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英語學習的目的之一是交際,因此,對話是英語教學的常見形式。在對話教學中,拓展訓練是教師常用的手段,然而,在拓展中,教師常常會出現脫離目標,重語言操練輕交際練習,重情境開拓輕內容挖掘的誤區,為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從目標、對話、素材等方面尋求對策。
【關鍵詞】對話教學;拓展環節;差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45-03
【作者簡介】黃婷,江蘇省揚州育才實驗學校(江蘇揚州,225000),一級教師。
對話教學是目前我國小學英語課堂中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對話教學以學生為本,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對話的拓展訓練是對話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既能反映出學生對對話知識的運用水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然而,筆者發現在這個環節中,很多教師在理解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游離于課堂目標語之外,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案例1】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中的Story time版塊。
本課,授課教師拓展環節的步驟如下:
1.讓學生了解更多職業名稱。課件展示多種職業圖片,除了書本上的職業之外,還增加了policewoman,
fireman,engineer,astronaut,pilot,singer,dancer等。
2.學生說說自己的理想職業。
S1:I want to be a cooker.I can make a lot of food.
S2:I want to be a fireman.I can help people.
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提示,介紹自己的父母。
He/She is .... He/She has .... He/She is a ....
He/She likes .... He/She can ... well.I love my ....
從案例1可以看出,教師有一定的語言知識拓展和語言技能拓展的意識,但在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職業時,教師所拓展的語言內容并非基于原有的文本材料,語言活動已經脫離了本節課的目標語,即What does ... do?He/She is a .... 其次,案例1中的幾個語言活動,雖然情境比較真實,也能貼近學生生活,但是這些活動并沒有體現本課對話教學的課型特點,詢問他人職業這個語言功能并沒有在拓展環節中得以體現。因此,筆者認為這樣的拓展活動過于盲目,學生對文本重點知識的學習并沒有達到鞏固和創新運用的程度,教師也無法從活動中檢測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效果,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未真正達成,課堂教學的效益也大大降低。
對策:聚焦目標語,提高課堂效率
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每節課都包含著一定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因此,只有保證學生熟練掌握本課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點,學生才能熟練地運用所學語言。
針對案例1,筆者進行了如下調整:
1.讓學生了解更多職業名稱,同案例1。
2.學生讀句子,猜謎語。
(1)Jack works in a school.He teaches English.What does he do?(He’s a teacher.)
(2)My uncle makes a lot of nice food in a restaurant.What does she do?(He’s a cooks.)
(3)Ms Ma makes clothes in a factory.She works from 7 in the morning to 6 in the evening.(She’s a worker.)
(4)Lucy waters trees and flowers every day.Sometimes she feeds(喂) ducks,chickens and pigs.What does she do?(She’s a farmer.)
(5)Mr Brown is tall and strong.He can put out the fire and help people.He usually eats and sleeps in a firehouse.(He’s a fireman.)
3.學生兩人一組,根據所給句型結構交流家庭成員的信息。(事先帶了家人、朋友或親戚的照片。)
A:Hello!This is my family photo/friend’s photo.
B:Who’s he/she?
A:He’s/She’s my ....
B:What does he/she do?
A:He/she is a ... He/She ....
兩兩對話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對話內容進行提問,檢測全班學生是否認真傾聽,如:What does S1’s father do? Is his/her ... a/an...?
對比案例1和調整后的案例,筆者認為后者能夠緊緊圍繞本節課的目標語What does he/she do?He/She is a/an ...而展開,層層遞進,既有“保底”要求,又有提升目標。這些語言活動讓學生多角度地運用目標語,從而實現語言對話的整體輸出,提高了學生聽、說、讀的語言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在對話教學的拓展環節中目標語的使用一定要有層次性、多樣性,且需要重復出現,以確保課堂的實效。
誤區二:止步于語言形式的操練,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案例2】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5 At home 中的Story time版塊。
教師在這節課的拓展環節中出示了一首小詩,學生兩人一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補全或自由創編。
Where,where,where’s the ?/Here,here,in the ./Where,where,where are the
?/There,there,in the ,on the
./Where,where,where’s the ?/Sorry,sorry,I don’t know./ Oh,oh,in the .
拓展活動的設置應基于課文、源于課文,但更應該高于課文、廣于課文、深于課文、活于課文。從案例2的設計形式與設計意圖來看,教師讓學生補全小詩,這個活動實際上是對課文的簡單復述,仍然止步于對文本目標語形式的機械操練,沒有真正體現對話的功能性和交際性,也沒有實現語言的拓展運用;其次從學生的語言能力來看,該活動中教師的控制性過強,學生的輸出過于整齊劃一,即使可以自由創編,也僅僅局限在對物品和房間名稱等單詞的替換層面上,學生缺少個性化表達的空間,長期下去學生的話語思維會變得僵化,語用能力發展滯后。
對策:創設有效語境,凸顯對話功能
教師在進行對話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外,更應引導、鼓勵學生將所學語言運用于實際生活,充分彰顯語言的交際功能。
針對案例2,筆者認為應進行如下調整:
1.延續文本,增加Dad這一角色,同時創設Dad在家中找東西并尋求Su Yang,Su Hai幫助的情節。
T:In the evening,Dad comes home.But he can’t find his things.He needs help.What will he say?(課件呈現爸爸想要找的T恤,書和鞋。)
S1:Where’s my blue T-shirt?
