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需要用兒童的方式引導學生像參與游戲一樣主動投入生動發(fā)展。“童心語文”是游戲精神理念指導下的語文,主要觀點是:在教學立場上倡導“學為本”,以發(fā)現(xiàn)的樂趣吸引學生;在課堂形式上“巧轉化”,以活潑的形式貼近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要“探理趣”,以語文的視界引導學生。
【關鍵詞】游戲精神;小學語文;兒童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23-02
【作者簡介】顧麗芳,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常熟,215500),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一、學為本,以發(fā)現(xiàn)的樂趣吸引學生
游戲精神的重要特質就是人本性,即兒童本位。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語文學習當然不例外。中高年級的教師面對已經有一定識字量的學生,面對著早已翻看得爛熟的課文教材,怎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感覺好玩?即使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起點也都不是零。那種把學生的起點默認為白紙的按部就班的傳統(tǒng)教學從本質來看是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所致,不僅學生不喜歡,很多教師也不喜歡。教師一定要轉變學科立場,從重“教”的成人本位轉向——重“學”的兒童本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引導他們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同伴分享,引導先學者、優(yōu)秀者作為課堂資源,引導問題者、錯誤處作為教學價值點,在分享、碰撞的過程中達成目標,成就學生。
教學蘇教版六下《記金華的雙龍洞》,傳統(tǒng)課堂是教師按著課文的順序逐段引導品讀。以學為本的課堂則讓學生在課前先學,可以畫一畫雙龍洞游覽圖并概括外洞、孔隙、內洞各部分的特點。掌握學情之后,上課時先進行學情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能非常生動地畫出游覽圖,因此教師不必面面俱到逐段講述,選取代表性的游覽圖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以此替代教師逐段逐字的講讀。然后抓住個別學生將孔隙畫得特別高大的“錯圖”,組織點評錯誤原因,緊扣文本探究孔隙特點,在修改游覽圖的過程中領會作者通過“寫感受”表現(xiàn)空隙窄小的獨特表達,再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當堂練筆。這樣的課堂“學在教先”,充分地調動了學生作為“游戲主體”的積極性。雖然他們會花上比做普通的作業(yè)更多的自學時間,但是有目的的自學有如探險與發(fā)現(xiàn),上課就是展示與收獲——以一種游戲者的姿態(tài)在課堂上“玩”,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收獲反而豐富、扎實了。
二、巧轉化,用活潑的形式貼近學生
游戲精神在課堂上的體現(xiàn)最重要的標志是“轉化”。我以為教育藝術的全部內涵也在于“轉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艱為趣。有人說一個小學教師的教學難度毫不亞于一個高中甚至大學教師,所教知識的簡單不等于教育藝術的低下——“轉化”需要大智慧,這恰恰是游戲精神的核心要義。
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在不愛思考沒有游戲精神的教師眼中大同小異,無趣是對學生無聲的傷害。如果我們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是可以讓看似陳舊的內容煥發(fā)游戲的魅力的。比如,“辯一辯”。教學蘇教版四上《李時珍夜宿古寺》,讓學生先自學,你覺得李時珍苦不苦?分別選擇“苦”或者“不苦”,找句段作為自己觀點的理由,課堂上開展小小辯論賽。學生在爭論“苦”還是“不苦”的過程中,會在文本中走很多來回。辯論的過程就是品詞析句的過程。蘇教版四下《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同樣以“愛因斯坦偉大不偉大”展開辯論。辯論的結果往往平局,但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比如,“賽一賽”。教學蘇教版六上《安塞腰鼓》,就可以采用朗誦比賽的方式,讀段落,讀全文……各種賽讀,學生讀好了,讀得汗流浹背群情激昂了,比任何形式的講都更有效。比如,“仿一仿”。教學蘇教版六上《草原》,我就讓學生體會作者寫景語言的獨特,讓學生去掉里面聯(lián)想、想象的句子再讀,他們發(fā)現(xiàn)句子不生動了,“像甘蔗去掉了汁”。他們感受到有了想象的文字是多么獨特而奇妙。于是我請他們也來加上想象、聯(lián)想的句子來寫看到的景物,大半節(jié)課都在寫,卻寫得不亦樂乎!學生們說,原來寫文章也可以這樣有趣,像在“玩文字”!所有的這些轉化,都體現(xiàn)了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的舉重若輕,用游戲的包裝來呈現(xiàn)嚴肅的內容,學生沒有覺察智力活動之“苦”,反而不亦樂乎。
