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已成為廣大教師的一種共識,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教師普遍關注但又難以有效解決的問題。基于調查研究佐證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借助“手指上的閱讀”這一豐富多彩的閱讀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素養。
【關鍵字】多樣化成果展示;閱讀素養;手指技能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30-03
【作者簡介】1.陳志峰,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江蘇泰州,225500),一級教師,泰州市骨干教師;2.沈小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江蘇泰州,225500),一級教師,泰州市骨干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作為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教師一般通過哪些方式指導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學生對教師的指導方式是否認可?現有的指導方式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有沒有促進作用?
筆者通過兩年的探索,開展了以“手指上的閱讀”為主題的校本研究。所謂“手指上的閱讀”就是將兒童的課外閱讀與手指創作、技能展示相結合,通過繪畫、做手工、剪紙、表演等更多的表現方式來展示閱讀成果。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成果展示方式的現狀分析
1.教師指導模式化。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讀課外書時都會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形式來展示課外閱讀成果,而且不同年段的教師選擇的方式也有所側重。低年級教師選擇的方式一般是讓學生講述,把讀過的內容講給父母、同伴或教師聽;中年級教師大多數選擇讓學生摘抄、背誦等方式;到了高年級,大多數教師的方式仍然是讓學生摘抄、背誦,只是由原來的幾個詞語、幾句話變成了一段話或一篇短文,少數教師會選擇讓學生寫讀后感。縱觀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成果基本局限在“說”和“寫”這兩個方面。很少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畫、做、演等其他方式來展示課外閱讀成果。
2.學生追求多樣化。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還發現學生對教師要求的講述、背誦、摘抄、寫讀后感等檢查方式認同度并不高。喜歡講述、摘抄、背誦的學生只是各班少部分語言表達能力強、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尖子生”。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這里的其他方式主要包括手工、剪紙、畫畫、表演等。
3.閱讀興趣被壓制。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下降,特別是進入三、四年級后,喜歡讀書的學生從一、二年級的92%一下子下降到68%。學生不喜歡閱讀的原因絕大多數指向“不喜歡老師布置的閱讀作業”“沒有自主選擇閱讀展示形式的權利”等。
二、閱讀成果展示方式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
不同的閱讀成果展示方式是否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在四年級3個班開展了實驗:一班學生以傳統的摘抄、背誦等方式來展示閱讀成果;二班學生只讀書,不需要展示任何成果;三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從摘抄、背誦、手工、實驗、剪貼、表演、種植、飼養等多種方式中任選一種進行展示。
實驗結果發現:不同的閱讀成果展示形式,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有著較大的影響。不需要展示閱讀成果的實驗班雖然學生的閱讀興趣較濃厚,但閱讀能力沒有明顯提高,大多數學生處于淺閱讀層次;形式豐富的成果展示方式無論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是閱讀能力都有明顯的激勵作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特別是對書中某一人物或情節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班級閱讀氛圍濃厚。
三、玩轉手指,讓“悅讀”歸來
四年級3個班級的實驗取得了預期效果后,筆者在全校開展了展示學生多樣化閱讀成果的課題研究。因為學生喜歡的閱讀成果展示形式大多數與手指技能聯系在一起,所以稱為“手指上的閱讀”。
1.操作指南。
“手指上的閱讀”一般通過以下形式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繪畫、剪紙、捏橡皮泥、手工拼貼、表演、演奏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也包括傳統的摘抄、寫讀后感等。根據作品的難易程度,可以個人獨立制作,也可以選擇與親人、伙伴、教師合作完成。
“手指上的閱讀”根據作品表現形式和個人審美需要,可以選擇以下一種或多種材料:各種紙類、布線類、廢舊物品、生活用品等。
2.年段目標。
低年級一般以模仿為主。學生可以對照書本中的插畫,通過仿影、臨摹、拼貼等形式再現人物形象或特定的場景;中年級學生則通過自己喜愛的“手指上的閱讀”形式反映自己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高年級則提倡學生以系列作品的形式來再現故事情節或展示自己對整本書的理解。
3.基本課型。
“手指上的閱讀”一般流程:讀—做—說—評—讀,基本課型為:
指導實踐課:在學生初步閱讀后,教師指導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和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恰當的成果展示形式。如果需要,可以將選擇同一人物或同一場景的學生組成若干小組,以便比較不同的展示形式對閱讀內容的呈現效果。
交流展評課:學生根據展示成果介紹閱讀的文本內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及為什么選擇這種形式進行展示,同時開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評價的方向側重閱讀理解和感悟,如果展評作品偏離了閱讀內容所表現的意思、意境,需要進行“再次閱讀”,以便糾偏。
四、讓“悅讀”滋養童年
1.多樣展示,激發閱讀興趣。
