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情動態;兒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3-0066-01
學情,即學生學習情況。學情分析得當,可以增強學習內容的適切性、學習方式的針對性,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學習效度。
從兒童學習的實然狀態到應然目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兒童學習的學與教需要分析學情,從中尋找學生的真實位置,了解學習起點、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基于課堂學習前中后的學情分析法,由師生共同觀察、判斷、調控,尋找學生從實然向應然的學習過程的適切路徑,這樣的學習貼合學生實際,能實現其主動發展。
1.了解學習起點,判斷學習前的實然狀態。
了解“已學”,分析學生的生活視角和學習基礎。怎樣找準學習的起點呢?兒童需要思考:曾學、剛學的知識有哪些?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了哪些相關經驗?教師在此基礎上需要不斷追問:這些知識經驗哪些能為本課的學習實現遷移?哪些會對新知的學習產生干擾?對于這些,在學習前師生要做到心中有數,兒童由學習的客體變為主體。
關注“能學”,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習慣和方式、學習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異,一方面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一方面是不同群域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會反映在教學中,表現在學生學習時,因此,必須事先分析,學情預設越充分越好。
權衡“難學”,分析學生真實的學習困惑。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交流或訪談的方法,了解學生學習實際,確定學生真實的學習難點。教學中由表面的、顯性的難點入手,然后解決那些內在的、隱性的難點,使課堂呈現豐富的思想碰撞和深入的情感交流,難點成為學生課內研討的熱點和焦點。
2.確定學與教的距離,達成或超越階段學習的應然目標。
確定“應學”,依據學科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可能狀態確定目標。學生應該獲知的內容,即理想狀態的閱讀教學內容是什么?一篇課文呈現在讀者面前,它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教師主要依據課程要求、學科要求、學生特點、教材特點來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應學什么?應學內容該達到什么程度?這些往往需要在學與教的過程中逐漸獲得。
激勵“想學”,了解學生對學科和本單元的學習心向。教師分析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學習心向,了解學生的需求狀況,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探測到學生“想知”的內容,能夠發現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焦點,據此進行學與教的設計,才更具針對性。
3.把握學習動態,探尋實然到應然之間學生的學習路徑。
學生的學習方式應是適合達成目標的最佳路徑,要了解學生的注意狀態:哪些學生在課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怎樣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了解學生的學習環境偏好:哪些學生喜歡獨立思考,哪些學生喜歡合作討論,哪些問題適合學生合作學習或獨立探究;了解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狀態:哪些學生擅長抽象概括,哪些學生善于具體描述,哪些“學習點”需要訓練思維的聚合與發散……
兒童學習是一個動態生長的過程,我們要從兒童實際出發,依據學情,分析學情,有效達成目標,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