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程序的設計與編寫已經進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但是像Scratch這樣的程序課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程序思想而非程序本身。教學中,可用框架式的課堂結構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思維,在結構填充中生成程序,最終實現程序技能的主動建構。
【關鍵詞】Scratch程序教學;框架課堂;程序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48-02
【作者簡介】胡衛俊,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2),一級教師。
“框架”與“磚混”是兩種不同的建筑方式。“框架”結構的建筑,全部力都由梁、板、柱承擔,磚墻只起填充作用。“磚混”結構則是指由磚墻起承重作用,而混凝土柱只是構造柱,只起增大整體剛度的作用。以此觀之,我們也可以把信息技術中的程序教學分成兩種,一種是“磚混”課堂;另一種是“框架”課堂。本文將結合蘇科版《小學信息技術(2013版)》四年級《小丑演出》一課,對“磚混”課堂與“框架”課堂進行闡述。
一、“磚混”還是“框架”?
“磚混”課堂最大的特點是層層遞進、實實在在。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能缺少一個環節和一個知識點,否則就無法理解和掌握后續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中,需要緊抓教材和任務,否則便無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學生雖能按照書本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操作,但卻沒有思維的參與,課后哪怕想重復類似的程序都很困難。層層堆積的“磚混”式課堂無法體現學生思維主體和學習主體的地位,而我們的理想是“用結構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影響程序”。
“框架”的課堂,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形成程序的完整結構,在由外而內、由整體到局部的思維過程中,發展兒童的思維,這種課堂注重的是結構化的程序思想,弱化的是具體的程序編寫過程。因此,實現程序課堂理想教學效果的途徑是學生要形成框架式的結構思維方式,有了結構的認識也就有了程序整體的認知和把握,再在此基礎上實現程序的完整性和嚴謹性就容易多了。最后,再通過學生的思維方式影響程序的靈活與個性。
二、找尋“框架”課堂的要件
框架的課堂有三大要件:構件、節點和墻體。
“構件”是框架的基礎,就像建筑上的梁、柱、板。課堂的“構件”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源于課程標準。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和《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對Scratch這樣的程序課程提出“要認識算法、了解三種程序結構”的要求。因此,算法和程序結構也就成了“框架”課堂的基本“構件”。
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程序,可以弱化算法的概念和順序、分支、循環三種結構。但結構化的模塊思想學生需要有初步的認識,這樣才能為下面技能的掌握做好體系上的鋪墊。
“節點”是整個結構體系的樞紐,它要有足夠的強度,以抵抗相鄰構件間的荷載。程序課堂中的算法構件、結構構件間的樞紐就是教材內容。因此,合理地組織教材內容會讓課堂中的各個構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實現整體架構的目的。程序設計的內容比較獨立和分散,學生很難將知識進行歸納和貫穿。這就要教師在課堂中“穿針引線”,幫助學生架構起自己的知識和方法體系。
“墻體”是框架的補充。那么,課堂中什么元素可以作為“墻體”呢?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是千變萬化的,在相對固定的框架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設計和搭建“墻體”,一定會讓整個程序豐富多彩。
三、建構“框架”,生成程序思維
(一)確立“構件”,分析結構
1.橫向分析,符合結構意識。
教學中,教師要細化教學目標,準確地抓住教學重點。《小丑演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按鍵對角色的控制,而不是占教材很大篇幅的演出動作。課堂中,要先讓學生了解小丑是如何演出的(即按鍵控制),再用造型切換的方式讓他們自主設計演出動作或模仿書本上的動作,最后,通過作品交流和學生互評,完善表演技巧和動作設定。整個課堂可以形容為從大到小(從結構認知到細節處理)、由淺入深(從一個結構模塊的完成衍生到多個按鍵動作的完成)、由已知到未知(從自主動作設計到規定動作設計)。
如果只是讓學生按照書本上的步驟操作,或者只關注具體的演出動作,則整個課堂完全體現不出兒童的主體學習地位,學生也根本實現不了知識的主動建構。
2.縱向整合,切合結構特征。
《小丑演出》一課的內容較多,1個課時難以消化。如果結合學生之前的學習需求:小貓(包括其他角色)在移動時腿能動該多好啊!并將這樣的需求引入造型切換,然后利用1個課時,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實現更多的造型切換、角色切換和背影切換,將會為第二課時的小丑演出打下很好的基礎,并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不僅調動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自主建構了知識體系。
(二)優化“節點”,形成架構
1.基于問題策略,分析過程。
將問題或問題鏈引入課堂,營造出問題解決的環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課堂環境。問題可以從生活中來、從情境來、從任務實踐中來,學生可在層層推進、翻轉倒推的過程中實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如:學生在操作小丑演出后,提問:你是如何控制小丑演出的?(按鍵)用到了哪幾個按鍵?(上下左右)什么控件可以設定不同按鍵呢?(示范操作,板書結構)你能用這個控件實現小丑的演出嗎?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可以輕松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在問題的分析過程中,程序的完整結構會自然地形成。有了結構的認知,程序的填寫就會簡單很多。
2.借助流程導圖,形成結構。
流程圖是程序設計的基礎,小學階段雖然沒有提出明確的流程圖要求,但是它對于學生理解程序結構,順利地完成程序編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課堂上“圖”不能少。本課的結構很明確:開始過程、向上鍵、向下鍵、左移鍵、右移鍵、結束過程。學生只有在清晰了解結構的基礎上才能理解程序的本質,才不會出現死記硬背程序的情況。如:“雙手倒立”,通過師生協作逐步分解,完成流程圖。這樣的順序結構流程圖讓學生一目了然(見右圖),以后還會涉及分支結構、循環結構。有了這樣的流程結構,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相信會出現很多優秀的作品。
(三)搭建“墻體”,創生程序
1.激發經驗,完善程序。
在結構認知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學生本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完善程序。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實踐空間,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程序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畏難心理,在預習《小丑演出》時,看到最終的程序腳本,大多數學生會感覺程序太長、太復雜,容易產生畏懼感。在師生交流了解程序總體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順序結構流程導圖,學生會很容易理解先怎么樣、后怎么樣。自主完善程序后學生會發現:原來我編寫的程序比書上的還要長、還要復雜啊!
2.探析生活,拓展程序。
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自主探究、生生互助的形式完成課堂任務后,教師可拋出這樣的問題,如:你玩的游戲中哪些是用按鍵控制的?生活中有按鍵控制的現象嗎?這些問題很容易勾起學生的回憶,給他們充分的時間,他們定能做出好作品。程序課堂的設計和組織要從大處著手、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著手,用框架結構的方式由表及里、由外到內地引導學生形成由面到點的學習策略,使學生不僅掌握技能,更掌握方法。
“磚混”的課堂和“框架”的課堂沒有絕對的孰好孰壞。“磚混”課堂有它層層遞進、穩步扎實的優點,“框架”課堂也有它在細節處理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互補二者的不足,用我們的智慧營造出學生的主體課堂。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