兒童的多樣性決定了教育不可能讓所有的兒童都喜歡同一種學習方式,閱讀同樣如此。兒童將手指上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閱讀交流再不是少數孩子的“專利”,大家都可以憑借一“手”之長擁有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
以下是一節五年級的“手指閱讀交流課”,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水滸傳》這本書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生1:我喜歡畫畫,所以畫出了《水滸傳》里的12個人物形象,畫每個人時我都會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動。
生2:《水滸傳》里我最容易把李逵和魯智深搞混淆了,這次我通過貼畫把他們兩人做出來了。魯智深的光頭是用蛋殼拼成的,看上去光溜溜的。李逵長滿了胡子,我就到理發店找了一些頭發粘了上去,做完后再也不會張冠李戴了。
…………
接著,人物剪紙、手抄報、十字繡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不斷呈現,就連平時讀書筆記一點都不會寫的小張也即興用鋼琴彈奏了《水滸傳》電視主題曲《好漢歌》,贏得了滿堂喝彩。
“手指上的閱讀”為兒童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形式,他們從眾多的選項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那一種”,于是讀書不再成為負擔。相反,由于閱讀與兒童的個人特長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展示閱讀成果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時,兒童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了。
2.重拾文本,提高閱讀能力。
摘抄或寫讀后感等方式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只是一次機械的文字搬運或無病呻吟。而通過“手指作品”等形式再現文本內容時,學生需要重拾文本,還原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等。那些定格在兒童頭腦中的一幅幅“作品”是兒童內化之后的重構。這種切己體察、真誠互動的過程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閱讀的效果取決于讀者在閱讀上花了多少努力與技巧。一般來說,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1]實踐證明,有些“手指上的閱讀”作品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了摘抄、背誦等,而且由于主動投入和興趣注入,長此以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3.伙伴推薦,形成閱讀圈子。
進入小學階段后,伙伴和教師成了孩子的兩個“重要他人”,影響著兒童對自我的認識。因此,伙伴的所作所為往往會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在選擇閱讀書籍方面,兒童一方面在看“教師讓我讀什么”,同時也在關注“同伴在讀什么”。
“手指上的閱讀”向兒童展示的都是同伴閱讀后的作品,這些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比打印的海報宣傳畫更容易讓他們主動閱讀。在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學生之間常常會自發地建立閱讀“圈子”,“圈子”成員中的每個人都迫切希望別人閱讀自己讀過的書籍,于是經常通過“手指作品”相互推薦,他們推薦別人閱讀的理由很簡單:能有一個共同交流的對象。由此可見,伙伴的推薦更能讓兒童主動交流閱讀感悟。
4.增加緩沖,降低閱讀難度。
小學低年段是“幼小銜接”的一個特殊過渡期,也是兒童由圖畫閱讀向文字閱讀過渡的緩沖帶。“手指上的閱讀”正是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住這一特殊時間節點,讓閱讀的種子在低年級慢慢生長。
以下是一年級的兩位教師圍繞《寓言故事》這本書為學生制定的不同的暑期讀書要求:
師1:自己拼讀故事,看完后能夠把故事講給家人聽;在家長的指導下畫出一些揭示道理的句子并背誦;每天摘抄文中的好詞4個,并能學會用這些詞語說話。
師2:采取親子共讀的方式讀完故事;選取喜歡的人物形象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和家人演一演你最感興趣的故事;還可以用其他你喜歡的方式來反映自己的讀書成果。
如果教師把閱讀當成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的工具,那么他指導閱讀的著力點就會過早地放在提高說話、寫作等能力上,這種帶有功利色彩的閱讀指導扼殺了兒童的閱讀天性。而改變“背”“抄”“說”的方式,站在兒童立場上,充分發揮兒童“玩”“做”“畫”“演”的天性,那么他們的閱讀就會通過這個緩沖帶從圖畫閱讀自然滑行到文字閱讀。
5.享受童年,明確閱讀方向。
“春天不是讀書天:書里流連,非呆即癲。”[2]陶行知先生的小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告訴我們,只有引導兒童閱讀大自然這本“活書”,成為“自然之子”,才能享受童年的樂趣。“手指上的閱讀”強調的正是“先讀書,后種樹”式的栽植、“先讀書,后畫書”式的涂鴉、“先讀書,后驗書”式的考證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與實踐相結合,兒童在閱讀中感悟生活,凈化心靈;在實踐中享受童年,釋放天性,不再“圈養”于書本之中。這在眾多偉人的童年里都有成功的案例:愛迪生小時候也很愛讀書,但他有一種將書本知識或別人的話付諸實踐的本能;大文豪魯迅小時候也并非泡在書中,他喜歡種花,在花旁插上竹簽,寫上花名。[3]這與盧梭主張的“12歲以前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于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使其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煉”[4]這一理念不謀而合。
“手指上的閱讀”是促進兒童綠色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憑借閱讀他們發展了自己的特長,讓生命煥發出了另外一種精彩。在將閱讀內容轉化為手指藝術的過程中,兒童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等一系列的“閱讀副產品”的作用更不可忽視,從這個角度來看,“手指上的閱讀”就不僅僅是閱讀了,它成了滋養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謝華良.世界偉人的兒童時代——魯迅[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
[4]盧梭.愛彌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二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