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在課外閱讀全面振興的今天,如何把課外閱讀向縱深處推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重視。對于小學生課外閱讀而言,能否向縱深處推進,其關鍵就是要解決好四個問題,那就是:書從何來?時間從何來?課外閱讀的授課形式如何創新?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何維持?課外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語文學習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走著走著,花兒就開了。
【關鍵詞】課外閱讀;整體推進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50-02
【作者簡介】郭學萍,南京市鼓樓區第二實驗小學(南京,210028)副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全國課題實驗研究先進工作者,2014年度“‘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
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到遠方,教師和家長帶兒童到達不了的地方,書可以帶他們到達。書海無涯,舟楫安在?在課外閱讀向縱深處推進的今天,不僅需要曠日持久的熱情,更需要科學理性的思考。
問題1:書從何來?
書從何來?這是課外閱讀活動能否向縱深處推進的一個前提性條件。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任務,就是開渠、引流。這渠怎么開,這流怎么引?依賴于教師的智慧。
1.打造網絡“圖書超市”。
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各班建立讀書網頁,創設網上電子閱讀社區,建立網上圖書館,開辟綠色書吧在線閱讀……通過多種形式,為學生創建一個多角度、個性化的閱讀空間。
2.建設班級“圖書銀行”。
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個人的藏書量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為了快捷地讓學生讀到新書、好書,可以建立班級“圖書銀行”,號召學生把自己的書存入班級“圖書銀行”。為了保證書的質量,存入的書必須是學生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書。
3.推廣校際“圖書漂流”。
(1)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班級圖書漂流站”;(2)以年級為單位建立“年級好書交換站”;(3)以學校為單位建立“校際圖書聯盟站”。“漂流書”不屬于任何人,學生閱讀完后及時“放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為每本圖書制作漂流書簽,填寫好班級、姓名,漂流時間、內容介紹及推薦理由。
問題2:時間何來?
1.統籌安排,用好“整塊”時間。
教師可以在假期盡量少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取而代之的是——讀書活動。學生根據活動要求,成立家庭讀書節,組建親子閱讀共同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閱讀活動。
2.見縫插針,用好“盈余”時間。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擠出時間閱讀;(2)優化課堂作業設計,生出時間閱讀。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弦兒不宜繃得太緊,否則會斷的。要寧愿讓學生少做幾張試卷,少抄幾個詞語,把時間用來讀更多的書。
3.化整為零,用好“邊角”時間。
(1)每天早晨的晨讀10分鐘,師生共讀;(2)每天晚上臨睡前10分鐘,親子共讀;(3)每天中午半小時,持續默讀。永遠不要等有時間才閱讀,見縫插針,想讀就讀。記住:永遠沒有最遲的開始。
問題3:授課形式如何創新?
1.推行“微型閱讀指導課”。
“微型閱讀指導課”,就是在時間上打破常規,盡量控制閱讀指導的時間,盡量騰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閱讀。這樣的“微型閱讀指導課”,可以控制在20分鐘之內,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
2.實行“年級教師走班制”。
“年級教師走班制”采取教師自薦、發布自薦教師名單、原任教師邀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走班”教師的閱讀教學課程由自己確定。然后以年級為單位,在同年級的班級中進行教學。資源的輻射作用,可以做好特色資源的共享,擴大教師交往的范圍,加大教師間的相互影響。
3.建立“學生閱讀導師團”。
讓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幫助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先生,這正是“學生閱讀導師團”建立的主旨和精髓。請將不如激將,讓學生成為先生,就是要把信任交給學生,把擔子壓給學生,把成功留給學生,把主動閱讀的快樂還給學生。
問題4:閱讀興趣如何維持?
1.坦然面對閱讀過程中的“不作為”。
書讀完了,一定要摘抄一些精美的語段,一定要寫出自己的讀后感言。這是很多教師、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當然是一條讀書的好經驗,但如果把“做讀書筆記”變成一種硬性要求,效果往往不會太好,還會限制孩子讀書的熱情。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讀書是一種負擔。于是,為做筆記而讀書;怕做筆記而怕讀書,幾乎成為一種通病。如果“做讀書筆記”成為學生的負擔、讀書的障礙,為什么一定要任性地堅持呢?
2.允許學生有“無為而讀”的大自由。
“無為而讀”,就是“不為應試而讀”,“不為功利而讀”。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水果、糧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所以,“時尚閱讀”也好,“快餐閱讀”也罷,都是一種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做出限制,這是孩子成長中的自然需求。閱讀,不是硬性的規定,不是綁緊的繩索,而是像候鳥在冬季向南方遷徙,像魚兒逆流而上,回到故鄉,是一種自然的需要,一種放松的狀態。
3.讓寫作不斷催生閱讀的“新起點”。
寫作的過程不僅僅是表達作者思想的過程,特別是語言的創造。一個人如果長期堅持寫作并保持濃厚的寫作興趣,靈感就可能隨時激發,創造出美妙絕倫的詞句,從而使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豐富。進而使自己在理解別人的文章時也就比較容易。這就是寫作對閱讀的“反作用力”。所以說,愛上寫作的人才能真正愛上閱讀。要保持學生長久的閱讀興趣,就應該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過程中保持“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
總之,課外閱讀,是一道功夫茶,講究泡茶的學問和品飲的功夫。課外閱讀的整體推進與深化,需要教師教育觀念的徹底轉換,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內功和張力,需要教師掌握切實可行的指導方略,需要教師曠日持久的熱情和堅持。荏苒如歌,童年枕著書香而眠,連夢都是甜的!
閱讀延伸
葉圣陶先生在1962年4月10日《文匯報》第二版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看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了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了。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溫儒敏先生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一書中寫道:
寫作教學不必講許多理論,主要靠大量閱讀、適當模仿和不斷練習,實踐性很強……我們搞語文教學的,在當今語文課受到擠壓的狀況下,尤其不能放棄堅守,作文教學畢竟是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陣地。寫作教學困難,但也不是無所作為的。只要加大“投入”,細水長流,進行大量的閱讀和適當的寫作訓練,一定會有成效,高考也會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