三、探理趣,以語文的視界引導學生
游戲精神不是玩世不恭,恰恰是用輕松來詮釋莊重。語文的莊重在于它特有的理趣,“童心語文”的價值所在是以語文的視界引渡學生,讓他們在理趣中識語文,讓他們在對課文的學習中看到語文的大世界。
1.陌生化:探究語言內在之“趣”。
好的游戲之所以魅力無窮,是因為它永遠有不可知性,對于一篇學生早就到手有的甚至已經能背誦的課文,如何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xiàn)在學生眼中的陌生化呢?教學蘇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勢》我引進了一段相同內容的報道,讓學生與課文對照。雖然報道的內容與課文完全一樣,但是課文比報道更具體、豐富。在我的引導下,學生以陌生化的視角重新審視教材,發(fā)現(xiàn)了教材與報道相異的很多地方:不僅對譚老師的描寫更為具體,還多了環(huán)境描寫,獲救的學生、老師和家長的語言,譚老師早上送女兒和上課的內容……從而深入到文字中去探究語言表達的密碼。有時我們往往對教材鉆得越深,將自己深深地陷進去,越不能跳將出來,連同自己的游戲精神一同被深埋在紛繁的言語細節(jié)中。
2.生長感:觸摸言語背后之“思”。
好玩的語文就是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經歷了真實的語言和心靈的成長。在學習了蘇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之后,有學生介紹了《農夫與蛇》的后續(xù)情節(jié):農夫臨死前聽到蛇說,“我是想報答你的救命之恩的,只是一時性急忘記了自己的牙齒有毒”。我讓學生說說這個新寓言的寓意。學生一下子說了9種寓意:“壞人做壞事總會找借口唬別人”“壞人還是有悔改之心的”“壞人即使做了好事,也會被誤認為做壞事”“蛇不可貌相”……大家你來我往不亦樂乎,引得一學生脫口而出“好玩!”要的就是這句話——語文課是一種由閱讀帶來的思維和語言的游戲。學生就是在這樣好玩的游戲中,觸摸到了言語背后的思想,這種思想帶來的生長感將會持久地作用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小事件,成為他童年的精神養(yǎng)料。
3.新鮮味:課內對于課外之“讓”。
不好玩的語文總是把學生熟知的東西反復地翻炒,缺失了“新鮮味”。游戲的高級階段應該鼓勵學生超越,可以試著闖闖更難的“關”,也可以玩玩升級版,游戲應該有一定的冒險性。“童心語文”的重要主張是課內學習要努力給課外閱讀“讓位”,不是弱化課內,而是將學生自然引向更新鮮更寬廣的課外世界。
首先,將教材做成一張深度的網頁使之更深刻。教學蘇教版五上《莫高窟》,我將《文化苦旅》中關于王道士糟蹋文物的一段文字,以及余秋雨憤恨交加的感慨讀給學生聽,不僅具體化了課文中“由于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的史實,更堅定了學生珍惜保護國家文物的信念。其次,將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讓教材更“鮮活”。教學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時,在學生體會了小說善于運用動作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方法的時候,我將《西游記》原著中描寫白骨精變作村姑、老嫗和老翁的外貌以及環(huán)境描寫的文字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在原著與課文的比較中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名著的魅力。再次,將教材之魚放歸閱讀之海,努力讓教材更“博大”。教學蘇教版四上《普羅米修斯盜火》,我引導學生開啟希臘神話閱讀的大門,不僅引入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原文內容豐富他們的感悟,而且在課文結束時留下懸念,為什么宙斯不把普羅米修斯殺害?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把學生從小課文引向大閱讀的世界。
語文課好不好玩,教師說了不算,要問學生。如果學生被教師每天的課堂深深吸引不想下課,不管課堂是活潑還是緊張,也不管是聽說還是讀寫;如果他們對課文、對語言文字有一種深深的熱愛與迷戀,他們愛讀愛寫、能讀會寫,這樣的語文一定不會不好玩。沒有游戲精神的語文也能活,那只是“存活”。而充滿游戲精神的語文,可以帶給學生有品質的語文生活,提升學科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