跑道是不正確的。朋友一個孩子讀高中三年級,成績優異,相對來說,生物是最弱的一門。孩子也奇怪,每一次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認真學習了,但是成績為什么一直不理想呢?于是,找到高中生物特級教師劉本舉老師為孩子補習功課。劉老師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發現,其課任老師交給他的學習方法是錯誤的,按照原來老師的方法,生物要多背誦,先記憶再通過做題來理解,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形成了一種習慣,遇到問題首先是從記憶中尋找答案。劉老師告訴我,這種學習方法是制約孩子成績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因為高中生物主要是理解、推理、分析,而不是記憶。我為孩子辛苦的學習感到悲哀,學習路徑錯了,十分的努力也難以換取良好的收成。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在我們抱怨學生學習效果不好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指導學生學習的路徑是不是正確呢?
最后,教師個人的素養要跟上。教材的編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內心里對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一定是做了最全面的考慮,關鍵是教師有沒有能力讀出一篇篇文章中所蘊含的獨特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如果教師個人的語文素養達不到,自己就不能發現,教學中就一定不會得到很好的呈現。教師的個人素養在教學中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教材解讀的能力上,這種能力在同課異構的時候得到了明確的呈現,素養高的教師總能抓住課文獨特的魅力引導學生學習。比如解讀蘇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很多老師都會抓住文章中第二至四自然段共同的總分結構讓學生學習體會,但是,江蘇省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張議勻老師卻在這樣醒目的結構中看到本課獨具的語言特色——語言的對稱,并以此為線索帶領學生閱讀。再如,蘇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這篇文章寫的是鄧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的場面,文章語言華麗,很多教師教學中一般抓住排比的句式運用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但是江蘇省特級教師張學青老師卻透過詩一樣的語言,剝離濃重的情感外殼,看到本課獨具特色的渲染、移情等修辭手法,讓學生感受文章寫作的美妙。所有這些精彩的教學設計無不和教師個人的語文素養密切相關。
所以,要想讓課堂真正服務于課程,教師要對本學科有充分的了解,明晰知識,選對路徑,提升素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一節節語文課的學習,建立起語文課程需要學生建立起來的知識鏈條,收獲良好的語文素養,從而讓語文真正為學生的靈魂塑造和精神培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