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科特質;情趣;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57-02
多年前,于永正老師在總結“五重教學法”時便把“重情趣”擺在了首位。在“于永正‘言語交際’式小學語文教學探索與實踐”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后,他在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時說道:“其實我更愿意把我的教學總結為情趣教育,我的語文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情有趣……”的確,只要進了他的課堂,學生總是那么輕松愉悅,學起來興趣盎然,甚至到了下課仍遲遲不愿離開……他在課堂中所營造的情與趣絕不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而是將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于兒童學習之“道”,找準學科特質與兒童心理邏輯的契合點,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使兒童從內心自然生發出對學科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情,在潤物無聲中能力得到提升,語言獲得生長。下面試以于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為例,來探尋其情趣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主旨把握:順應兒童的詩性思維
所謂詩性思維是指以直觀感受和直覺經驗認識事物,以具體可感的形象來直接反映事物,而不太關注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因果關系。兒童思維即是詩性思維。7~12歲的兒童,其思維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符號性和邏輯性,但仍然以具體事物和過去的經驗為主,缺乏抽象性,這時的兒童還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進行純形式的邏輯推理。在檢查預習情況、點撥重點字詞之后,于老師緊扣學段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寫內容、把握文章主旨。在這一學習活動板塊,于老師為學生搭建了兩個臺階:先是讓學生“用眼睛看”,說說自己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用心去看”,把文字背后作者所傳達的意圖和情感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是一句話概括出來。于老師讓學生一一列舉出園子中的植物、動物、事物,先進行感性認知,了解作者“寫了什么”,再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作者在文字背后最想告訴我們什么?通過這一過程,于老師教會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引導學生深入探尋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第一個臺階“用眼睛看”的學習過程中,于老師同樣順應了兒童的詩性思維,在學生具體說出看到的種種事物之后,先引導學生用兩三個詞語進行分類概括:我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許多動物、植物、人物還有他們做的事情;再引導學生用一個詞語總括:我看到了園子里的許多事物,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和概括;緊接著他又引導學生將概括與具體結合起來,構筑兩者之間的聯系,訓練學生思維與表達的條理性。學生在這步步深入、充滿新鮮和未知的挑戰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下為這一過程的教學片段:
師:請你先概括后具體地告訴我,你到祖父的園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祖父的園子里有很多事物。
師:具體有哪些?
生:有動物、植物和人,還有他們做的很多事情。
師:“和”“還有”只能選用一個,而且要用到最后,你再說說。
生:我看到了動物、植物、人和他們做的很多事情。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
生:我看見了蝴蝶、螞蚱、蜻蜓等動物。
師:請你再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植物?
生:我看到了黃瓜、狗尾巴草、谷穗等植物。
師:“谷穗”不是植物,是植物上的一個部分,應該改為……
生:谷子。
師:請連起來再說一遍。
生:我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許多動物,有蜂子、蝴蝶、小鳥等;看到了許多植物,有玉米、黃瓜、狗尾巴草等。
…………
二、感情朗讀:融合兒童的生活方式
于老師常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游戲。”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巧妙地將教學變成了兒童游戲化的生活。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要。游戲“是兒童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兒童真正的家園,是兒童生活之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游戲的元素,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和策略之一。
于老師十分重視感情朗讀。他說:文字是死的,朗讀是活的。他始終遵循漢語言的特點指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在本課教學中他讓學生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段,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于老師先是化身為“爺爺”,聲情并茂,示范朗讀,指導學生通過表情朗讀,讀出人物恰當的語氣。然后,師生分角色表演對話,在發現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我”的天真、活潑和調皮時,于老師轉而扮起了蕭紅,角色之間的巨大反差卻又神情畢肖的朗讀惹得學生忍俊不禁,與此同時,每個學生的心底無不油然升起一種佩服之情。于老師深諳兒童心理,他洞悉兒童內心深處對游戲的熱衷與渴望,適時將戲曲表演中的“反串”引入朗讀教學,給兒童帶來了極大的新奇與興奮,在鮮明的反差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再次朗讀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于老師用他一個又一個充滿魅力的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將學習內容與兒童的生活方式——游戲相融合,是吸引兒童愛學樂學的重要策略。學生置身其中,縱情游戲,樂此不疲,獲得了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三、讀寫結合:鏈接兒童的生活視界
讀寫結合是我國母語教育的精髓。于老師的閱讀課,幾乎每節課都會設計一個讀寫結合點,搭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語言內涵,揣摩語言規律,習得語言技巧,提升語言質量。他所選擇的讀寫結合點每每都能點燃學生寫作的熱情,面對寫作,學生躍躍欲試,拿起筆來得心應手,文字如泉水從筆尖汩汩流淌……本課教學的讀寫結合點,于老師選擇了“讀趣事、寫趣事”。他在把握這篇節選文章的基調——表現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的基礎上,去蕪存菁,選擇了描寫最為具體生動、最具童真童趣的“鏟地”部分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在指導學生讀出“趣”的基礎上,繼而去發現哪里寫得最有趣,通過與學生的對話總結寫出“有趣”的方法:“我們要寫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選好。在寫的過程中,千萬別忘記寫人物的對話……”回憶和選擇有趣的事情來寫,本身就充滿了趣味,學生自然“得于心”,而方法的總結和提示則給學生搭建了“腳手架”,寫起來更加“應于手”。尤為可貴的是,在學生交流了自己所寫的片段之后,于老師展示了自己寫的兩篇“下水文”,有的放矢,幫助學生在對照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啟發學生寫作的思路,激勵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修改、提高。如此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不斷提高,寫作的自信、寫作的興趣自然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縱觀于老師讀寫結合點的選擇,我們會發現,他總是將兒童的寫作興趣放在首位,注重打開兒童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喚醒兒童的生活積累和內在需求,激發兒童言語交往的欲望,讓兒童以自由的心態投入其中,積累兒童寫作的內動力。讓寫作內容從兒童的生活中涌出來,讓寫作的熱情從兒童內心里長出來,這是于老師構筑兒童寫作狀態的奧秘所在,也是他設計讀寫結合點的理念和智慧所在。
語文教學,要將學科特性融入與兒童身心特點、生活經驗相適切的學習之“道”。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說:“要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這樣的教學是情趣盎然的教學,這樣的語文是兒童想學樂學的語文,這樣的課堂是兒童生命成長的樂園和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