S2:Where are my books?
S3:Where are my brown shoes?
2.學生閱讀Mum,Su Hai和Su Yang的提示語(提示語為下文S2,S4,S6所讀的部分),猜出每個人所提示的物品。
3.學生扮演角色猜答物品的位置。
S1:Where’s my T-shirt?
S2:It’s in the bathroom,behind the door.
S3:Where are my books?
S4:They are in the living room,on the table.
S5:Where are my shoes?
S6:They’re in your bedroom,under the bed.
4.學生四人一組,模仿課文分角色創編對話,可以用教師所給的圖片(見圖1),也可以自由想象。
圖1 提示圖片
拓展環節要為學生提供語言知識實際運用、語言技能逐步養成的機會與空間。在這個調整后的拓展環節中,教師在原有文本情境的基礎上創設新語境,即將文本對話中兩個孩子找東西的情境延伸到爸爸晚上回家找東西的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用語言做事情”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謎語幫助爸爸找到物品所在的位置,然后嘗試以文本中尋找物品的對話為語言輸出的范本,以幫助爸爸尋找物品的對話作為語言輸出的支架,最終以小組表演作為整體輸出活動。在整個拓展活動中,學生能夠依托文本主情境,積極思維,發揮想象,仿照對話形式進行個性化、有意義的表達,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誤區三:局限于語用情境的開拓,忽視了語言內容的拓展
【案例3】外研社版《新標準英語》第三冊Module 8 Unit 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這個單元的重點句型是How do you go to ...?I go to ... by .... How about ...?He/She goes to ... by ....在這個單元的第二課時中,通過復習,學生應能更加熟練、流利地使用這些語句詢問并介紹他人的出行方式。
這節課,授課教師是這樣拓展的:
1.教師課前讓學生制作一張自己及家人上學、上班出行方式的poster,課堂上學生拿出來交流。
S1: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2:I go to school by ....
S1:How about you father/mother?
S2:He/She goes to work by ....
2.學生向教師提問,教師介紹自己的poster。
S1:How do you go to school,Miss Liu?
S2:How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
S3:...
T:Look,this is my poster! I go to school by e-bike.My father goes to work by bus.But my mother goes to work on foot.
3.學生模仿教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poster。
案例3中,教師創設了交流poster這樣一個新語境,且這個語境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同桌之間用所學語句進行交流;第二層次是學生向教師提問。這樣的語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單元的重點句型。但筆者也認為該活動只是實現了情境的拓展,整個語言任務還只是停留在運用教材本身幾個固定語句的層面上,語言內容過于貧乏,缺少新知與舊知的融會貫通,同時也缺少對新內容的創造性運用。學生的語言思維在這樣的活動中受到了束縛,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不到差異性的發展。
對策:豐富對話素材,優化語言輸出
在對話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教師應考慮哪些是學生需要落實的基本目標,同時也要思考如何給學生拓展和發散的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案例3是對話教學的第二課時,教師可提高要求,拓展素材,讓學生將這些句型組織起來以語段的形式加以反饋。該教師通過幾輪磨課,對這個環節進行了重新調整。
1.教師引導學生兩兩合作,用該單元的重點句型,以問答形式交流彼此出行的海報。
2.以即將到來的假期為話題,教師呈現多個旅游城市的照片,和學生一起討論假期出行計劃。
T:Holiday is coming.Where are you going?
S:I’m going to Shanghai/Nanjing/Dalian. (教師在中國地圖中標注出學生所說的城市位置。)
T:Do you want to know my trip plan?(給出關鍵詞Where?How?引導學生提問。)
S1:Where are you going?
T:I’m going to Kunming.
S2:How do you go to Kunming?
T:I go to Kunming by plane.(教師在地圖上畫出簡單的飛行路線圖。)
3.學生兩兩合作交流自己及教師的假期出行計劃和交通方式。
作為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最主要的是挖深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想得更多、說得更多。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結合即將到來的元旦假期,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對話拓展環節。學生之間互相分享了自己新年旅行的目的地,交流了自己選擇的交通方式,這些交流互動都是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的,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這樣的對話拓展活動,不僅保證了學生對本課語言知識點和語言技能的熟練掌握,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語用體驗,優化了語言輸出。
新課程對教師設計英語對話教學中的拓展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緊密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拓展,從學生語言能力的差異特點出發,創設真實、有效的語境,并為學生提供更多語用練習的平臺,從而促進每個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